唐全民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法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高校與法院聯合培養法官助理人才的模式初探
唐全民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法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當前,我國正處于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全面推行法官職業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作為推行法官員額制的配套措施,法官助理制度的建立勢在必行。在轉型發展的背景下,主動高校適應社會需求,聯合法院共同培養法官助理人才應當成為我們高度重視的人才培養模式。文章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與婁星區人民法院聯合培養法官助理為例,分析了校院聯合培養法官助理的優勢,剖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以期更加有效地利用校地合作培養的優勢,使高校法學專業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能實現更緊密的結合。
司法改革;法官助理;聯合培養;發展對策
司法改革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高度,提出完善司法管理體制等改革要求。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啟動新一輪司法改革后,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省級統管、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司法員額制、司法責任制等試點先后實施[1]。面對司法改革的潮流,許多制度將會面臨重新建構,其中法官員額制改革重中之重。新一輪的司法改革將會實現法官、司法輔助人員和司法行政人員的分類管理。其中法官助理被劃入了司法輔助人員的序列。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化和法官員額制的推進,“1法官+1法官助理+1書記員”的審判團隊模式日益推廣。在法官數量大幅減少的情況下,法官助理的質量和配備尤為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司法體制改革能否實現預期目標[2]。因此,法官助理制度作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對推進法官員額制、落實司法責任制、優化司法資源配置和解決案多人少矛盾具有重要作用。關于法官助理的來源,考慮到編制有限和案件不均,法官助理的來源將會多元化,既有編制內的,也有聘用制的,既有正式的,也有實習或臨時的。目前的改革設計,一是按中央政法專項編制的一定比例配備,主要從現有未入額法官中擇優選任,然而,此類法官助理受司法公務員的編制、職能、發展所限,所以遠遠不能滿足現實所需的法官助理人員數量。二是法院根據人員分類管理的要求,直接從高校法學畢業生及社會法律行業人員中招錄,這部分不屬人事管理部門定向招錄,沒有編制,實質上還屬于臨時用工的性質,因此稱為“臨聘型”法官助理,這將是法官助理的重要來源。在法官員額制度下引入法官助理制度,對法官與法官助理進行明確的分工,從而令我國的司法制度更為標準化、公平化、合理化。目前,推進司法改革的各級法院亟需大量高素質的復合應用型法官助理。作為以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專業人才為主要目標的地方高校法學院系而言,這無疑是迎來了解決學生就業去向的一個好契機,應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務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特別是成長為合格法官助理的各種能力。為此,地方高校要注重在法院等司法實務部門建立教學實踐基地,開展合作教學。校院協同培養法官助理既滿足了為我國法治建設事業的需求,又緩解了法院人才資源嚴重不足的壓力;校院聯合培養法官助理人才計劃的實施,將實現法學理論與司法實踐的有效對接,校院雙方各取所需,共同培養了人才。因此,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與婁星區人民法院在全省率先聯合培養法官助理成為拓展學科專業建設與司法實務部門需求對接、人才培養模式與崗位能力素質需求互動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雙贏辦法。加強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問題的改革是一項牽涉到政府、高校和社會等各個方面的系統工程,需要較長的運轉周期[3]。在宏觀政策上,近年來,教育部倡導的以“法學實踐教學”為核心的本科教育改革;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聯合推出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旨在著力解決法學人才培養方面的學生實踐能力不夠以及學校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問題。《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普通高校校地校企合作的意見》(湘政辦〔2017〕8號)更是明確提出普通高校校地合作要堅持需求導向、合作共贏的原則。高校要以提升服務經濟社會能力為目標,以創新合作體制機制為保障,堅持因地、因校制宜,積極探索和構建新型校地合作關系和產教融合發展體系。充分發揮高校學科、人才綜合優勢和實務部門技術、平臺、資金和信息獨特優勢,遵循需求對接、自愿協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共贏的原則,推動各類創新要素與教育資源的集聚、整合與共享,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和校地共享發展。這些措施的出臺,將有力地促進地方高校與基層法院協同培養法官助理這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法學本科專業創辦于2005年,在10多年辦學過程中,該校法學院通過對法學本科專業人才需求狀況的調查研究,提出地方高校法學人才培養應尋求差異化發展與錯位競爭,注重特色發展,主動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構建法學“學科專業建設與司法實務部門需求對接、人才培養模式與崗位能力素質需求互動”的人才培養機制,以期為司法實務部門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應用型法律人才,并破解地方高校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局面。自2008年以來,該校已與婁底市法院系統、檢察系統、市司法局及婁底知名律師事務所等13家司法實務部門簽訂了校地合作協議并建立了實踐實習教學基地。校地合作教育已成為該校法學專業培養方案必修的實踐性教學環節,通過與學校所在地法治實務部門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以實現教學過程與司法實務、司法實踐有效的對接,并檢驗該校應用型法學人才培養質量。隨著2016年法官員額制改革在全國所有省市法院全面鋪開,基于此,法學院通過搶抓機遇,創新性的與婁星區人民法院開展了法官員額制改革背景下的法官助理聯合培養機制探索。經過經過近半年的協商與多次聯席會議專題討論,2016年9月雙方就法官助理聯合培養項目合作達成共識,這在湖南省高校法學院校地合作實踐中尚屬首次,頗具探索意蘊。
(一)法官助理培養基地模式
婁星區人民法院現有工作人員115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占總人數的86.5%,含博士1人,碩士19人,碩士以上學歷人數占總人數的17.8%。法院隊伍呈現出正規化、年輕化、職業化的特點。現有法官53人(含黨組成員),絕多數自九十年代就開始從事司法審判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司法經驗,有充足的法官助理的指導老師人選,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聘請包括該院院長、副院長在內的多位既有深厚法學理論素養又有豐富實務經驗的資深法官作為兼職教授和實習指導老師,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掛牌成立法學院司法助理培訓中心和婁底市婁星區法院法官助理培養基地。聯合培養法官助理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報名初選階段,由法學院負責完成,在法學院分管教學工作的副院長對學生們進行“什么是法官助理制度”、“法官助理的定性與職責”、“校院聯合培養法官助理的模式”三個方面進行政策解讀后,由畢業后有志于從事法官助理職業的學生自愿報名。第二階段為輪崗體驗(實習初期)和業務培訓(實習中期)階段,由法學院與婁星區人民法院聯合對志愿報名的學生進行遴選,組成班級,開展實務培訓,明確司法規則與理念,要求在規定時間內熟悉法官助理的工作職責與基本技能。第三階段為選拔臨聘(實習后)”階段,實習結束后,法院要對實習生進行綜合評估,評估合格者擇優被選拔臨聘為法官助理。法學院通過對這些入選學生進行追蹤調查,形成法學院畢業的學生成長為法官助理后的法官助理信息數據庫和數據分析報告,為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改革與轉型發展提供重要借鑒。
(二)雙指導老師制模式
為了加強聯合培養的法官助理實習生在婁星區法院實習期間的課程與實務技能培訓的管理與指導,對實習學生的培養執行雙指導老師制度,法學院和婁星區法院各派1名指導老師進行指導,在保證培養質量的同時,也促進了雙方人員學術交流與合作。對于實習學生的培養提倡雙導師制,一方面在于法學院教師具有較強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課堂教學培訓經驗,而婁星區法院的實務專家則具有較強的實踐經驗,應用能力較強。在指導老師制模式的推動下,能培養出既具有較強法律思維能力,又擅長實務技能的法官助理人才。事實證明,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與婁星區人民法院雙指導老師制模式聯合培養的法官助理人才完全勝任法官員額制改革后的法官助理崗位,已經成為能夠完成好文書送達、歸納爭議焦點、依職權進行調查、庭前調解、起草法律文書基礎性工作,解決審判實際中的事務性問題的復合型應用性人才。
(三)分級管理模式
對于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法學院法官助理培訓中心的管理采用分級管理模式。為了推進法官助理項目的順利進行,法學院和婁星區人民法院建立了“法學院——法院”協同對接平臺,建立相應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雙方有關領導和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其中,雙方院長直接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就項目設計與實施展開直接溝通與安排,減少行政層級。領導小組原則上每月召開1次碰頭會議,協商、協調重大合作事項。指定具體實施負責人和帶隊老師。對于參與法官助理培訓的實習學生的管理采用院級管理、法學院教研室和區法院政工室管理、學生自我管理三級管理的模式。同時,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赴婁星區人民法院實習隊成立了法官助理培訓班,從學生自我管理的層面進行三級管理,充分發揮參加法官助理培訓班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并通過組織開展各項符合法官助理工作特點且有益于提高實務能力的模擬法庭、法律辯論等活動,在學生自我管理中提高準法官助理人才自身的參與度。
(一)聯合培養有利于整合教學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隨著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的新要求,地方高校法學院系如何突破傳統學術型基礎型的培養模式,改變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重專業輕人文的現狀,人才培養方案更加注重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尋求差異化發展與錯位競爭,是高校法學院系必須思考的課題。在新形勢下,法學院校應著眼于為國家培養有較高理論素養的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4]。法學院與婁星區人民法院合作建立法院法官助理培訓培養基地,聯合培養法官助理人才,可以充分發揮法院在司法實務指導上的特長,和豐富的司法卷宗、動態的庭審過程等法學院所不可能具備的實踐教學資源。由法官等實務專家主講、法學院教師理論補充的“雙教師制”,能將書本上的理論與現實中真實的司法實踐結合,讓學生接觸到最新的辦案思索和理論成果。對實習學生而言,能夠近距離地觀察裁判,學習法官的思維方式,了解律師的訴辯技巧,汲取法律實踐經驗,法院實務專家以研討和案例分析等實踐教學形式,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法學院教師雖然具有豐富的理論研究經驗,但是實務經驗相對匱乏,高校和司法實務部門的結合,恰恰是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的良好。
(二)聯合培養有利于法學專業人才實踐能力的提高
根據合作協議,雙方聯合培養法官助理由婁星區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成員、資深法官等人員組成實踐教學團隊,實行一帶一或者一帶二的指導,將學員分為6個小組,利用近3個月的時間,安排每個小組分別到立案、刑事、民事、商事、行政、執行6大類庭室進行輪訓,在法官指導下從事法官助理工作。利用晚上休息時間給學生授課,在兩個半月的時間內完成課堂培訓。該院從法官中確定一批優秀法官擔任老師,課程中設置30個左右課時的法官助理專業課程,其中包括司法體制改革背景下的法官助理制度、法官助理行為規范與紀律要求、人民法院業務庭室受案分工及案件流程基本知識、法官思維與司法技能問題等18個方面的內容。這為學生們從學校走向實際司法實務前線搭建了良好的平臺,避免了目前法學專業學生脫離司法實踐,理論不結合實踐的弊病,有利于培養既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根據司法改革過程中需要大量法官助理人才的新形勢,高校和司法實務部門培養培養法官助理人才順應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一件有望實現高校促進就業、法院人才需求、學生自我發展的“三方共贏”的好事。校院培養培養法官助理人才在湖南省開創了高校與司法實務部門聯合培養復合型應用性法律人才的先河,帶來了積極的效應,但由于這種培養模式尚不成熟,也沒有現成的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可供借鑒,目前尚沒有一套成熟的做法嚴格保證聯合培養中各環節的順利開展,在實際工作中已經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要讓聯合培養機制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認真研究并逐步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顯得尤為迫切。
(一)關于加強學生司法實務技能培養落到實處的問題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法學院與婁星區人民法院緊密開展校院合作,聯合開展法官助理的培訓培養工作,一個重要目標是為司法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做好人才儲備,所以聯合培養過程中突出司法實務技能的培訓尤為重要。雙方要利用已有的合作優勢,發揮法院在司法實務指導上的特長,根據法官助理職業崗位的要求,在不同環節植入相關實務技能培訓課程模塊,由法院既有較高理論素養又要豐富實務經驗的資深法官組成授課教師團隊,在不打斷學生白天在法院正常實習的情況下,利用雙休日及晚上休息時間給學生授課,在2到3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實務課程的課堂培訓。因為培訓課程較多,培訓時間較長,加之又是利用休息時間進行培訓,如何克服困難保證培訓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是一個合作雙方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不斷改進的問題。
(二)實習學生聘任為法官助理的不確定性問題
通過校院協同合作培養的法官助理實習人員在實習結束后是否能被法院臨聘下來面臨現實的挑戰。首先,我國目前并沒有任何有關法官助理的專門法律性規定,在法律上還沒有明確法官助理的招錄標準、身份性質、職責分工、職業保障等問題,導致學生們對法官助理的職業角色缺乏足夠的職業認同,因此,實習結束后,法學專業學生很多會選擇參加公務員或考研,只要遇到更好的機會,一些優秀實習生就會選擇另謀高就,使校院聯合培養法官助理的培訓人員開始規模較大但最終卻面臨沒有留下多少可供選拔之才的尷尬局面,不能達到雙方聯合培養法官助理的目的。其次,法學院學生生源結構本來就比較分散,大多來源于全國各地及本省其它地區,本地生源比例并不高,難以確保法官助理實習生隊伍的穩定性。法學院在與法院簽訂聯合培養協議之初就要明確遴選優秀實習生擔任法官助理的程序與辦法。法律學徒式法官助理的產生,應當有別于司法公務員式法官助理的行政分配,而建立雙向選擇[5]。在所有培訓全部結束后,由法學院和法院相關人員聯合組成法官助理遴選委員會,從參加培訓培養的人員中擇優遴選一定數量的學員擔任法官助理,與法院簽訂勞動合同,并由法院院長頒發法官助理任命書,分配至法院各員額法官名下,在法官指導下從事法官助理工作。
(三)臨聘型法官助理身份的模糊性問題
法官助理作為職業應當明確其職業特性。從現有規定上看,并沒有直接給予其作為一種固定職業所應當具有的相應職業保障及尊榮感[6]。根據法學院與婁星區人民法院的聯合培養協議,法院直接從法學院法學畢業生招錄從事審判輔助工作的法官助理,但這種臨聘型法官助理不屬人事管理部門的公務員招考,而是納入社會購買服務的形式或實行聘任制法官助理,沒有編制,實質上屬于法院臨時用工的性質,已成為法官助理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目前臨聘型法官助理制度在實施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身份模糊,無執法依據。這些限制使他們大多只能從事書記員所從事的事務性工作,如內部記錄、復印掃描、整卷歸檔等,淪為書記員性質的技術性助理。而在庭前準備、文書草擬、保全送達、庭審記錄及外出調查等法官助理性質的業務性的職權活動時,容易遇到障礙和質疑。然而臨聘型法官助理而言,整體從事書記員乃至人民陪審員、法警的事務均非職業愿景。因此,我國應盡快建立臨聘型法官助理制度,根據法院特點設定人數比例和任職要求,這種法官助理的工作年限可以靈活設置,但應賦予其法院人員的身份和證件,以便他們能更好的履行職責。
[1]徐昕,艷好,汪小棠.中國司法改革年度報告(2015)[J].政法論壇,2016(5):104-119.
[2]婁星區人民法院開先河:與高校合作培養法官助理[N].湖南日報,2017-2-16.
[3]鄭愛花,陳愛文.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對接[J].大學生就業,2009(3):39-42.
[4]王崇敏,鄧和軍.論地方綜合性高校法學專業互惠式實習機制——以海南大學法學院為例[J].西部法學評論,2012(6):125-130.
[5]陸曉燕,張琨.從體制內到體制外:將法律學徒式法官助理作為司法公務員式法官助理的補充[A].賀榮.尊重司法規律與刑事法律適用研究(上):全國法院第27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196-204.
[6]張大洲.現行與展望:我國法官助理制度完善機制研究[J].海峽法學,2016(2):103-110.
D
A
2095-4379-(2017)25-0033-03
唐全民(1972-),男,湖南婁底人,法學碩士,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法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國際法、法學實踐教學研究。
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一般項目《協同創新視角下高校與法治實務部門合作育人運行機制研究——以湖南省為例》(XJK015CGD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