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全
(廈門市青少年宮,福建 廈門 361003)
在器樂學習中提高審美能力的實踐研究
林健全
(廈門市青少年宮,福建 廈門 361003)
器樂學習作為藝術教育的一個載體,受到了越來越多青少年兒童及其家長的重視。器樂教學通過藝術教育的手段,讓學生對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作出準確的心理反應,激起他們的情感體驗,給他們以美的感受和啟發,在學習中,陶冶情趣,釋放天性,培養他們的審美感受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從而促進學生音樂素養整體的發展與提高。本文主要對教師如何在器樂教學中更好地滲透藝術教育進行了分析與實踐總結,以供相關人士參考。
器樂教學;學生興趣;具體實踐;審美能力
世界各國都很重視中小學的器樂教學,將之視為培養青少年兒童音樂素質的極好手段,在我國,器樂教學已逐漸普及,進入到學校的音樂課堂。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詹姆士·莫塞爾說過:“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音樂課程標準》:器樂教學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器樂教學同畫畫、唱歌、欣賞等教學內容一樣,都是以審美教育為宗旨,要求教學中注重趣味性,在各種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貫穿審美教育,進而達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器樂教學不僅僅是技術教育,從本質上說,它是一種情感教育,旨在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所謂審美,就是感受、領悟客觀事物或現象本身所呈現的美。器樂教學,由于它以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更能滿足人們的藝術審美需求,給予人充分的審美愉悅、審美享受和審美評價,在人的精神上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器樂演奏是再現音樂的重要方式,也是音樂的二度創作,所以說器樂教學是培養學生藝術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如果說樂器和樂曲是器樂的“物質基礎”,那么教學就是將這些物質基礎轉化為審美教育內容的具體實踐過程。在指導學生學習器樂時,將技巧融入于音樂作品之中,通過樂曲和樂器所蘊含的美感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并積極引導他們將這種興趣堅持下去,成為“志趣”,在此學習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審美感知能力、審美表現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
作為器樂教學的物質基礎——樂器,因其制造材料和發聲原理不同,所發出的音色也是各有各的特點,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悠揚婉轉,有的低沉渾厚。作為器樂老師,除了自己的專業樂器教學外,還應對其他樂器稍作了解,知道它們的音色及適用曲目,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開展器樂欣賞課,結合生活及歷史文學典故教學。例如塤這種樂器,其聲濁而喧喧在,聲悲而幽幽然,可結合典故“四面楚歌”教學,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項羽率領的楚軍被圍困在垓下,四面響起了用塤吹奏的楚地民歌,哀婉悲切,楚軍不攻自破,最后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拓寬學生們的音樂知識面,增長他們對音樂世界探索的興趣,還是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重要方式。
在器樂教學中,選擇既適合學生學習又具有審美價值的樂曲,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器樂的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過程,在教學中,保護并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需要長期練習的器樂學習來說尤其重要。陶行知說:喚起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肯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尤其對初學者,教師在選擇樂曲教學時,應盡量避免那些枯燥無味的練習曲,以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歌曲與樂曲作為練習教材。“流暢、優美,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這些音樂特點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而且這種具有美感的“無障礙學習”,也大大增強了他們學習掌握器樂技能的信心與力量。
器樂的學習需要眼、耳、口、手、足等多器官的協調發展,需要學生識譜、視奏、視唱等多種能力的發揮。只有在教師的正確講解及示范下,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訓練,器樂才會表達出獨特的音樂魅力:或如遠山,起伏不平;或如小溪,蜿蜒曲折。鐘子期評價俞伯牙彈琴“浩浩乎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海”,高山流水的故事不僅僅表達了“知音”的重要性,對演奏者高超的音樂表現更是有著嚴苛的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重視加強學生對演奏技巧的訓練,指導學生通過反復練習掌握樂曲所需的各種技巧,體會音樂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等,多實踐才能比較,有比較才能鑒別,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教師還應利用多種輔助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審美表現能力。《新課程標準》:器樂教學應與唱歌、鑒賞、創造等內容緊密結合。為了拓寬學生的器樂曲目和加強操作實踐,器樂教學可以和唱歌結合起來。學生通過學習演唱,不僅對曲調比較熟悉,對歌曲的內容和情感也都能了解和掌握,在這種前提下,用樂器來表現樂曲,便可以優美地表現出來。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存在于生活之中,而對于美的發現,則要靠人們對它的理解和認識。在器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理解音樂的基礎上,進入到角色境中,感受樂曲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熟練的技巧表現出來,達到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給人以真正的審美愉悅。除此之外,舉辦公開課,對學生演奏的樂曲進行集中分析,或是通過舉辦器樂協奏會,讓學生在觀摩中相互學習,體會不同的演奏者所表達出的不同的音樂效果,甄別什么才是打動人心的美的音樂,都是提高學生審美表現能力的極佳的教學輔助形式。
“藝術來源于生活。”八千多年前,人們用鶴骨制作成骨笛,夏禹時期,人們用蘆葦做成吹管樂器“鑰”,中國古老的樂器種類繁多,但都取材于人們常見或常用的材料,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當學生熟練掌握一門樂器之后,教師應啟發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器樂的美,“隨地”取材,“隨時”創造出獨特的審美力。一片樹葉,一張糖紙,一個廢棄的礦泉水瓶……,都可以用來“制造”美好的音樂。學生學習器樂的最終目的并不是都要成為樂器演奏家,而是要把從學習器樂中培養出來的審美能力延伸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除了對樂器的延伸教學,教師還應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審美創造能力。桓伊聞梅香,于古寺月下,笛吹詠梅曲,反復三日詠嘆,所成《梅花三弄》,千古流傳;貝多芬遭遇不幸,作《命運交響曲》,扼住命運的咽喉,以示對命運的抗爭,這些都是審美創造的典型作品。器樂教學中,教師應滲透教學音樂素養,樂句的組合,二十四個大小調的熟悉變換及應用等等,在此基礎之上,啟發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一段優美的旋律,一個小小的樂章,都是他們審美創造能力的嘗試和探索,針對這些嘗試及探索,教師應及時和學生進行互動,保護他們的創造興趣,有針對性的分析和修改,讓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得到質的提高。另外,學生對作品的演奏,也是他們審美創造能力的具體表現。郎朗用鋼琴把《貓和老鼠》幽默的音樂效果表現得淋漓盡致,李云迪在演奏中恰如其分的融合了古典主義的純凈與浪漫主義的優柔,沈文裕則富有創造性的把《祝你生日快樂》這首簡單的曲子用不同的變奏來表現,獲得喜劇的效果。教師應鼓勵學生向演奏家學習,多聽,多看,多嘗試,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融入到表演技巧中,在演奏中獲得真正的審美愉悅。
總而言之,融樂理知識、演奏技能、音樂欣賞為一體的器樂教學,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學中,教師應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作為目標,融音樂欣賞于器樂教學中,培養他們對音樂的審美感受能力;通過藝術教育的手段,積極引導他們從音樂中尋求“故事”與“情感”,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審美表現能力;利用豐富的教學組織形式,積極引導他們從生活中尋找音樂的美,創造音樂的美,挖掘他們的藝術潛能,推動藝術教育的發展。
J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