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君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核心素養視野下音樂翻轉課堂教學設計
——以《高亢的西北腔》為例
曹 君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本文以培養核心素養為目的,從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理念出發,對《高亢的西北腔》進行了教學設計。通過對教材、學情進行分析,明確了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詳細介紹了基于翻轉課堂的教學準備和教學流程,對音樂課堂設計具有一定的指導和示范意義。
核心素養;翻轉課堂;音樂教學設計;教案
2016年9月,教育部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指出核心素養為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引起各界人士對核心素養的進一步深入探討與研究。翻轉課堂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程式化教學模式,以教學微視頻作為教學媒介,將知識傳授放在課前,將知識內化放在課中進行,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自我學習能力。
《高亢的西北腔》選自人民音樂出版社高中《音樂鑒賞》第二單元第二節,本節主要欣賞《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腳夫調》三首音樂作品。《上去高山望平川》屬于青海“花兒”,以高亢的旋律、質樸的歌詞、跌宕起伏的曲調凸顯了西北人民豪邁、粗獷的性格特征。《刨洋芋》是一首山西民歌,歌曲采用起興的手法,將抒情和敘事融為一體,表達了農民收獲洋芋后的滿足喜悅之情?!赌_夫調》是廣受陜北人民喜愛的信天游。歌曲結構規整,深刻表達了腳夫們辛苦無助的心情及悲慘凄惻的境況。
教學對象:高一學生,對音樂課具有濃厚的興趣,愿意表達見解,具有合作意識;
知識儲備:學習過《茉莉花》等民歌,具備一定的樂理視唱等音樂知識基礎和技能;
能力分析:具備良好的音樂基礎,但對情感的認知較弱,對于歌曲的類型以及風格特征的歸納性判斷較為欠缺。
學生通過聆聽和欣賞,初步了解西北民歌的風格特征,喚起學生對民歌的興趣,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情,加強學生對優秀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民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欣賞和學習這三首民歌,激發學生對民歌的興趣和熱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掌握“花兒”、信天游的特點,對西北民歌的風格特征進行初步的了解。
提高學生對西北民歌的風格特征與地理和人文環境的關系以及所處的文化背景之間的關系的認識,提升學生對音樂的分析和欣賞能力。
教學準備主要為教學微視頻的制作:
一般3—9分鐘為宜,本節微視頻的時間為8分鐘。
本節微視頻的教學目標是對花兒和信天游特點的認識,有針對性,直擊教學靶心。
本節課主要采用問題設計線路對教學內容進行展開,教學內容的設計以及講解精良。
問題設計線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1.教學微視頻呈示
視頻一開始,為阿寶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吸引學生目光。
教師:這首歌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首西北歌曲,極具特色,韻味十足。本節課要欣賞的歌曲正是西北民歌。在欣賞之前,老師先為大家講解兩種民歌類型。
1)花兒又名少年,是一種廣泛流傳于我國西部地區的山歌,因歌詞中將女性比喻成花兒而得名,其語言活潑,唱詞浩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2)信天游是黃土高原地區極具代表性的一種民歌類型,以黃土高原蒼茫、剛毅壯觀的形象為背景,是對當地人民的生活習俗和性格文化的一種寫照。
2.請同學們帶著以下兩個問題對下面的三首歌曲進行欣賞
1)這三首民歌分別屬于哪種類型?并表達了怎么的音樂情緒?
2)試著唱一唱并分析歌曲的旋律和歌詞內容有什么特點?
1.問題的反饋及提出(課前內容反饋)
1)《刨洋芋》是一首山西民歌,表達了農民收獲洋芋的喜悅之情,主要是對勞動者收獲時心理狀態的描述。
《腳夫調》是一首陜北的信天游,主要表達了腳夫趕腳時惆悵無助、凄涼艱難的心情。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西北花兒,歌詞內容講述的是牡丹摘而不得的故事,表現了封建禮教對人們生活的壓迫。
2)三首民歌的旋律具有跌宕起伏、高亢悠長、奔放自由的特點,歌詞內容樸實自然,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加以修飾。
教師引導:同學們對歌曲的旋律和歌詞內容的特點定位都比較準確,下面我們試著唱一唱三首歌曲,體會西北民歌的風格特征。
2.問題探究(協作探究)
探究一:描述西北民歌的風格特征
答:自由延長音運用較多反映出西北民歌的節奏奔放自由、氣息較長、演唱靈活的特點;民歌高亢嘹亮,運用真假聲混唱的方法;語氣詞、襯詞的較多運用體現了西北民歌的口語化、生活化;歌曲的韻味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內容樸實,貼近生活;西北民歌旋律中以5—1—2—5、2—5—1—6—5為旋律框架,旋律跌宕起伏,有大跳,節奏較自由。
探究二:風格特征形成的原因
答:與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有關,西北地區高原崢嶸,人們常常進行遠距離的呼喊、交流,所以旋律高亢悠長,同時氣候干旱偏冷,人民常與大自然做斗爭,性格粗獷豪放。人民生活質樸,歌詞內容是人民發自心底的呼聲。
3.問題解決,成果展示
1)學生演唱三首歌曲,切身體會西北民歌的風格特征。
2)分別演唱江蘇民歌《茉莉花》和西北民歌,以比較的方式凸顯西北民歌的風格特征。
教師自評:教師通過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教學重難點的設計情況、學生的學習效果等問題進行歸納和總結。
學生自評:從課前微視頻的學習情況、課堂活動的參與性等方面進行反思,找出不足,加以改正。
學生互評:學生之間互相評價,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師生互評:教師評價學生本節課的參與性、主動性;學生結合課堂效果對老師提出建議。
G642
A
曹君(1994—),女,漢族,山西運城人,研究生,音樂學碩士,陜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音樂教育研究。
陜西師范大學2016年校級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創新 研究項目;項目名稱:《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音樂課堂改革》(項目編號:16KG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