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其昌 郝夢菱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37)
高師助推民族音樂進校園模式探究
沈其昌 郝夢菱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37)
近年來隨著基礎教育藝術課程綜合改革的深入推進,中小學加強了同高師音樂院校的交流合作,推動了藝術教育發展的模式建設,為基礎教育領域的音樂教育指出了新的方向。本文通過分析高師進校園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歸納出民族音樂進校園的三個模式,即校外導師引導培養模式專業化、藝術交流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和多聲部編配助力合唱曲目建設。這三個模式將為民族音樂教育未來的發展做出引導,從而推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蘇。
民族音樂;高師;基礎教育;民歌進校園
民族音樂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應當得到保護和傳承。但是隨著西方音樂的滲透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民族音樂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今年,國家下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體現了國家對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視。教育領域也在其角度發揮作用,加大民族音樂教育內容,并協同高師音樂院校進行交流合作,共同推動民族音樂教育的發展。各高師音樂院校也積極開啟相關項目研究,并前往全國各地進行訪問調研,自上而下地實現民族音樂教育的專業化、體系化、普及化。其中,首都師范大學“民歌進校園”種子工程項目、武漢音樂學院在七一中學招收戲曲特長生和陳經綸中學從高師音樂院校尋求編配民族合唱音樂作品等,為高師助推民族音樂進校園提供了模式案例參考,將啟發民族音樂的持續深入發展。
民族音樂在中小學開展進程相對緩慢,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師資難以達到教學水平,很難達到專業的教育水準。很多音樂教師只關注日常音樂課程和音樂教材的教學,沒有對其它領域的教學內容展開研究和傳授,導致民族音樂在中小學很難得到有效教學。與此同時,高師音樂院校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舞臺經驗,在民族音樂表現方面具有很高的水準。如何將這兩個教育階段結合起來,成為民族音樂教育的關鍵問題。自上而下的知識傳遞,一方面有利于高師音樂院校師生的實踐和基層調研,同時更有利于中小學師生接觸到較高水準的民族音樂演奏技法和相關文化。
2017年6月,武漢七一中學招收戲曲特長生,評委不僅有學校的音樂教師,同時還有省戲曲家協會和武漢音樂學院的專業戲曲老師。他們專業的評價和指導對學校的戲曲教育和學生的戲曲水平有很大的價值。以前很多學校不敢開展戲曲教育,是因為師資不足,無法順利開展教學。將高師音樂院校的專業師生同中小學進行交流合作,會引導培養模式的專業化。而高師音樂院校的專業師生將作為校外導師對中小學師生進行有效引導,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合作機制,共同推進民族音樂的教學和傳承。
進行民族音樂教學的關鍵,是先讓學生的心里埋下民族音樂的種子,讓它們接觸到民族音樂,才能接受并理解民族音樂。但是,由于網絡新媒體的快速普及,各種消息及知識蜂擁而至,民族音樂的傳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礙。學生很難接觸到民族音樂,更難說喜愛民族音樂。而高師音樂院校的藝術活動風生水起,各表演專業也種類齊全,音樂表演也豐富多彩。這與單調乏味的中小學音樂課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學生們課業壓力繁重,顯性課程不能達到良好的傳播民族音樂的效果。如果能將高師音樂院校優秀的曲目和表演帶到基礎教育領域,將會激發學生們接受民族音樂并喜愛民族音樂。
2017年5月,首都師范大學“民歌進校園”種子工程在北京啟動,并將北京市三十五中學作為第一所試點基地學校,舉行了授牌儀式。這個項目在進行民歌調研的基礎上,深入各中小學進行民歌的推廣與教育合作,把學校的優秀曲目和表演帶到中小學的舞臺上,為學校帶來一股藝術之風,吸引全校師生關注民族音樂。選取各民族的優秀傳統音樂作品,以多種形式進行表現。這樣的互動交流會極大地吸引師生的興趣,讓他們發現民族音樂的美。這樣的藝術活動會給學校帶來藝術的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下學習民族音樂,會更加系統并且快捷。同時,這種模式還有中小學與高師的互動交流,優秀作品展演、民族樂團、民歌作品的來往也會給高師帶來基層的藝術實踐。從基礎教育開始進行民族音樂的教育,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才能從長遠的角度傳承民族文化。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對中小學的音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對演唱表現也提出了新的觀點。各個學校都將合唱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而合唱也是一種為學生發展音樂才能的有效教學形式。合唱是一種可以啟迪學生智慧、發展音樂才能,培養合作意識、鍛煉協同能力,營造良好學風、構建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如果將民族音樂采用合唱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將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民族音樂大多散落于民間,甚至有些曲調尚未形成規范的譜例,在傳播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難度。而大部分中小學音樂教師編配聲部的能力較弱,很難開展合唱教學,這就需要尋求專業的力量來進行這個工作。如果可以同高師音樂院校進行合作,既能給基礎教育帶來民族音樂的合唱作品,同時也會對民族音樂的保護和傳承起到積極的作用。
北京陳經綸中學是一所在合唱教學中頗有成就的學校,其積極在世界各地尋求優秀合唱譜例。但在進行民族音樂合唱作品的收集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在該領域學校的曲庫建設存在缺失。陳經綸中學從高師音樂院校尋找民歌作品,并輔助其將這些民歌編配為多聲部的合唱作品,在合唱團中進行排練并演出,取得了很高的贊譽和評價。這種自下而上的模式會對民族音樂的傳承起到很大的作用,也從基礎教育向高師進行反饋,來獲得民族音樂進校園的良性循環。
[1]劉曉麗.武漢首次招收戲曲特長初中生[EB/OL].http://www.hb.xinhuanet.com/2017-06/04/c_1121083571.htm?from=singlemessa ge,2017-6-4.
[2]鯉魚媒體.“中國民歌進校園種子工程”及“藝術教育綜合改革”推進會[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po/feed/share?wfr= spider&for=pc&context=%7B”sourceFrom”%3A”bjh”%2C”nid”%3A”news_3829095489951594396”%7D,2017-5-29.
J64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