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雨菡
(綿陽師范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談幼兒舞蹈創編教學中的幾個問題
魯雨菡
(綿陽師范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就目前我國幼兒舞蹈的創編教學來講,還存在若干問題對舞蹈創編教學產生極大的阻礙。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進行舞蹈創編的題材較少,同時沒有足夠的創新意義。還有一少部分的舞蹈創編教學缺少表現力,不能夠表現出較強的感染力。文章主要對現階段我國幼兒舞蹈創編教學中出現的若干問題進行探究,旨在提高幼兒的整體素質水平。
幼兒舞蹈;創編教學;若干問題
舞蹈是一種具有非常強的表現力以及綜合性的藝術形式,進行舞蹈創編的教師應該具有全面綜合的舞蹈素質。對幼兒舞蹈創編者的要求還應該具備較強的觀察力,能夠對幼兒的心理特征有較為全面的把握,使舞蹈能夠更加的生動化和形象化。因此在進行幼兒舞蹈創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單純地強化技能的作用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注重對其中存在的若干問題給予高度的重視,然后尋找合適解決措施。
作為幼兒舞蹈的創編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具備較強的創造性,創造性思維模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創作舞蹈的品質。開放性的思維模式在創作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在進行幼兒舞蹈創編時還應該注意有足夠的想象空間,善于發現幼兒在平時生活中一些較為特別的想法。然后融合到舞蹈創作的過程中[1]。現階段,我國大多數師范類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在進行幼兒舞蹈創編教學過程中主要的目標依然是對學生技能的培訓,例如:在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考察的過程中,只是針對幼兒舞蹈的基礎以及幼兒舞蹈的表演進行相關的考察和評比。但是對于幼兒舞蹈創編教學過程中思維模式的培訓還只是書面理論知識的教授,在這個過程中還并沒有形成一定的系統,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會導致學生的思維模式以及想象方式更多地傾向于成人的模式。不能夠對幼兒的心里特點有全面的把握,就不能夠創造出具有較強想象力的舞蹈作品,因此創作出的舞蹈作品也會變得非常無趣。基于上述問題,除了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強化,提升學生對舞蹈作品的欣賞水平以及鑒賞能力,能夠從優秀的舞蹈創編作品中感受到幼兒所具備的獨一無二的思維模式,從而能夠挑選出別具一格的創作。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應該給予幼兒思維方式以及想象力,能夠從舞蹈動作的元素、場景特效、著裝打扮以及健康的觀念等方面進行足夠的改變和革新,在進行實際的舞蹈創編過程中,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生活中從來不缺乏美,只是缺少發現的眼睛。實際的幼兒生活是非常豐富的,具有非常強的趣味性,能夠在很多方面展現出童真和童趣,而這就是舞蹈創作素材的主要來源。為使創作的舞蹈能夠符合幼兒的審美,就需要不斷地開發幼兒喜歡的素材,而且幼兒舞蹈的創作者還應該學會與幼兒交流和溝通,立足于對生活的熱愛,能夠從幼兒的視角觀察生活,注重對生活中趣事的積累,不斷地擴充自己的生活經歷,才能夠積累更多的創作素材以及創作的想法[2]。對幼兒的生活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和把握,對幼兒的愛好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可以不斷激發自身創作的靈感。作為新時代的舞蹈創作者,還應該跟從社會的潮流,對社會中的熱點以及焦點有敏銳的洞察力,保障創作的舞蹈作品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對幼兒自身狀態的觀察能夠使創作的舞蹈作品更加符合幼兒的喜好,但是豐富的大自然也是舞蹈創作素材的關鍵來源。自然界能夠為我們創造一個生存的環境,還能夠為舞蹈的創作者提供極其多樣化的舞蹈動作。此外,還能夠提供舞蹈所寄予含義的喻體。這種舞蹈創作的素材能夠基于幼兒喜歡的動植物。舞蹈的創作者應該對生活有更加細致的觀察,發現生活中特別的現象,不斷地從自然界中提取幼兒喜歡和提升幼兒想象力的自然景觀。
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舞蹈的多樣性、豐富性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攀比的,它們有著無比豐富的舞蹈文化遺產,流傳著異常豐富的舞蹈元素,它們是我國人民千百年來在民間進行舞蹈藝術創造的結晶,更是幼兒舞蹈創作的主要源泉。對幼兒舞蹈編導來說,僅僅靠教學中的學習和借鑒是不行的[3]。目前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開設藏、漢、蒙、維、傣等幾大民族舞蹈的學習,學生從學習中豐富了民族舞蹈的風土人情、風格特點,掌握了民族舞蹈的姿態、步伐、動律等技能,但這些要運用于創編教學中還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中我們一方面鼓勵學生大膽走出去,深入到少數人民生活中去學習、挖掘和整理一些即將失傳的舞蹈元素。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們要秉承繼承、發展和創新的理念,善于自主收集民族舞蹈素材,豐富民族舞蹈語匯及作品的表現力,并以幼兒能接受、掌握和表現的方式呈現。
單純的形體訓練、古典舞、民間舞等傳統舞蹈受程式規范限制較多,所以學生在創作表演中動作過于僵硬,過于程式化。再加上對幼兒舞蹈學習較少,舞蹈表現和舞蹈情緒均進入不了兒童的狀態。針對這一問題,我們一方面通過現代舞加強學生對身體的放松訓練,幫助學生解放肢體和運用肢體,讓學生在自然節奏啟發下自由地舞蹈;另一方面加強幼兒舞蹈及兒童舞蹈的學習,從幼兒舞蹈的步伐、節奏、舞姿及協調性等入手,在豐富學生幼兒舞蹈動作素材的同時,對幼兒舞蹈的動作標準、舞蹈表現力和情感提出相應的要求。“幼兒舞蹈表演”課程標準的實施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生們幼兒舞蹈動作的表現力和感染力[4]。
編導是教不出來的,而是悟出來的;舞蹈不是編出來的,而是流出來的。幼兒舞蹈編導必須與幼兒交朋友,從熱愛生活出發,“懂得如何用孩子們的耳朵去聽、用孩子們的眼睛去看;用孩子們的心靈去感覺、去觸摸,用自己的心和身體去傾聽、去詮釋、去表現圍繞在我們周圍的一切,善于發現,勇于創造。
[1]齊娟.幼兒舞蹈創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2]姚賽紅.談幼兒舞蹈教師創編能力的培養[J].大眾文藝,2012(24):224.
[3]馬艷紅.淺談如何提高教師幼兒舞蹈的創編能力[J].成功(教育),2012(16):177-178.
[4]李春春.幼兒舞蹈教師創編能力的培養[J].文學界(理論版),2011(06):272,274.
G61
A
魯雨菡(1988—),女,漢族,河南省信陽市,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舞蹈。
課題名稱:高校學前專業《幼兒舞蹈創編與教學 》 課程內容和考試改革(校級課題 編號:MNU-JY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