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奕坤
(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焦作 454000)
關于民族聲樂對戲曲藝術的繼承和發展的研究
楊奕坤
(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焦作 454000)
中國戲曲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戲曲唱腔藝術是在說唱藝術和小調以及民歌的基礎上得以發展的,具備的民族風韻非常獨特。與此同時,我國的民族聲樂的中華民族氣息也較為濃厚,包括了民歌和曲藝說唱以及戲曲,在多層面上對中華民眾的風俗習慣和理想以及進行了展現。基于此,本文論述了民族聲樂對戲曲藝術的繼承以及發展。
民族聲樂;戲曲藝術繼承;發展
20世紀以來,我國民族聲樂發展的現狀不太樂觀,因此要想促進民族聲樂的長效發展,就應從戲曲以及傳統藝術中汲取精華,確保我國的音樂文化事業能夠朝著多元化的方向不斷發展。
不管是戲曲還是民族聲樂都屬民族聲樂范疇,是民族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二者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底蘊相通,都對勞動人民鮮明的民族性格進行了充分表現,并且都體現了中華兒女骨子里的愛國情懷,重視音樂的美育意義以及音樂教育意義[1]。比方說京劇當中的《楊門女將》,伴隨的音樂非常大氣,她們擦干自己的淚水,為完成丈夫的事業而團結一致效忠祖國,表達了非常崇高的愛國情懷[2]。近些年,也有很多諸如《愛我中華》的愛國歌劇以及歌曲,其中的“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僅對民族聲樂的主旋律進行了表達,也充分強調了五十六個民族的凝聚力[3]。還比如《江姐》這一民族歌劇,有著寫意寫實的風格,更是充分地表現出江姐那份感人至深的愛國情懷[4]。
不管是在語言和韻味方面,還是在旋律和歌詞方面,民族聲樂都是通過地域特色來體現藝術同民族特色的差異。我國的民族眾多,不管是什么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歌,地域特色非常濃厚,戲曲藝術也是一樣。比如江蘇民歌當中的《姑蘇小唱》的旋律,恰如其分地描繪了江南的人美以及景美。陜北的許多民歌,都是利用信天游的曲調來編唱的。《在那東山頂上》和《青藏高原》則蘊含了極為濃厚的藏族風味[4]。
戲曲唱腔尤其講究氣沉丹田,即要飽滿和深沉、持久的吸氣。在民族聲樂教學中提倡的一種方法,也就是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同戲曲當中的氣沉丹田有著一樣的氣息原理[5]。
經過和西方音樂不斷地融合以及交流,民族聲樂在使我國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語言得以保持的前提下,加大了創新的步伐,借鑒了西洋美聲唱法來傳播民族聲樂文化,在解決高音問題這一方面,使民族聲樂能夠更為輕巧的演唱。在演唱方面的創新以及吸收方面,戲曲藝術表現的不夠明顯。一直以來,戲曲藝術更重視韻味和傳統,更重視地道以及規范的演唱,雖然現代很多的戲曲藝術借鑒了中西樂隊聯合伴奏方式,但依舊采用原有板式以及腔調來進行演唱[6]。
雖然戲曲以及民族聲樂具有的民族韻味都非常濃厚,但是在風格以及表現方式上還有一些差異存在的,比方說男聲演唱中的澤旺多吉和王宏偉,女聲演唱當中的吳碧霞、李谷一和張也,他們都是通過個人的表演風格來表現民族特色以及韻味。而在戲曲的演唱中,一般都分為流派和唱腔,即用同樣的風格以及特征來表現民族特征,比方說尚派和程派等京劇流派,雖然都是以人名對派別進行命名,但指代的是相同或相似的表演風格的表演者組成一個流派[7]。
由于民族聲樂聲樂技巧不斷地完善,涌現了多種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在適當的情感表達和科學演唱方法的基礎上,為了能夠準確地對作品內涵進行表達、對多種風格的藝術作品進行表達,聲樂演唱者可二度創作音樂作品,但戲曲有一定的規定性和程式性,其唱腔板式和表演方式以及樂句走向都較為統一,因此基本上不會進行二度創作,主要依靠傳承[8]。
唱腔的地域性特點非常鮮明,因此當今民族聲樂發展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對戲曲唱腔藝術進行傳承和借鑒。多種藝術門類當中非常有傳承價值以及特色的一種藝術就是戲曲,是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特別是戲曲藝術中涵蓋的唱腔藝術,提供的音樂素材更利于民族聲樂的創作。
每個民族經過時間的積淀,都有代表性的歌曲,一般都會由純粹的地方方言來流傳以及演唱,因此曲調風格以及民族韻律非常獨特,這也促進了地方戲曲的進一步發展。現今很多的地方韻味以及民族曲調正慢慢消失,作為典型地方特色的文化,民間戲曲藝術需要強大的助力,將其解救出來。一般而言,作曲家都是在故事發生地創作作品,并采用地方的民間歌曲和戲曲曲調,當做重要素材,這樣能讓創作作品具有鮮明的特色和地域性。比方說《沒有強大的祖國,哪有幸福的家》,同經典豫劇曲調非常接近,要想將這首作品演繹好,演唱者就應充分了解豫劇地方韻味以及唱腔,才能更為自然、更有氣勢的演唱。還有《江姐》這一歌劇,它對川劇的音樂表現手法以及創作手法進行了引用,借鑒了川劇當中很多的戲曲元素。因此要想對民族韻味非常濃厚的作品進行演繹,首先應從戲曲當中汲取豐富的營養。
在聲樂演唱中,修飾以及潤色樂句的一種形式即潤腔,在歌曲需要表達情感時,可適當地對潤腔進行應用,使歌曲當中的內容以及情感得以豐富,和諧統一歌曲當中的韻和情以及曲。在戲曲中,表達人物情緒時都要應用到拖腔,既可在句尾應用也可在劇中應用,通過延長字音尾音、適當加上虛詞,使曲子的藝術力得以強化,讓人回味無窮,久久沉浸其中。比方說歌劇當中的一個選段《血里火里又還魂》就是對戲曲拖腔這種表現方法進行了借鑒,再配以哀怨的二胡和低沉的弦樂,營造出一種昏天暗地的歌曲氣氛,對悲涼情境進渲染。
我國戲曲音樂中常常提及到一個術語就是板式,包括散板、快板、慢板、變化板式等等。在音樂中板式能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除了能起到提示演唱者的情感表現、作品節拍以及作品速度的作用,還能夠更為準確地對作品內涵進行演繹。自由是散板非常典型的一個特征,它的作用時表現吶喊和哭泣等一些樂句,比如散板在《紅珊瑚》中的應用,不僅讓演唱者更為自由地表達出作品內容,還渲染和強化了歌曲的情感。比如《海風陣陣愁煞人》,也對散板進行了應用,演唱者可按照自身對作品的理解和演特點對演唱節奏以及速度進行調整。通過散板的表現形式,能夠無以復加的表現出對黑暗社會的不滿以及怨恨。
快板有明快的節奏,結合了熱烈和勵志以及激動的情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作品中的情感。比如《五洲人民齊歡笑》的中間部分,就是對快把這種板式進行了采用,形象地塑造出一個偉大的共產黨形象。另外,變化板式也是板式當中的一種,在戲曲中為了能夠推動故事情節發展,一般會交替使用幾種板式,在陜西民歌《五哥放羊》中就是借鑒了這一表現方式,開頭第一部分采用中板來敘述故事,中間采用慢板推動故事情節,最后部分采用快板完美的描述了人物的心理情感和活動。
1.結合演唱以及敘述
在當代的民族歌劇中,很多都會結合演唱以及敘述的表現形式來展現歌曲,比方說《沒有眼淚,沒有悲傷》的音樂選段中,就采用了敘唱結合的表現方法,自然地糅合了聲音和旋律以及感情,而這正是借鑒了戲曲藝術當中的自然流露的原則。
民族聲樂歌唱中的字是對情感藝術進行表達的載體,是對情感進行傳遞的媒介。戲曲藝術更是重視字正腔圓,因此民族聲樂應借鑒戲曲當中對字的嚴格要求,除了要確保圓潤和準確以及清晰的吐字,還要將吐字和咬字的方法掌握,將收音和發音的技巧掌握,在重視咬字的基礎上,要遵循一個原則,即聲音要永遠地為語言而服務,不管聲音多么動聽都是為了清楚表達情、意。
要想對情感進行表達,尤其要重視氣的應用,假如沒有得當的氣息運用那么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比方說要表現“驚訝”時要將氣沉玉胸;表現大“吃一驚”時,則要將氣“沉于臍”,只有正確地應用氣,才會讓感情和聲音飽滿。民族聲樂演唱中,同樣重視氣息不能浮,并對戲曲當中的丹田運氣的方法進行了借鑒,從而讓民族聲樂在演唱中,能夠不露痕跡地轉換唱腔中的字。
藝術作品一種高層次的審美標準即“韻”,韻完美的結合了韻律美以及語言美,只有把握好語調、準確地演繹作品風格、美化聲音、協調好伴奏,才能夠充分地表現出作品的韻味。在當今的民族聲樂中,人們對于作品精神層面內容以及作品內涵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于是演唱曲目的韻味成了衡量藝術作品的標準之一,能夠充分的將聲樂作品的魅力體現出來。比方《故鄉是北京》這首歌曲,演唱者在演唱中不僅情感真實、聲音飽滿,而且字音語調運用得當,更重要的是她在歌曲中絲絲入扣的融入了戲曲當中的韻味,不僅凸顯了民族聲音的特色,還充分體現了京劇的韻律變化。還有中國好聲音這一節目,里面的流行音樂很多都從傳統藝術文化中汲取了豐富營養,像《蘇三說》這一曲目,完美地結合了中國的京劇藝術以及通俗演唱,讓人聽完即產生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戲曲是一種非常精湛的舞臺藝術,它強調視覺與聽覺產生的和諧美,除了嗓子要出眾,表演技藝也應精湛,這樣才能夠在藝術審美上實現統一。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和表演,很多戲曲演員已經形成一種較為固化的表演體系。但從民族聲樂的發展情況來看,很多表演者大多數都重視聲音的音準和技巧而忽視了形體表演。因此在形體上,應從傳統戲曲藝術中借鑒經驗,更好地表現民族聲樂的作品。
戲曲演唱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字和聲以及情,要完美結合,不能缺少任何一個要素,不管是什么演唱技巧都應為情而服務,才能夠更真實的傳達出歌曲表達的情感。民族聲樂應從戲曲藝術中借鑒情感表達,不僅能夠使聲樂演唱的表演內容以及表演風格得以豐富,還能夠使民族聲樂發展體系得以完善。
一直以來,戲曲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民族聲樂藝術,推動著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進程。因此在民族聲樂之魂慢慢淡化的今日,只有從傳統戲曲中汲取精華和養分,不斷地學習和借鑒,才能夠給觀眾和聽眾呈現出更高質量的民族聲樂作品,享受視覺和聽覺上的盛宴。
[1]肖玲.傳統戲曲演唱技巧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與借鑒——以創作歌曲《梅蘭芳》為例[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7(02):142-148.
[2]王志昕.從原生態元音樂看我國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2(01):119-121.
[3]王穎.融合與實踐——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樂院校民族聲樂教學[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2,31(02):122-126.
[4]黑力.論新時期中國民族聲樂發展的時代特征與審美取向[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8(06):128-135.
[5]黃麗珠.認知與思考:民族聲樂創作的創新之路——從歌曲《你會愛上他》談起[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05):142-145.
[6]鄭璐.略論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之辯證關系[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2(04):135-138.
[7]侯西平.民族聲樂視閾下的中國早期藝術歌曲演唱——以劉雪庵的《追尋》為例[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4,33(02):139-143.
[8]王穎.中國民族歌劇實踐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3,32(03):105-108.
J6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