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賽博朋克城市:科幻小說與城市理論

2017-01-28 12:33:16卡爾阿伯特著陳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17年4期

卡爾·阿伯特 著陳 美 譯

文化理論前沿

賽博朋克城市:科幻小說與城市理論

卡爾·阿伯特 著*陳 美 譯**

帶著對城市環境的強烈興趣,科幻小說的子類型——賽博朋克發展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對賽博朋克小說中重要作品的解讀,樹立了城市理論正式概念的典范,比如關于全球城市、城市通信系統,以及在城市理論研究方面的洛杉磯學派的理念,都已經被納入流行文化的層面。調查分析顯示,科幻小說可以幫助規劃者了解一系列社會理論在公眾理解、規劃問題上的影響。

科幻小說 賽博朋克 城市理論 流行文化

我想從科幻小說為人所熟知的那方面開始說起。約翰·謝里(John Shirley)的小說《親臨其城》(City Come A-Walkin’)是以一種引人入勝的隱喻—理念—推斷的形式開始的。一個穿著風衣、戴著帽子和墨鏡的高大人物,一出場便來到了舊金山田德隆區斯圖爾特·科爾(Stuart Cole)的低端市場內的酒吧。這就是城市升華了的舊金山的靈魂和身體。

科爾(踱了出去)聆聽這座城市……他尋找的東西正在那里。那就是城市的存在,完整的總體形式聯合著它的多樣性和地溝里的碎玻璃與利穆贊的天線之間看不見的關系……存在就在那里,就在外邊。但是,這人格,這任性的智慧維持著這個城市活動的嗡嗡聲……從在室內的酒吧中等著的這個人身上呈現出來。①John Shirley, City Come A-Walkin', New York: Four Walls, Eight Windows, 1980, p.30.

城市從“成千上萬易犯錯誤的人”的心理活動和沿著城市的“電神經通道和相互連接的建筑物及節點和關系”的大都市電子流中汲取能量。城市在晚上才呈現出人類的形態,白天霸占著電視以傳達其形象,并且控制著那些構成城市基礎設施的電線和管道網絡。謝里描繪了一個粗糙的舊金山,破爛的搖滾夜店和成人用品商店,連同廉價公寓一起使它化身成一個善于操縱和誘惑的危險硬漢—— 一個文學層面上的賽博朋克。它正在與“市郊化”進行對抗,因為這種“市郊化”破壞了那種能夠維持城市活力的集中力量,并且結束那一種“卑鄙地美麗著、甜美地骯臟著,柔軟但有棱角的存在”,而這種“存在”一直從事著以暴制暴的交易。①John Shirley, City Come A-Walkin', New York: Four Walls, Eight Windows, 1980, pp.127-149.

約翰·謝里是隨所謂“賽博朋克科幻小說”的誕生一起進入公眾視野的。當他在20世紀70年代晚期寫作《親臨其城》時,他像讀者一樣遠未進入朋克的場景里,全部的先鋒場景都在波蘭,他仍然還在創作著清晰的、以搖滾朋克音樂家、未開化的人,以及作家之類為主角的作品。小說家同伴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稱約翰·謝里為鋒利地插入科幻小說界的“賽博朋克的頭號病人,病毒的第一次軌跡”。②William Gibson, Forward to John Shirley, City Come A-Walkin’, New York: Four Walls, Eight Windows, 2000.

為什么美國城市發展領域的嚴肅學者們要去關注一種被寫爛了的充斥著無端暴力、混亂的追逐場景和永無止境的被困貧民窟情節的科幻小說呢?

答案是,《親臨其城》和很多其他的科幻小說中都有重要的線索來發現美國人關于城市生活和城市發展的看法。科幻小說并不是真正的關于未來的預言,相反,它卻是一種反映過去和現在諸方面的、嚴肅的,有時甚至是令人吃驚的方式。就像其他富有創造力的作家一樣,科幻小說實踐者們的作品同樣也是自己的切身經驗和社會環境的鏡子。區別在于,科幻小說作家們給出的是被推斷和猜測扭曲了的鏡子,結果就像是一個游樂宮:這些鏡子反映出來的內容掩蓋了現實的某些方面,但凸顯了一些其他的事實。

人類展望未來的唯一途徑是通過我們自己對過去和現狀的理解,這一點我認為毫無疑問。每一個講述未來可能性的故事,不管是人口統計學家預測從今往后10年的人口數,還是一個有推斷力的作家想象的下一個千年,都是人類歷史某些方面的投影。在每一個例子中,我們所展開的理念和想象的行為都源自我們當下的經驗以及我們對于過去的了解和解釋。③理查德·諾(Richard Neustadt)和厄內斯特·梅(Ernest May)努力讓政策制定者“及時思考”,即幫助他們明白和理解歷史知識和種種設想,而這些都無意識地形成了政策制定者們的關于未來可能性的理念。

讀者在他們快速地找到進入科幻小說方式的那天就早早地知道了這些問題和擔憂:將技術作為治療20世紀30年代經濟蕭條手段的故事;20世紀50年代紅色威脅的寓言;60和70年代對越戰的反應;近幾十年環境災難的場景,以上諸方面的聯系就是科幻小說討論的主題:順著政治和社會的演變與未來的虛構之間的影響和爭論一路探尋。身為作家和評論家的薩姆爾·德拉尼(Samuel Delany)說過:“科幻小說不是關于未來……它是在建立此地此刻的對話,一種作家能達到的盡可能豐富和錯綜復雜的對話。”④S. R. Delany, Shorter Views: Queer Thoughts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Paraliterary, Hanover, NH: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9, p.343.托馬斯·迪斯科(Thomas Disch)曾說:“科幻小說并不是預示未來,而是檢測現在。”⑤Thomas Disch, The Dreams Our Stuff Is Made of: How Science Fiction Conquered the World,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88, p.91.那些忽視了過去的人,換言之,對未來也是毫無概念的。

像游樂宮的暗喻那樣,對科幻小說的關注有一種特殊的價值。科幻作家利用被接受了的對過去的敘述和對當下的共識來設計他們關于未來的愿景,只不過是采取比較極端的形式。他們描述的未來在時間上遠到難以企及,充滿了對新技術的各種推測和關于社會趨勢的嚴肅而又諷刺的推斷。歷史分析方法是規劃現實世界的可行工具之一,①Carl Abbott, Adler, Historical Analysis As a Planning Too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89, 55, pp.467-473.對未來富有想象力的解析在愿景策劃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科幻小說是一種既有趣又有用的特殊方式,使某些暗含于我們的社會表面之下的意義得以浮出水面,甚至對學者來說也是如此。本文的主要目標就是通過結合虛構小說和標準的學術文獻來探討一種方法,以便介紹這樣的理論給學生和讀者;第二個目標就是著重介紹其中一種方法,而憑借此方法,城市規劃和社會科學的原理能夠進入流行文化之中。

大批學者已經在探索嵌入在推理小說中的、與美國城市有關的猜想和理念。利用上文所提到的科幻小說鏡子式的作用,我們可以更好地得知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他們自己的。邁克·戴維斯(Mike Davis)已經寫過南加利福尼亞災難小說,他指出,這些小說透露出隱藏的社會不安,而這種社會不安是被洛杉磯擁護者和公共官員們長時間忽略了的。②Mike Davis, The Ecology of Fear: Los Angeles and the Imagination of Disaster, New York: Henry Holt, 1998.馬克斯·佩奇(Max Page)已經研究了虛構作品中紐約城一而再、再而三的毀滅,③Max Page, The City’s End: Past and Present Narratives of New York’s Destruction, The Resilient City, edited by Lawrence Vale and Thomas Campanell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75-93.我也在其他方面留意并且思考過原子時代天啟故事中的都市暗喻,④Carl Abbott, The Light on the Horizon: Imagining the Death of American Cities, 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2006, 32, pp.175-196.這些研究的目標都是試圖理解美國的反城市主義者的不同層面及他們的性格。埃里克·阿維拉(Eric Avila)已經展示了在20世紀50年代的太空入侵者電影里飛往城郊的白色航班的恐懼和動機是如何被解讀出來的。⑤Eric Avila, Popular Culture in the Age of White Flight,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對于規劃教育家來說,科幻小說是啟發學生想象力的工具。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在課堂里將主流小說和電影當作給課程主題增添深度和實時性的一種方式。⑥Leigh, Nancy Green, Judith Kenney, The City of Cinema: Interpreting Urban Images on Film,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1996, 16, pp.51-55.在想象思維方面,學規劃的學生們(至少在我的課堂里)經常感到毫無難度。他們在“模擬城市”和電視游戲中成長,他們觀看科幻電影和電視,因此他們對日本動漫中的那種幻想并不陌生。

為了說明美國文化中懷舊的中產階級思想的力量,可以問這樣一個問題:加利福尼亞的太陽谷,這個在過去很多季的電視劇中吸血鬼巴菲都可以從中死里逃生的虛構小鎮,為什么有別墅、墓地和一個迷人的市中心,但卻沒有貧民窟和購物中心?為什么它在最初的1956年的《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中只是一座一無所有的小鎮?

科幻小說可以通過提供對有關社會和文化的假說的洞見來為規劃教育做出貢獻,而正是這些假說規約了當代美國在特殊背景和種種計劃下的可能性。想象和推測未來并不能幫助規劃者們在寫有關區域性差異的申請時有更好的發現,也無法使他們在關于“自行車計劃”的社區會議中做得更好。但這卻的確加深了學生和學者對“基于來自……社會科學……包括社會和城市及區域的結構體系的知識……以及全球化的效應……的相關概念和理論上的與人類定居相關的規劃的理解”(城市規劃委員會研究生計劃項目標準等規范。科幻小說是預測和構想社會及建筑環境的未來變化的多種途徑之一)。

仍然存疑的讀者可能會指出,城市規劃和城市未來的科幻小說都是從19世紀工業城市的危機中產生的。那個世紀的最后幾十年產生了一大波災難思考,①Frederic Jaher, Doubters and Dissenters: Cataclysmic Thought in America, London: Free Press, 1964, pp.1885-1918.從約西亞·斯特朗(Josiah Strong)在《我們的國家》(Our Country)中以詳盡的統計數據來抨擊滿是移民的那些城市,到凱撒(Caesar)的專欄中針對伊格內修斯·唐納利(Ignatius Donnelly)的關于城市混亂的、黑暗奇幻的《當前的危機及可能的未來》(Its Present Crisis and Possible Future)。②Josiah Strong, Our Country: Its Present Crisis and Possible Future, New York: American Home Missionary Society, 1885.在樂觀的那一面,同樣的社會背景也產生了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去世后出版的技術奇幻作品《20世紀的巴黎》(Pari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③Jules Verne, Pari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863.以及愛德華·貝拉米(Edward Bellamy)的《回顧》(Looking Backward),④Edward Bellamy, Looking Backward: 2000-1887,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889.所有這些在美國激發了一場積極烏托邦的政治運動,并且豐富了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在《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中的猜想,彼時他正在創作該作品。⑤Ebenezer Howard, 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 London: S. Sonnenschein, 1898.

而且,除烏托邦和反烏托邦的敘述之外,規劃的歷史和理論長久以來一直還調適了我們所謂的構思科幻小說的那部分。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衛星城市、弗蘭克·勞埃德·埃克(Frank Lloyd Wright)的大田市,以及寶來·索來里(Paolo Soleri)的奇幻建筑均是對新的技術和文化價值的進一步猜測。正如羅伯特·費什曼(Robert Fishman)所說,那些都是城市烏托邦。⑥Robert Fishman, Urban Utopia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benezer Howard, Frank Lloyd Wright, and Le Corbusi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7.他們大多傾向于用圖像而不是用語言文字來表現,但他們的目的是去描繪我們在采取某些創新之后,在未來可能會建立的一類城市(如電話或移動電話之于賴特[Wright]),并且思考其可能會引起的影響。毫不意外的是,休·費里斯(Hugh Ferriss)在《未來的大都市》(The Metropolis of Tomorrow)中夢幻般地描繪了一個未來的曼哈頓,偉大的費里茲·朗(Fritz Lang)的電影《大都市》(Metropolis)共享了相同的“視覺修辭”——因為它們都屬于科幻作品。

科幻小說因此在規劃者想象未來的方法數列組合上標記了一個遠端。如道·邁爾斯(DowellMyers)和琳達·柯茨尤斯(Linda Kitsuse)曾做過的有用的描述:規劃者通過多種多樣的方法來建構未來。①Myers, Dowell, Alicia Kitsuse, Constructing the Future in Planning: A Survey of Theories and Tools,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00, 19, pp.221-231.科幻小說是利用當下社會模式的外觀和潮流趨勢的走向來預告未來的情況。它們通過語言和圖像描繪的場景來展現各種規劃和猜想所可能帶來的效果。隨著建構關于未來的、具有說服力的故事,它們參與了規劃事業。②Jams Throgmorton, Planning as Persuasive Storytelling: The Rhetorical Construction of Chicago’s Electric Fu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努力和實踐都是沉悶的、經驗性的工作,包括諸如土地使用和運輸需求中結構化模型的主要變量的調整,但是,它們的大部分價值可能存在于為規劃者和市民帶來關于未來的更大的可能性。在此引用沃倫(Warren)的先鋒性評論:在邁爾斯(Myers)和柯茨尤斯( Kitsuse)的作品中,科幻小說充當了這樣一種角色:作為達到此目標(為規劃者和市民帶來關于未來的更大的可能性)的更激進、也更全面的手段之一。③④Warren, Robert, Stacy Warren, Samuel Nunn, Colin Warren, The Future of the Future in Planning: Appropriating Cyberpunk Visions of the City,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1998, 18, pp.49-60.

作為對城市未來的討論的一個貢獻,我想利用那些描寫21世紀的開頭及以后幾十年的科幻小說來揭開美國的城市問題和城市特性的一系列特殊原理,這些原理里包含了貨幣和想象力的共鳴。從未有關于科幻小說的理念和想象可以準確反映客觀環境的斷言,但是它們影響了公眾的想象力,并因此有助于他們在規劃工作中的環境創建。

我所專門討論的問題的核心是一種特定的文類——以賽博朋克而被熟知的那一類科幻小說。④它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那時一大批作家都致力于整合“高科技領域和摩登先鋒的背景”。繼續引用科幻小說作家布魯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的觀點,賽博朋克從對文化細節的關注力和將“外推力注入日常生活肌理中的意愿”中結合了“幻想的強度”。它利用都市生活的不夜城幻象和硬搖滾的敏感力調和了信息科技之潛在的理論。⑤Bruce Sterling, Mirrorshades: The Cyberpunk Anthology, New York: Arbor House, 1986.諸多女性角色引導了瓊·杰特(Joan Jett),而不是史蒂薇·尼克斯(Stevie Nicks)。威廉·吉布森,這個領域的關鍵人物,將盧·里德(Lou Reed)作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例子。布魯斯·斯特林這么來描述《分裂矩陣》(Schismatrix):“概括來講,就像萊蒙斯(Ramones)的3分鐘流行音樂:我們不會想要自命不凡但蒼白無力的吉他即興演奏,我們要的是:‘希娜(Sheena)就是一種朋克搖滾!’……對,是這樣的……讓我們沿著這個方向繼續前行。”⑥Larry McCaffery, Across the Wounded Galaxies: Interviews with Contemporary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Writers,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0, p.228.

20世紀80年代的賽博朋克科幻是一個受限制的文類,在那時的小說里面,所有的情節和對那個潦倒的偵探故事的敏銳感受,都用來描寫這樣的故事:假設其與機器大腦發生直接交互,使之通向虛擬世界中的冒險和投機。英雄人物往往都是計算機黑客、疲憊的警察、邊緣藝術家、街頭的年輕女郎,他們的對手則是腐敗官員、墮落警察和心理變態的執法者。當中有非常細致的對日常生活的細節觀察:語言、時尚、建筑、毒品。這方面的敘事通常節奏很快且線索模糊,故事里的某些主角是體力和心智升級的半電子人,有時計算機系統還可能產生自我意識能力。20世紀90年代,這種類型的題材失去了它的特殊性,原因在于該領域內大量新生詞匯的出現。有些作家在電子數據系統內添加了納米技術和生物編碼信息操控技術,他們都有著探索信息基礎應用或編程技術的興趣。

這個種類的科幻小說的影響是多重的。在包括威廉·博羅斯(William Burroughs)和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在內的文學堂兄弟和先覺者那里,是體現在他們的邊際英雄及對意識的改變狀態的興趣中。更直接的影響在與加利福尼亞聯系在一起的犯罪小說及電影的黑色手法方面。最令人驚奇的分流是強納森·列瑟(Jonathan Lethem)的《槍炮和零星的音樂》(Gun,with Occasional Music),①Jonathan Lethem, Gun, with Occasional Music,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94.它擁有一切經典黑色偵探電影的傳統和情節元素,但故事講述的是新興毒品和轉基因動物,地點是未來的奧克蘭。暴力執行者是一只年輕的朋克袋鼠,它給出了卑鄙的一擊。②與大多數對未來世界的實質感興趣的科幻小說作家們不同的是,萊瑟姆(Lethem)對偵探文類的極限最感興趣。戴維斯(Davis)也是如此。如果你仔細研讀賽博朋克小說,你也會看見瓊·迪迪恩(Joan Didion)、羅伯特·斯通(Robert Stone)、唐·德里羅(Don DeLillo)的影子,特別是托馬斯·品欽(Thomas Pynchon),他的小說經常游走在主流和幻想的邊緣。

威廉·吉布森,一個移民到溫哥華的美國人,是賽博朋克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在1984年以《神經漫游者》(Neuromancer)③William Gibson, Neuromancer, New York: Ace, 1984.開啟寫作生涯之后,他首創了一系列情節交疊的小說和故事,講述進出于底層世界的牛仔及街頭武士。約翰·謝里已經介紹過,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他仍在長島寫作)貢獻了《雪崩》(Snow Crash)④Neal Stephenson, Snow Crash, New York: Bantam Spectra, 1992.和《鉆石時代》(The Diamond Age)。⑤Neal Stephenson, The Diamond Age, or a Young Lady’s Illustrated Primer, New York: Bantam Spectra, 1996.布魯斯·斯特林已經成為作家、編者和倡導者中的關鍵人物,可以加入此列的還包括琳達·永田(Linda Nagata)、尼古拉·格里菲斯(Nicola Griffith)和帕特·卡狄根(Pat Cadigan)。⑥“賽博朋克”本身更像一個十足精確的營銷詞匯的符號,“城市黑色”科幻小說也是如此。然而,“賽博朋克”幫助這群特殊的作家從早期的科幻小說中區分開來,通過強調電子工程在機械工程之上的方式,并且暗示在塑料的便攜保護裝置下他們將永遠不會被發現。“朋克”部分也將他們從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的“新浪潮”運動的作家群體中區分出來,那些新浪潮運動的作家對女權主義或者環境保護主義之類的主題更感興趣。

這些作家為2030年和2050年設計了怎樣的城市呢?⑦以下名單中的4點補充了沃倫(Warren)等人早期的研究,在其早期研究中,作者們憑借著與城市規劃的聯系也確定了賽博朋克的未來的一些要素。他們對監控技術、半機器人、納米技術等主題的關注更多傾向于革新而非技術本身。這是一個開創性的討論,很值得拿來與這篇文章做比較。

第一,那是一個全世界的城市理論將趨近類同的世界。過去20年來,城市學者們用“世界經濟正集中于一小部分世界性城市或全球性城市”來回應貨物、資金、勞工的全球流動持續擴大的問題。①John Friedmann,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1986, 17, pp.69-83; Saskia Sassen,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2001.這種觀點被約翰·弗里德曼②John Friedmann, Reply, Development and Change, 1987, 7, p.493.清楚地陳述過,他的理論曾被用來解釋“全球資金積累的當代系統”,以及通過“世界性城市”系統達成的空間性聯合。世界性城市的特征來自集中的銀行、跨國企業和專家支持。世界性范圍內的資金調配方案被制定,并且通過設在中小和二線城市分層次組織機構及通信網絡來傳輸。世界城市的“指揮所”輻射了“一個環球的電子網絡渠道和空間走廊”。③H. V. Savitch, Postindustrialism with a Difference: Global Capitalism in World-Class Cities, In Beyond the City Limits: Urban Policy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150.根據大衛·哈維(David Harvey)④David Harvey,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I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MA: Blackwell, 1989.和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⑤Manuel Castells, The Informational C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Urban Regional Process, Oxford, UK: Basil Blackwell, 1989.的理論,電子通信系統的實用性越大,集中控制機制的強度和伴隨而生的世界性城市的力量也就越強。

有些作家通過估量、描述和建構世界性的階級革命追隨過以上主題。安東尼·金(Anthony King)⑥A. D. King, Urbanism, Colonialism, and the World Economy: Cultural and Spatial Foundations of the World System, London: Routledge, 1990, p.7.采用了歷史研究法,探索發現世界性城市系統崛起于殖民主義和工業資本主義的聯合發展,并通過引進西方價值觀、資本主義的商業組織、工業化的生產系統,揭示出殖民地城市“在為當今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操作創造空間方面是有幫助的”。⑦當運用于發展中國家時,金(King)的分析與依附理論相關,認識到這些國家的主要城市和新工業中心是倫敦、東京、巴黎和紐約的訂單接收者。地理學家保羅·諾克斯(Paul Knox)和皮特·泰勒(Peter Taylor)致力于發展精確的方式來測量那些特定的城市參與國際化的程度,以及在這些國際化城市中起影響作用的模式。⑧Paul Knox and Peter Taylor, World Cities in the World Syst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 J. Taylor, World City Networks, London: Routledge, 2003; P. J. Taylor, Robert Lang, U.S. Cities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 Brookings Institution, Metropolitan Policy Program, 2005.

其他學者則聚焦于國際城市系統的內部影響。薩斯基雅·薩森(Saskia Sassen)的《全球城市》(Global Cities)⑨Saskia Sassen,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2001.仍然是迄今為止細節描述最詳盡的作品之一。她形容紐約、倫敦、東京是世界經濟的三大資本巨頭,“全球服務和管理的……金融的中心”。在對于世界城市現狀之內部影響的關注上,薩斯基雅·薩森的工作也非常典型和有代表性,包括服務企業精英時土地使用的重新分配,以及一個由照料精英集團日常所需的、低收入服務行業從業者所構成的、輔助性階層的出現。她也是眾多此類學者之一(如羅絲和崔切特[Ross and Trachte],①Robert Ross, Kent Trachte, Global Cities and Global Classes: The Peripheralization of Labor in New York City, Review, 1983, 6, pp.393-431.薩維奇[Savitch],博勒加德[Beauregard]②Robert Beauregard, Atop the Urban Hierarchy, Totowa, NJ: Rowman and Littlefield, 1989.),這些學者研究了由白領精英和輔助工人組成的雙重勞動力市場的不公平狀況,辦公室核心擴張的各類成本,以及移民同化問題(比如被世界性城市的變化強度夸大了的諸類現象)。

賽博朋克體裁是和世界城市理論同步發展的,它的作者們通常將故事發生的背景設置在全球性城市,如紐約、倫敦、東京。這些城市是神經中樞、控制中心、信息的關鍵節點——身處其中,你必須與外界保持接觸,并時刻注意你的行為。不管賽博朋克主角的工作是否合法,這些城市都是老板們生活和操控的地方。賽博朋克的城市通常節奏較快,并且對于個人性角色來說充滿危險,但是它們是經濟和社會變革的中心。它們是運動的,時刻在變化并且令人激動,同時又是致命的——這種變化和運動越大、越快,就越是適合劇情往曲折生動的方向發展。

舉一個例子,威廉·吉布森用東京地鐵黑暗角落里的貧民開啟了《未來的黨派》(All Tomorrow’s Parties)③William Gibson, All Tomorrow’s Parties, New York: G. P. Putnam, 1999, p.4.這一作品,其中一人涉入全球通信矩陣的核心信息中。那個角色說:“一切都將改變……我們走近核心技術誕生點,我能看見,現在,一切都將改變。”吉布森因而在眾多可能性的地點中,將東京作為一個未來的中心,置于賽博朋克的虛擬空間和真實的空間之中。尼古拉·格里菲斯(Nicola Griffith)④Nicola Griffith, Slow River, New York: Ballantine, 1995.將倫敦達克蘭設為那個決定性的經濟中心城市。吉布森根據廣告、品牌、時尚之間的超鏈接將《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⑤William Gibson, Pattern Recognition, New York: G. P. Putnam, 2003.的故事地點設在倫敦、紐約、東京、莫斯科。

以上均為社會性地分化了的城市,并被薩瑟(Sasse)巧妙地加以樣板化。某些賽博朋克的主角就是社團精英成員以及商業服務鏈條上的輔助人員。虛構的主角們適合全球城市的模型,他們是廣告顧問、媒體明星、市場分析員、記者、程序員,但行動在經濟邊緣地帶,這些地方的時尚與潮流以及各種糾紛對于他們的職業生涯來說可謂成敗的癥結所在。在維持社會和經濟平衡的天平的另一端,是自行車信使、披薩外賣小子、私人偵探、保鏢等其他邊緣服務人員。這樣的對比提供了觀望未來的原材料,因為這些想象中的有著專業性或管理性的中產階級的城市——歷史上曾是城市和地區規劃的核心選民所在的地方——現在已經失去了這種經濟和政治的相關性地位。

另一個思考未來計劃時需注意的信號是政府缺席這一事實。這就跟中產階級缺席一樣——或者說目前只是被跨國傀儡大師所愚弄。在尼爾·斯蒂芬森的《雪崩》中,聯邦政府只是眾多互相競爭的跨國集團之一,這很難與李小龍所代表的強大的香港并肩。對于城市規劃者而言,雖然他們盡可能充分地參與到私人市場機制中,并做了許多輔助非政府組織的行動,但他們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制于政府的計劃和規定。作為設想未來的方式之一,這是發人深省的(甚至是諷刺的)。

第二,這些存在于理論和虛構中的世界性城市中的通信系統,不僅推動故事情節發展而且還決定了建筑物和基礎設施的構造。斯特林和吉布森等人認真研究了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 Scott-Brown)、斯蒂文·伊澤諾(Stephen Izenour)等人①Robert Venturi, D. S. Brown, Stephen Izenour, Learning from Las Vega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72.從拉斯維加斯了解到的警示。他們使用強烈的視覺圖像來反映充滿刺耳廣告、街頭小販、酒吧、商店和人群的霓虹燈城市,在真實或虛構的環境中重復使用拉斯維加斯的幻境。有一種滿懷感情的關注,正如達尼·卡瓦列羅(Dani Cavalleron)寫道:“細節和組合……對如藤蔓般擴展著的大都市的美學或心理學影響的研究,來源于對環境和細節的敏銳關注以及用來整合片段的多種方式的關心。”②Dani Cavallaro, Cyberpunk and Cyber Culture: Science Fiction and the Work of William Gibson, New Brunswick, NJ: Athlone Press, 2000, p.138.吉布森支持這樣一種引人注意的觀點:《神經漫游者》的靈感之一來源于溫哥華格蘭維爾街沿線的電子游戲廳。他這樣形容他的工作:“拼湊所有漂浮在腦海中的垃圾”,這些“垃圾”是在瀏覽娛樂特價商店過程中所積累的精神垃圾。③Larry McCaffery, Across the Wounded Galaxies: Interviews with Contemporary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Writers,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0, p.140.

在斯蒂芬森的《雪崩》里,虛擬空間無限再生,從而產生了拉斯維加斯的街道,拉斯維加斯是一個有助于“開啟21世紀”④Hal Rothman, Neon Metropolis: How Las Vegas Starte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Routledge, 2002.的真正城市的典型代表。虛構的空間是表現人機關系身份特征的虛擬世界,他們可以聊天、密謀、戰斗或者隨便干什么,只是他們做這些事情都是沿著一條永無止境的高速公路。在不同的情節中,其地點也可能是一個超級百老匯、一個過度龐大的威爾希爾大道、一個超大的郊區商業地帶。一個人可以創造出建筑物、公園、標識,“以及一切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東西,比如盤旋在頭頂的巨大光圈”。虛構空間的心臟——它的市中心,是“花哨和壯觀的,就像從物理和金融的束縛中掙脫出來的拉斯維加斯”。它是“一打曼哈頓,用霓虹刺繡,并且一個又一個地疊在一起”。⑤Neal Stephenson, Snow Crash, New York: Bantam Spectra, 1992, pp.23-24.一些人沿著街道走馬觀花。總之,它是一個地方,就像銀座或時代廣場或皮卡迪利大街。

威廉·吉布森關于未來的設想集中在舊金山的海灣大橋上,在那里,一個自發的寮屋聚集鎮已經在一次地震后形成,這導致大橋無法使用。寮屋居民在大橋的框架上建造了各種建筑,制定了他們自己的社會規則,從事著他們自己的以物換物的經濟。

它的鋼骨,它的鉸筋,都迷失在堆積的夢想里:紋身店、游戲樂園、堆滿了破舊雜志的昏暗的攤位、煙花小販、魚餌零售商、博彩商店、壽司店、無執照典當行、中藥師、理發師、酒吧。他們身處的位置大致正是以前用來交通運輸的碼頭。在這些人的商業夢想中,在向電纜塔的巔峰攀登的過程中,提升了被擱置

的地方行政區域的地位,依靠這些區域內數不

清的人口和更加私人化的幻想空間。①②William Gibson, Virtual Light, New York: Bantam, 1993, pp.62-63.

這座橋是一個好人和壞人雜居的區域,是吸毒者、小偷以及怪人、輟學者和藝術家們的家園。它是一個等同于寮屋鎮之地,也具備藝術的興奮和冒險之地的隱喻。夜晚,再生利用的燈光使之光彩絢爛。對一個日本人類學家來說,它是一個發現之地和魔力之地:“仙境。來自廢棄銀行的鍍銀三合板、破碎的大理石、波紋塑料、拋光黃銅、碎片、油畫、鏡子、鉻合金在含鹽的空氣中變得黯淡或者脫落著。”②

在用通信系統將城市概念化的過程中,科幻作家們觸碰到了城市理論中的一個并不新鮮的問題。一代人以前,例如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試圖搭建《城市成長的通信原理》(A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Urban Growth)框架,那時,西摩·曼德爾鮑姆(Seymour Mandelbaum)③Seymour Mandelbaum, Boss Tweed’s New York, New York: J. Wiley, 1965; Community and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W. W. Norton, 1972.用通信理論作為一個框架來理解歷史的和當代的城市系統的功能。再近一些,威廉·J. 米切爾(William J. Mitchell)從他的日常工作中抽出時間來,出版了3本富有想象力的書,④W. J. Mitchell, City of Bits: Space, Place and the Infobah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5; E-topia “Urban Life, Jim-But Not As We Know it”,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9; Me++: The Cyborg Self and the Networked Cit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3.這些書有著對新的技術在或近或遠的未來內對人類行為和環境建設影響的推測,并聯合描述了新的交流和信息技術。第二卷的標題——《烏托邦:吉姆的城市生活——跟我們的所知不同的》(UTopia:Urban Life,Jim—But Not As We Know It)——對電視節目中的科幻世界表達了直接的推崇。他的預報和設計要比星際空間運輸者和賽博朋克冒險家更接地氣,但他所從事的企業是做投機生意的。

第三,賽博朋克科幻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安德烈·岡德·弗蘭克(Andre Gunder Frank)在《重新定向:亞洲時代的全球經濟》(Re-Orient: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⑤A. G. Frank, 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中展望的世界,那本書認為中國和南亞在過去200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是世界經濟的重心,以及歐洲近代的發展和北美短時間的調整。在即將到來的世紀,他看到了日本的崛起和亞洲的“經濟四小龍”,以及對世界體系的再次平衡起作用的中國的騰飛。這是一個部分源自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⑥Manuel Castells, End of Millennium, Malden, MA: Blackwell, 2000.的觀點,曼紐爾追溯了一條某種程度上不同的線索來說明,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長,恰好與前蘇聯集團的衰落以及持續加劇的非洲的信息隔離同時發生,并形成對比。

強調亞洲與其他地區的聯系和影響是北美對東亞既愛又恨的矛盾歷史中的另一個部分。美國震驚于東亞市場的巨大潛能。美國過去一直視亞洲為宗教傳道的一個主要基地,將亞洲工人充當廉價勞動力,亞洲還是歐洲獲得太平洋地區殖民地和財物的墊腳石。自從1898年以來,美國發動了5場亞太地區戰爭來維護美國國家利益,這5個地方分別為西班牙、菲律賓、日本、韓國和越南。差不多同時期,美國對亞洲移民的擔憂導致針對中國和日本移民的正式限制令的出臺。20世紀早期聳人聽聞的“黃禍”文學被重新拿出來討論,作為對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力量①Clyde Prestowitz, Trading Places: How We Allowed Japan to Take the Lead,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8.和本世紀中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的警告。②加拿大西部人民跟美國西部人民一樣有著反亞的態度和行動。詳見格林-沃德(Glynn-Ward)和羅伊(Roy)在1921年的相關著作。

處在這種中西認知及態度的復雜背景之中,賽博朋克重新考慮了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它的主角在大洋間來來回回,用飛機和載人火箭航線連接美國和亞洲。在東京和紐約這兩座城市之上,尼爾·斯蒂芬森將上海這座城市加入《鉆石時代》(The Diamond Age)③Neal Stephenson, The Diamond Age, or a Young Lady’s Illustrated Primer, New York: Bantam Spectra, 1996.中,布魯斯·斯特林將新加坡加入《網絡的島嶼》(Islands in the Net)④Bruce Sterling, Islands in the Net, New York: Ace, 1989.中,琳達·永田在《視覺極限》(Limit of Vision)⑤Lind Nagata, Limit of Vision, New York: Tor, 2001.中加入了西貢。在太平洋的這一邊,洛杉磯、舊金山、溫哥華、西雅圖,是網絡行動的最佳地點。吉布森的《阿伊朵》(Idoru)⑥William Gibson, Idoru, New York: G. P. Putnam, 1996.就是這當中的代表作,作者將十幾歲的追星主人公從西雅圖帶到了東京,在那里她遇見了來自臺灣的流行音樂明星、俄國的暴徒,以及來自塔科馬和舊金山的日裔美籍音頻與視頻錄入師(科學虛構部分處理了一個電腦生成的流行明星,其開始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在吉布森的另一部小說《蒙娜麗莎的魅惑》(Mona Lisa Overdrive)⑦William Gibson, Mona Lisa Overdrive, New York: Bantam, 1989.一開篇,一個黑幫的女兒為了安全著想被送出了紐約。倫敦是充滿活力和有趣的,但它“不是東京”,它代表過去而非未來。在英國,過去的記憶被精心保存在“事物的構造里,似乎城市是一塊石頭或磚頭的單獨成長,無數的信息和意義層,一代疊加一代”。倫敦經濟不斷地將古董和重復利用的垃圾來作為“主要國家資源”。在日本,同樣的垃圾被倒入東京灣填埋場,以便有更多空間來用于城市擴張。這些描述包含著一個真理元素,因為東京的確是在1923年的地震和1944—1945年的轟炸之后的廢墟上重建的,但吉布森走得更遠了些,感覺日本是這樣一個社會——像美國一樣——將過去深埋,以便幸福地追求未來。

環太平洋地區的勢力問題可以是嚴肅的或諷刺的。在格里格·貝爾(Greg Bear)的《諸天神之后》(Queen of Angels)⑧Greg Bear, Queen of Angels, New York: Warner Books, 1990.中,中國是新的科技領袖,在理查德·保羅·盧梭(Richard Paul Russo)的《卡盧奇的邊緣》(Carlucci’s Edge)⑨R. P. Russo, Carlucci’s Edge, New York: Ace, 1995.一書中,當重游唐人街——這是一個什么事情都可能發生的地區:⑩Nayan Shah, Contagious Divides: Epidemics and Race in San Francisco’s Chinatown,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新香港”居住區的房產中介們正在麻醉和誘拐舊金山的工人們,城市的亞洲人區域是最具活力同時也是最具威脅的地方。在尼爾·斯蒂芬森的《雪崩》中,相反地,李小龍所代表的大香港像是一連串便利店的前哨,有加固安全屋的兩倍大。在一次對于洛杉磯地產恐慌的諷刺中,李小龍和日本人共同擁有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若要將此類科幻小說與更主流的作品聯系起來,想想托馬斯·品欽的“半幻想式的”《葡萄園》(Vineland),①Thomas Pynchon, Vineland, Boston: Little, Brown, 1990.它的情節在加利福尼亞和日本之間推進。或者回想一下羅伯特·斯通的《閃靈戰士》(Dog Soldiers)。②Robert Stone, Dog Soldier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74.那部極好的書預先推測了賽博朋克的各種場景,它描繪了20世紀70年代左右的、從越南到美國西南部的東海岸到墨西哥的緊張的環太平洋經濟。在太平洋彼岸的世界,薩摩亞移民從海岸警衛隊出來并聚集到一起為小黑幫工作;舊金山的乘務員從曼谷走私大麻;南亞的婦女衣著暴露地徘徊在下流酒吧里;日本軍人的新娘為菲律賓的牙醫工作;失去法律保護的英雄們從美國土著戰士和東亞戰士的宗教中獲得激勵。

對規劃者來說,羅伯特·斯通和尼爾·斯蒂芬森的多元文化城市是一個迫在眉睫的挑戰。在理論的層面上,很容易同意像雷奧妮·桑德柯克(Leonie Sandercock)③Leonie Sandercock, Toward Cosmopolis, New York: Wiley, 1998; Cosmopolis II: Mongrel Cities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Continuum, 2003.這樣的規劃理論家,她論述了種族多元的“雜交”社區文化和智力上的創造力。在實踐層面上,規劃者們面臨著像康普頓、加利福尼亞等社區的種族轉型的挑戰,以及從白人到非裔美國人再到拉丁美洲人的改變。④Albert Camarillo, Cities of Color: The New Racial Frontier in California’s Minority-Majority Cities,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2007, 76, pp.1-28.在一些地方,如蒙特利公園和加利福尼亞,華裔美國人、拉丁美洲人、盎格魯人和新的中國移民已經不得不通過參與談判來改變政治狀況。⑤Timothy Fong, The First Suburban Chinatown: The Remaking of Monterey Park, California,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Leland Saito, Race and Politics: Asian Americans, Latinos, and Whites in a Los Angeles Suburb,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8.或者在溫哥華和英屬哥倫比亞,土地使用問題是有爭議的,這是由于對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移民的怨恨和害怕造成的。⑥David Ley, Daniel Hiebert, Geraldine Pratt, Time to Grow Up? From Urban Village to World City, Vancouver and Its Region,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92, 91, pp.234-266.

第四,賽博朋克內化了邁克·戴維斯⑦Mike Davis, 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in Los Angeles, New York: Verso, 1990; The Ecology of Fear: Los Angeles and the Imagination of Disaster, New York: Henry Holt, 1998.和其他南加利福尼亞的反烏托邦者世界,因為貧窮破敗的洛杉磯是反烏托邦者最鐘愛的未來城市。在好萊塢設想的世界中,它是1984年的《終結者》(The Terminator)和1991年的《終結者2》(Terminator 2)的戰場。菲利普·K. 迪克將他的小說《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設置在舊金山,但是電影制作者們在將這部小說拍成《銀翼殺手》(Blade Runner)時將場景轉移到洛杉磯,是因為考慮到南加利福尼亞似乎成了未來的縮影。反過來,那部電影已經成了關于洛杉磯隱喻的被過度使用的材料,加強了電影最初刻畫出的洛杉磯的大眾形象。

未來的洛杉磯通常要比卡斯特所擔憂的分裂來得更深:被保護的精英層、邊緣化和掙扎著的中產階級以及窮兇極惡的貧困人群。拉瑞·尼文(Larry Niven)和杰瑞·波奈爾(Jerry Pournelle)在《宣誓效忠》(Oath of Fealty)①Larry Niven, Jerry Pournelle, Oath of Fealty, New York: Pocket Books, 1982.中,聚焦了社會和經濟方面的優秀人士,他們待在安全的生態建筑內,與周邊城市保持一種掠奪性的服務關系。再如,尼爾·斯蒂芬森在《雪崩》中想象了一個城邦,每一個城市都聘用雇傭兵來維護國家主權,并且遵守與鄰邦建立的安保條約。“根據溫莎高地法典的繆爾斯條約”,一個剛剛抓了迷路滑板運動員的、權力不受限的警察代理人說道:在白色縱隊的領地內,“出于國家安全和社會和諧的考慮,我們有權來執法”,“溫莎高地的繆爾斯和白色縱隊的條約賦予我們權力將你臨時拘禁,直到對你的身份調查完成為止”。另一個警察翻譯道:“也就是說你的屁股將要被打爛了。”②Neal Stephenson, Snow Crash, New York: Bantam Spectra, 1992, p.44.

在通常的故事背景里,不受保護的、地位下滑的中產階級生活在恒久的危機中。在辛西婭·角鈿(Cynthia Kadohata)的《愛的山谷》(In the Heart of the Valley of Love)中,2052年的洛杉磯社會分層嚴重且破敗不堪,未來的洛杉磯正引導著美國經濟的惡性循環。一個新的高速公路系統隱約呈現著未完成的未來圖景,開始了“在所有一切耗盡金錢之前,回到世紀之初”。如今,“很少還有人像過去那么富有了”。③Cynthia Kadohata, In the Heart of the Valley of Love, New York: Viking, 1992, pp.2-124.大學生年紀的主角弗朗西(Francie)以終端服務工作為生,她的熟人們設法應付著輕微的犯罪和灰色的以物易物交易。弗朗西一家住的屋子是曾曾祖母買的,現在“處于被與這個國家經濟有關系的人遺忘和拋棄了的那個區域”。弗朗西常常醒來就聞到不遠的幾個街區外燃燒大樓的味道。同時,“富裕鎮”(她對類似布倫特伍德那樣的鎮子的稱謂)里的人們越來越多地遷移到了“營地”,被“高高的金屬柵欄保護著的,并且被穿著制服戴著裝備的男女守衛著的”那些社區。④我們可以猜想,日裔美國人角鈿(Kadohata)用“營地”一詞來回憶1942—1945年間的拘禁經歷,并且期待著想象畫面的反轉,如精英們拉起有刺的電網圍住了自己,而不是別人。

角鈿之前的小說主要是處理20世紀50年代日裔美國人使自己重新融入美國社會的掙扎。在這第二本書中,她設想了一個年輕的日裔美國女性處在不近不遠的未來,而非不久前的過去。她對于21世紀50年代的美國并未進行全面的描寫,因為對于角鈿來說,相較于在很多科幻小說中可以找到的諸如關于未來的細節化的推斷外,她更感興趣的是人物的個性及表現。她設想的未來在技術變革方面平淡無奇:泡沫地板柔軟且溫暖,一條來自阿拉斯加的供水管道緩解了水供應問題,但是在公交車站的人們依然需要等待,依然使用電視遙控器,閱讀紙質報紙上的新聞,在城市大廳里排隊等候。在大學里,停車費用依然是學生最大的問題。的確,基礎性設施改變的缺乏是上述內容的核心部分。城市沒有能力來改變它自己,再過50年,洛杉磯就精疲力竭了。對于生機勃勃的20世紀的一個蒼白無力的反應——比瓊·迪迪安(Joan Didion)的《順其自然》(Play It as It Lays)①Joan Didion, Play It As It Lay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70.中描寫得更頹敗,其中的邊緣角色瑪利亞·惠氏(Maria Wyeth)與弗朗西有許多共同之處。弗朗西的追尋是成熟的,她并不是單單找一個地方來讓自己能夠適合這個支離破碎的、衰落的社會——這個中產階級正在湮滅的社會——而是要確定她是否是“活著”的,是否有能力來做出選擇以及用道德的抉擇來塑造自我。②Krista Comer, Western Literature at Century’s End: Sketches in Generation X, Los Angeles, and the Post-Civil Rights Novel,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2003, 72, pp.405-413.

在奧克塔維亞·巴特勒(Octavia Butler)的《播種的寓言》(Parable of the Sower)中,社會災難更為突出。在那里,中產階級的消失是在火與血中上演的。勞倫·歐拉米娜(Lauren Olamina)成長于崩塌中的洛杉磯。2024年,內燃機時代結束,被拆成了一堆金屬和塑料的交通工具生銹了,車庫成了兔子窩。在這安靜的災難中,飲用水比汽油還貴,保持干凈是給自己制定的一個目標,“時尚是有用的,否則的話你現在會很臟”。③④⑤Octavia Butler, Parable of the Sower, New York: Four Walls Eight Windows, 1993, p.13、p.8、pp.9-38.被郊區困境包圍的中產階級生活在持續的恐懼中,成年人因為工作或者某些任務而冒險出門,也僅僅是在白天并且在監控的保護下:“一群人結隊出行,或者帶著裝備,那是規則。”④在圣費爾南多山谷的某一處,勞倫(Lauren)所住的有圍墻的街道,住著11個民族的住戶,這被邁克·戴維斯描述成一個令人悲傷的“山谷孤立主義”的幸存者。整個社區學習如何使用槍支;唯一的安全喘息的時刻就是這個小社區的人成群短途出行的時候,他們到周邊的山谷里去進行打靶訓練。勞倫的鄰居們過著自力更生的生活,自己種植足夠的食物原材料,孩子們在家接受教育,所有人都擔任消防和安全巡邏的志愿者,因為警察的保護現在是收費的了。

勞倫(Lauren)的小社區,以及其他類似這樣的社區,在權貴和絕望之間被壓榨。富人們生活在被保護的社區內,或者有著多層圍墻的大廈內,而窮人們卻蹲在被燒毀的房子內:“沿山而上是有圍墻的宅邸,一座大房子旁邊則是許多仆人居住的搖搖欲墜的小屋……我們路過的幾個街坊,他們是如此貧窮,他們的圍墻是用未刷漿的石頭、混凝土塊或者垃圾建成的。還有可憐的無圍墻居民區域……跟那些帶著污穢、憔悴、半裸的孩子的流浪者們待在一起。”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糕,向遠延伸至棕色的加利福尼亞山區:“總有一些無家可歸的群體和無數的兇惡野狗遠遠地生活在最后的山邊棚戶區之外。人們和狗一道追逐著兔子、負鼠、松鼠,同時彼此之間又互相追捕,他們都以死掉的東西為食。”⑤

巴特勒(Butler)的混亂的未來洛杉磯體現了憤怒的絕望,正是帶著這種絕望,很多觀察者接近了第三世界的新興城市。雖然許多學者致力于探尋和分析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城市周邊的廣大非正式郊區居民的自我組織能力,從20世紀50年代的電影《被遺忘的人們》(Los Olvidados)到2002年的《上帝之城》(City of God),以及廣泛流通的雜志(如卡普蘭[Kaplan]、①Robert Kaplan, The Coming Anarchy: Shattering the Dreams of the Post Cold War, New York: Vintage, 2000.帕克[Packer]②George Packe, The Megacity, The New Yorker, 2006, 11, 13.)的流行影像里仍然保持著幾乎無藥可救的社會無序和身體骯臟的形象。③Mike Davis, Planet of Slums, New York: Verso, 2006.《播種的寓言》(The Parable of the Sower)給所有突破國家邊界進入美國后院的人帶來了戰爭,它只是比主流現實主義小說,像湯姆·科拉奇俄杉·博伊爾(T. Coraghessan Boyle)的《玉米窗簾》(The Tortilla Curtain),④T. C. Boyle, The Tortilla Curtain, New York: Viking, 1995.更激進了一步,在那里,情報精英團體的成功人士們決定將他們在圣塔莫妮卡山脈的供出售的小塊土地圈起來,而同時,墨西哥移民正在附近的拉維內斯以半饑餓療法的方式生存著。

我們可以繞回到游樂宮的比喻,以此作為總結。這篇文章竭力說明,科幻小說中的夸張、推測及變形給了我們線索,來啟發我們理解文化表層底下的事物,甚至我們的學者也是如此。因為這些作品將作品內的人物設定在社會的邊緣地帶,賽博朋克科幻小說中的特定分區給《星球大戰》(Star Wars)系列的平淡無奇的太空探險和銀河冒險故事增加了額外的曲折性。至少從19世紀中葉開始,記者和小說家們就承擔了為對社會邊緣和破敗地帶的人物進行探訪提供機會的責任,并以此來挑戰那些賦予已然確立的階級和種族階層以合法性的故事。⑤George Orwel, The Road to Wigan Pier, London: V. Gollancz, 1937.通過那些已經從中產階級群體中跌落下來的——和從未達到的——主角們,很多賽博朋克的故事都是對大經濟組織的、建立在信息渠道控制之上的力量的含蓄批判。

在很多方面,賽博朋克也借助了洛杉磯學派在城市研究方面的能力。在尋找一種新的城市模式來代替老的工業化芝加哥這個問題上,這兩者有著共同的興趣,而在加利福尼亞這個大都市,他們找到了這種模式。科幻小說在前沿問題上跟美國神話總保持著一種親密關系。有些作家簡單地將這種隱喻移植到未來,有些圍繞著西部探索來建構情節,其余的則是接受了這種期待:相對年輕靈活的西部北美城市是最自然的、適合講述社會和文化轉型的故事地點。⑥Carl Abbott, Falling into History: The Imagined Wests of Kim Stanley Robinson in the Three Californias and Mars Trilogies, Western Historical Quarterly, 2003, 34, pp.27-48; The Light on the Horizon: Imagining the Death of American Cities, 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2006, 32, pp.175-196.他們看到環太平洋地區以及那里的城市文明即將發生的轉變——不論是更好還是更壞的——是隨著舊邊界的終結而崩塌,或是隨著新思想的展開而重建。

我們并非必須認同有關太平洋地區未來的所有期待,或對一個完全兩極分化了的城市的恐懼,再或者是關于洛杉磯學派接受他們反饋的大量聲明。舉例來說,問題并不是洛杉磯學派那些人正確與否,而是他們正在吸引著大眾的注意力并且樹立著新的標桿——這種標桿是很多人所注意到的,并且有時是可以被用來引導至新的研究道路上的。羅伯特·包瑞德(Robert Beauregard)評論道:城市化中的徹底突破的思想與其說是經驗化的猜想,還不如說是一種暗喻或者呼吁:“經驗化的判斷指向了至關重要的部分,更加重要的是這聲明確實在吸引著注意力、啟發著思考和研究,以及挑戰著學者團體,從而來重新思考他們用心獲得的智力成就。”①Robert Beauregard, The Radical Break in Late Twentieth-Century Urbanization, Area, 2006, 38, pp.218-220.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便可理解對于富有想象力的作家的吸引力來自何處。一個全新的洛杉磯的理念不僅使行動、戲劇化的對比以及新類型的沖突在那些前沿文章中得以具體地呈現,而且某種程度上為他們所寫的故事增添了先鋒性。

在這個碎片化的、充滿偶然事件的社會的交流溝通問題上,作家們也體驗著后現代洛杉磯學派理論的魔力。理論里的城市是好的、壞的、分化的、令人費解的,但是他們也可以是激勵的、明確的,有時罪惡、有時懸疑的,但總是在前進的。城市是促進和引導溝通的龐大的機器——但當種族和階級涉入時,則又是令人沮喪的。

威廉·吉布森并不總是表現一種幽默感,但《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卻相當于一個有關溝通的大玩笑。該作品中的人物們著迷于網上流傳的一些視頻片段,在創建了關于影院新方法的宏偉理論之后,他們懊惱地發現網上的這些片段只是來自監控錄像中的一些碎片,并非來自藝術作品。但是,且慢,還有第二個玩笑,這些片段確實可以拼起來,但只是作為一幅想象中的城市地圖。皮爾(Peel)回到了跨國資本的隱秘之處,發現了什么?一部升級版本的“模擬城市”。②Richard Skeates, A Melancholy Future Poetic, City, 2004, 8, pp.135-140.

本文檢驗了一些方法,在這些方法里,特定的城市理論被嵌入最近的科幻小說的特殊的子類型中。閱讀并且討論科幻小說(無論是賽博朋克小說或是來自其他主流類的作品),對于一個學規劃的學生學習如何給交通需求系統建模,或對一個開發者報道一個有條件使用的應用程序上的發現來說,都是沒有幫助的。然而,科幻小說的確有能力使我們的想象力參與到人類最近的問題或未來的挑戰之中,這是一種源自將經濟、社會、文化模式向他們的常識范圍之外多推進一步的意愿的啟發機制。

因為賽博朋克這種文學體裁吸收了這種思想:將技術變革和全球資本主義的力量歸于一種包羅萬象的能量,為規劃者提供了相對很少的直接的指導。但是,它確實表明了需求的靈活性,因為看到了計劃作為反射性的過程被當作框架工作來作為對固有的不穩定性的回應。它同時也表明了自發性和非正式性的社會機構通過放寬建筑規范、保留廉租商業空間以及使基礎信息設施盡可能無處不在和實惠化來創造機會的價值。

規劃者在其他主題上的興趣,也可以通過未在本文探討的科幻小說的其他方面得到處理。舉例來說,德威特·道格拉斯·基爾(DeWitt Douglas Kilgore)③D. D. Kilgore, Astrofuturism: Science, Race, and Visions of Utopia in Space,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3.用科幻小說來檢驗若干想法,在美國將一個持續異化的社會與種族關系變化著的模式建立鏈接的可能性,這種擔心與有關“重組計劃是一個意義曖昧的事業”的爭論直接相關。約翰·程(John Cheng)①John Cheng, Imagining Science: Science Fiction and the Culture of Popular Science,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即將開啟的工作是,利用科幻小說來探索專業知識的意義——這是一個對規劃理論和倫理學領域具有持久興趣的主題。帕梅拉·薩金特(Pamela Sargent)開發和利用金星的三部曲②Pamela Sargent, Venus of Dreams, New York: Bantam Spectra, 1986; Venus of Shadows, New York: Doubleday, 1988; Child of Venus, New York: Eos, 2011.以及金·斯坦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的火星三部曲都提出了另外一系列關于如何權衡環境規制及保護的基礎倫理問題。③“地球化”是對外星球生態系統進行操作和管理, 以使之更適合人類居住和使用。我的新書④Carl Abbott, Frontiers Past and Future: Science Fiction and the American West,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06.考察了關于行星地球化的相似敘述,目的是探討一些理念,如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做出有效規劃時的能力。在詹姆斯·斯科特(James Scott)的思想里也可見有關這兩點并行或者對比的闡述。一些有力的作家也探討了類似的可能性:依靠以社區為基礎的規劃理論家們所推薦的本地接觸和直接參與的方法而進行的、從大的包容性政府向公民化生活系統轉型的可能性。

我想以托馬斯·品欽的復雜而又引人注目的小說《49號命運的哭泣》(The Crying of Lot 49)來結束此篇文章,自1966年初版問世以來,這部小說在很多方面都是賽博朋克30年前的一個先驅。品欽的主角奧迪巴·瑪斯(Oedipa Maas)是海灣地區的家庭主婦,她離開了特百惠派對后成為了陽光地帶房地產大亨皮爾斯·英巫拉利緹(Pierce Inverarity)的遺產執行人。當她開始開拓南加利福尼亞的時候,她看到了圣納西索,一個典型的加利福尼亞社區。這個社區是一個典型的通信系統。她“從斜坡往下看,想要瞥見陽光,目光卻落在了一大片延伸的房屋上……從這么高的角度望下去,那已經在訂單里的房屋和街道組成的漩渦,猝不及防地出現在她眼前,像電路板一樣令人驚訝地清晰”。更重要的是,“圣納西索沒有邊界,沒有人知道從哪里開始去繪制邊界。幾星期以前,一直在想搞清楚英巫拉利緹究竟留下了什么遺產,但從未料想到,遺產竟是整個美國”。⑤Thomas Pynchon, The Crying of Lot 49, New York: HarperCollins, 1966, pp.12-147.

責任編輯:孫頁

*卡爾·阿伯特(Carl Abbott),美國城市發展理論研究專家、歷史學家,主要研究近當代美國城市的政治、種族、環境和移民等問題。代表作有:《摩登時代的美國城市》(Urban America in the Modern Age),《科學前沿的過去和未來:科幻小說和美國西部》(Frontiers Past and Future: Science fiction and the American West)等。本文譯自:Carl Abbott,Cyberpunk Cities:Science Fiction Meets Urban Theory,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2007,27,2,pp.122-131。 賽博朋克(cyberpunk,是cybernetics與punk的結合詞),又稱數字朋克、賽伯朋克、網絡叛客等,是科幻小說的一個分支。以計算機或信息技術為主題,以黑客、人工智能、大型企業核心人物等為主角,小說中通常有社會秩序受破壞的情節。

**陳美,女,1982年生,江蘇南通人。上海大學中文系2015級文藝學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現當代文學及文學批評理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亚洲精品第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免费一极毛片|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另类欧美日韩|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av无码人妻|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在线观看|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无码不卡网|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a网站|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成人蜜桃网| 亚洲永久色|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超碰91免费人妻|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日韩av在线直播|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欧美精品另类|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国产理论一区|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精品国产www|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欧美精品高清|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久草热视频在线|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看国产毛片|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欧美性色综合网|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第5页|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