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冬春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廣西 來賓 546100)
在中國音樂發展歷史上,民族聲樂源遠流長,既汲取了民間音樂精華,又匯入了種種新奇元素。正如聲樂教育大家金鐵霖所指,“中華民間音樂是民族聲樂教育的基礎”。徐沛東作為特殊年代成長的作曲家,將民族歷史文化傳承與改革開放時代旋律創造性結合在一起,配以自身督導的見解與藝術處理,傳揚了積極向上﹑熱愛民族﹑追求幸福的精神思想。
在中國當代樂壇上,徐沛東以其獨特的個人魅力及音樂才能,成為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他所創造的成就有目共睹。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徐沛東就開始了大量不同題材﹑風格的聲樂作品創作,涵括了美聲﹑民族﹑通俗歌曲近千首,代表作品有《愛我中華》《梅花引》《黃河漁娘》等。正是因為如此,更加堅定了徐沛東在我國樂壇上舉足輕重的地位。縱觀徐沛東的成長歷程,他生于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兒時就展現出了天賦異凜的音樂才能,同時他自己也表示對音樂的喜愛可追溯到童年時代。大海可以說是徐沛東最為親近的事物之一,在其音樂作品中始終洋溢著一種特殊的情懷,發揮著重要的音樂啟蒙作用。此后,徐沛東坎坷的經歷,在軍隊生活中歷練出的剛毅品質,為其民族聲樂作品創作奠定了基礎。多元文化生態背景下,徐沛東在取得的成就面前不驕不躁,始終保持與時代同步,勤于鉆研﹑勇于創新,創作了一大批新時期廣為傳唱的作品,如《辣妹子》《大地飛歌》等,時代氣息濃郁。
縱觀徐沛東民族聲樂作品整體,其處處散發著濃郁的傳統風韻,獨特的民間音調﹑民族風味融入,使得其作品創作藝術特征鮮明,并在各組成要素中展現得淋淋盡致。作者基于對徐沛東民族聲樂作品的了解,就其題材﹑歌詞﹑旋律等因素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解讀。
在徐沛東的民族聲樂作品創作中,其題材構成展現出了十分巨大的張力,包括軍事題材﹑歷史題材等等,涉及范圍甚廣,包容性很強。不同的題材構成,孕育著不同的情思,因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滿足了受眾的不同精神需求。例如,《踏歌起舞》描畫出了一幅熱鬧幸福的場面,在陣陣音響中讓人感到歡騰喜悅;《愛我中華》以鏗鏘有力的音符為主調,迸發出了飽滿激情,表達了中華人民對祖國的熱愛﹑自豪之情;《大地飛歌》以歡快的曲調傳遞了對這片熱土的摯愛。總體來看,徐沛東的民族聲樂作品都是積極向上的,伴奏旋律中自帶一股清流,洗禮著人們的心靈,尤其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其產生的沖擊力令人精神振奮,所體現出的音樂藝術魅力無以倫比。
徐沛東是一個嚴謹的人,對歌詞要求十分嚴格﹑認真,輔以自身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才成就了如今的音樂領域地位。從某種維度上講,徐沛東對歌詞的要求幾乎達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例如,在《天藍藍》的創作之初,有一句歌詞“我們唱文山人”,徐沛東在細細斟酌之后認為,如此的文字可能文山人不喜歡,同時外面人也會附帶一些排斥心理,要表達出天下人對愛的祝福才會顯得大氣。另外,徐沛東民族聲樂作品創作中,還十分注重歌詞對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的塑造與表達,濃郁的藝術氣息展露無遺。“一枝梅花踏雪來,懸崖上獨自開。”形象地刻畫出了梅花所代表的精神品質,詩情畫意循序到來,其中蘊藏的美感令人沉醉。嚴謹而不失美感的歌詞表達,鑄成了徐沛東一首首精致的音樂作品。
受成長經歷的影響,徐沛東在民族聲樂作品的旋律創作中,既有中華民族藝術特色,又滲透著絲絲西方作曲技法,因而廣受中外各界人士好評。例如,《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就借鑒了中華戲曲的音調精髓。細細品味徐沛東的民族聲樂作品,其中民族化的感受尤其強烈,但同時又不失地道韻味。正是緣于徐沛東善于集各家所長,總能從各種元素中吸收養分,如和聲﹑音調﹑編配等,他的民族聲樂作品旋律清晰﹑順暢﹑抒情,尤其是在結合西方作曲技法的基礎上,總能帶給人一抹新意。此外,完美的旋律不僅僅能夠帶給人聽覺盛宴,還精準地傳達著作品中的精神情感與內涵。而徐沛東正是緊緊抓住了音樂創作的要點,善于通過豐富的音樂語言創作飽含激情的旋律,深深表達了對生活﹑祖國﹑人民的熱愛。
徐沛東創作的民族聲樂作品無數,種類各異,但基于他特殊的成長經歷﹑知識構成﹑音樂認知等影響,展現出了鮮明的藝術特征,即民族性和時代性。本節基于上述分析,重點就徐沛東民族聲樂作品創作的藝術特征進行了探究與闡述。
民族聲樂的最基本特性是民族性鮮明,這也是其生存的根本。在現代民族聲樂作品創作中,不斷向民間音樂吸收養分和靈感,加以對中華民族傳統音樂的系統整理與研究,結合西方作曲技法,展現了寬容﹑創新的美學觀念。在徐沛東的民族聲樂作品創作中,總會融入一些民族語言或韻味,他善于從各民族音樂中汲取養分,極富中華民族氣派,奠定了其廣泛的受眾基礎。在徐沛東看來,聲樂作品創作的根基是民族性,其特殊的韻味是音樂的主基調,這在《黃河漁娘》《愛我中華》《天藍藍》等作品中多有體現。細細品味徐沛東的民族聲樂作品不難得知,他在最初的創作中就十分注重對民族傳統音樂元素的理解和運用,直至融會貫通,鮮明的民族特征顯現。
音樂作為精神文化的承載方式之一,隨著社會發展更迭,始終與時代相連。多元文化生態背景下,聲樂作品創作逐步顯現出了與時代相融的特質,創新元素的匯入,使得時代氣息濃郁。縱觀徐沛東的民族聲樂作品創作,無論是主題定格還是曲調﹑曲式的選擇,都處處散發著時代氣息,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其研究價值毋庸置疑。徐沛東有著十分堅毅的精神品質,刻骨鉆研﹑不斷創新,為了尋找更多的創作素材,他時常到各地去采風,以獨特的視角審視生活﹑感悟生活。基于人民群眾生活的創作,使得徐沛東的民族聲樂作品深受喜愛。此外,徐沛東還善于打破常規,不斷尋求傳統創作題材上的突破,表達著自己對這個時代的深刻認知與情感,匯聚以新鮮的音樂元素,構成了藝術性﹑時代性很強的民族聲樂作品。
綜上所述,徐沛東民族聲樂作品創作展現出了十分鮮明的民族性﹑時代性藝術特征,擁有厚重的精神內涵,為世人所傳唱。在未來我國音樂發展道路上,徐沛東作為民族聲樂作品創作大家的存在,其創作歷程及經驗值得探究﹑借鑒,應深入解讀其藝術特征,結合當代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進以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傳唱民族精神﹑時代精神。
[1]賀美智.徐沛東聲樂作品的創作特征與演唱研究——以《大森林的早晨》、《黃河漁娘》、《曙色》為例[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5,33(02):111-113.
[2]吳威.徐沛東創作歌曲的民族性和時代性[J].音樂創作,2017(09):97-98.
[3]郭衛東.徐沛東音樂創作藝術特征探析[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5,31(04):90-93.
[4]黎一飛.探析徐沛東音樂作品中民族情感的表現[J].音樂創作,2016(07):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