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鑫
(山西大同大學,山西 大同 037000)
貝多芬一生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鋼琴作品,包括鋼琴曲﹑小提琴奏鳴曲﹑交響曲,歌劇等眾多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大部分都成為經典之作,很多作品被世界眾多愛好者所推崇與學習。其中貝多芬的《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告別”Opus.81a》創作于奧法戰爭時期,在這個時期中貝多芬的好友魯道爾夫大公逃離維也納,對于朋友的離開貝多芬時常感覺到孤獨與悲痛,在戰火連天的日子里社會動蕩﹑經濟萎縮,人們處于水深火熱中,貝多芬的內心產生了孤獨和對摯友的思想之情。促使貝多芬在這種情況下創作出這個作品,將這個作品獻給他的朋友。該作品被稱為是貝多芬“最有特性的奏鳴曲”。
貝多芬的鋼琴作品創作伴隨了他的一生,他的一生中都進行鋼琴作品的創作?!督礒大調鋼琴奏鳴曲“告別’Opus.81a》創作于1809年5月-1810年1月,屬于貝多芬的中期作品。這首《告別》是獻給他的朋友魯道爾夫大公,在創作中包含了對戰爭的痛恨,又具有很強的思念摯友之情,還具有對魯道爾夫大公的思念與擔憂,在這種擔憂中更展現出他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魯道爾夫大公是羅馬皇室的貴族子弟,是皇帝弗朗茲一世的弟弟,具有身份顯赫的地位。在眾多的貴族王公中,他是與貝多芬感情最深的一位,也是在生活和事業方面幫助貝多芬最多的。魯道爾夫大公在和貝多芬成為朋友后便一直跟隨他學習鋼琴和作曲,可以說他們是亦師亦友的關系。他對貝多芬的鋼琴藝術十分的欣賞和喜愛,對貝多芬有著深深的崇拜,他們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甚至可以說已經超越了地位和等級的觀念,在早期貝多芬窮困的時候他給予了大量的幫助。1809年4月奧法戰爭中維也納被拿破侖軍隊所包圍,同年5月被攻陷。奧法戰爭的開始使得維也納眾多貴族都逃亡去了,包括貝多芬的摯友魯道爾夫大公,而貴族在離開的這段時間里貝多芬失去了生活的來源,生活變得十分的窘迫,再加上連綿不絕的戰火也燃燒著眾多朋友的死亡,讓當時的貝多芬感受到強烈的難以接受和困苦不堪。在這個非常時期中貝多芬一方面遇到生活上的困難,另一方面也激發出他愛國的情感和對失去朋友而導致的思念之情,正是在這幾種情感的促使下貝多芬寫下了《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告別”Opus.81a》。
貝多芬的《降E大調“告別”奏鳴曲》作品以三個章節作為音樂的整體結構,這三個章節并不是一同完成的,而是分開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心境中完成的。這也使得此作更加具有藝術特點和特色,在研究本文的各章節的演奏特點中形成了眾多的觀點和理解。本章將從演奏中的自我的理解來分析作品中的三個樂章的藝術特點和演奏研究
第一樂章“告別”的引子是較為典型的奏鳴曲式,柔版﹑快板,降E大調,2/4,2/2拍,表現了貝多芬對魯道爾夫深厚真摯的離別之情。引子部分(1-16小節)為2/4拍子的柔板,貝多芬在曲首三個下行的號角式和弦上標有德文“告別了”字樣,可謂“開宗明義”。為第一章在整個氣氛上帶來了一定的憂傷的色彩。對于這三個音符在演奏中應該如何處理呢?本人參考了眾多的文章和演奏技巧認為:首先右手在演奏中要時刻注重貼鍵彈奏,由于音程直接的距離較遠,手小的人可能在彈奏中難以把握住這個3個音的平衡感,要想保證三個音的準確與平衡,那么在演奏中可以增加延音踏板的使用,盡可能把音程縮短,以此保證整體的和諧性。
在1809年5月到10月的時間正好是貝多芬心情郁悶的時期,這個時期中它時常想起自己的好友魯道爾大公,為了表達他對魯道爾的思念和寂寞的情感,貝多芬在這時期完成了“別后”的第二樂章。第二樂章在表演上需要與第三樂章進行連續演奏,這樣在表達的藝術性上會更好;其次便是該樂章其實不能作為獨立的樂章進行演奏,他可以看作是整體“告別”奏鳴曲的中間環節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樂章的整體以行板為主,在整個樂章中略顯有些憂郁與憂傷,整體線條簡潔,主要是表達貝多芬本人對整個歌曲的一種迷戀,在這種迷戀中仿佛作者又找到了深厚的友誼,而摯友的離開,生活的困難也使得貝多芬的心情開始變得寂寞與哀愁。此段樂為c小調,2/4拍子,第二樂章與第一樂章其實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該樂章的整體材料和第一樂章的引子部分,這兩點其實是異曲同工之妙的,開始的主部主題音調以附點節奏與半音化的音樂語言營造出動蕩不安的氣氛,展現出作者對魯道爾大公的擔憂更是表達出對自己現狀的憂愁,這里面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于朋友的關懷之情。從開頭“疑問式”的主題動機至樂章結束,頻繁運用了裝飾音以及附點節奏,并且以行板的速度來演奏該樂章,這樣的方式給予人們一種緊張而又動蕩的感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作者那種不安的情緒與彷徨的心情。
貝多芬在與魯道爾分別近一年后再次相見,此時他難以抑制與朋友相見的喜悅之情,便開始創作了第三樂章“重逢”,本章節。這一樂章在降E大調上,6/8拍子,在曲式上與第一樂章的相似性是都是采用奏鳴曲式來完成的。但是在音樂的整體節奏上與第二章的悲傷情緒有了明顯的不同,本章節開始出現興奮與歡快的高興之情。這點主要是以表現就別的朋友相見之情上。在本段中重點的演奏技巧就是不能太快,太快了雖然節奏跟上了但是卻很難表達出情感來。主題從開始的11小節到28小節,這部分在演奏中要時刻注重低音部的和旋,然后配合上右手的旋律組合,并且把這種強烈的韻律感直接帶到表演中,很多時候演奏中要把左右手分開進行交叉演奏,既要快還有穩。同時以此來表達出作者的喜悅之情。
貝多芬的《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告別”》Opus.81a是他在特殊時期所創作的作品,該作品在強調告別之情中賦予了對于戰爭的悲痛,本文以研究該作品的演奏技巧為主,分析三個音樂章中的演奏特點,也強調了不同章節中鋼琴表達方式,從演奏的特點和演奏方式都進行分析以此強調音樂中演奏特點的重要性。并且從本文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貝多芬對該作品的重視程度和鋼琴曲本身的重要性。因此希望本文在研究中可以使得大家對該奏鳴曲有更為深入的理解,把不同的音樂特點和鋼琴演奏技巧更為明確的展現在大眾的面前,并且在分析中可以給更多的人帶來研究的價值和學習的借鑒的機會。
[1]王希.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早、中、晚三個時期代表作品的風格比較[J].藝術科技,2013(01).
[2]楊焱.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持續音技法的類型分析[J].皖西學院學報,2013(01).
[3]唐玲.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主部主題的繼承與創新[J].黃河之聲,2013(03).
[4]鄒彥.貝多芬《d小調鋼琴奏鳴曲》(Op.31-2)的標題性內涵[J].中國音樂學,2012(03).
[5]聶一波.簡析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告別》[J].大眾文藝(理論),2009(13).
[6]董薇.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告別》的音樂分析[J].音樂生活,2009(07).
[7]陳越紅.貝多芬音樂創作的哲理分析[J].中國音樂學,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