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婕妤
(廈門市思明小學,福建 廈門 361005)
唱響鄉音 喚起鄉情
——淺談閩南童謠融入小學音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謝婕妤
(廈門市思明小學,福建 廈門 361005)
閩南童謠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流行音樂的沖擊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面臨著嚴峻的形式。筆者通過巧設情景、寓教于戲、歌唱表演、感受民俗等多種方法將閩南童謠有效地融入小學音樂課堂中,讓更多的學生接觸、了解、傳承閩南童謠,弘揚家鄉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播撒下民間藝術的種子,埋下愛鄉愛國思想的種子。
閩南童謠;小學音樂;教學
閩南童謠是閩南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著閩南人傳統美德與人生智慧,處處體現著閩南人的生活氣息。但在流行音樂的沖擊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面臨著嚴峻的形式,曾經伴隨著一代人成長的閩南童謠,正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漸淡出孩子們的生活。筆者認為,閩南童謠的傳承和延續需要“從娃娃抓起”,要讓孩子們從小在心里喜歡家鄉的文化,學校是進行音樂教育的重要場所,也應該成為傳承閩南童謠的重要陣地。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將閩南童謠融入音樂教學活動之中,讓更多的學生接觸、了解、傳承閩南童謠,弘揚家鄉優秀傳統文化既是職責所在,更是刻不容緩。
下面就如何將閩南童謠有效融入小學音樂課堂,談談筆者的幾點實踐與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直觀是一種發展觀察力和發展思維能力的力量,它給認識帶來了一定的情景色彩”。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根據皮亞杰兒童認知發展理論,7-12歲的兒童思維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這種思維運演還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教師可適時創設直觀的課堂情景,為學生提供栩栩如生的動態圖畫,收集各種實物,在輔以生動優美的語言,促使學生積極進行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學習閩南童謠《水蛙仔子》這課中,教師準備了一只青蛙玩偶,讓學生觀察青蛙外形有什么特點,從而引導學生學習閩南語“肚大大”、“嘴闊闊”。然后再運用直觀的簡筆畫,讓學生看著簡筆畫逐句對應學習童謠歌詞。
實踐證明,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運用語言、實物、音樂、畫面等多種手段,巧妙創設各種適宜的教學情景,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閩南童謠的興趣, 還能活躍課堂氣氛,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玩”是兒童的天性,教師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巧妙地將閩南童謠的教學貫穿融于游戲中,引導學生通過音樂游戲去感受音樂的流動、旋律的起伏、節奏的跳躍、音色的變化。在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主動學習,讓學生無拘無束的享受音樂,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欲望,培養學生活潑開朗的性格和合作精神及增強自信心,從而讓學生身心健康得到發展。
閩南童謠《扒龍船》唱出了端午節龍舟比賽時的歡騰場景,在教學中教師可設計邊吟唱童謠邊玩“龍舟競渡”游戲,將班級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并排成四列,后面的學生依次抱住前面學生的腰或者拉住衣服,邊吟唱童謠邊蹲著模仿“扒龍船”的動作有節奏的向前走,哪一組先劃過終點就是冠軍。
在閩南童謠的教學中通過開展各種游戲活動,將音樂和游戲互相滲透,有機結合,學生們能在玩中有樂、樂中有學、學中有得、得中有創,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也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歌唱表演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歌唱表現形式,即在演唱中通過肢體語言表情達意。學生通過歌唱表演的形式進行學習,有助于記憶歌詞、理解歌曲。在閩南童謠的教學過程中“演”這種形式,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音樂中來,無論他們的舞姿是否優美都是他們對音樂發自內心的感受和理解。在課堂教學中盡量給學生“演”的機會,就會讓學生從模仿到創造,提高他們的表現能力與肢體協調能力。
如在學習閩南童謠《落大雨》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說如果一群雞鴨在門口找東西吃,突然雷雨交加下起了大雨,雞鴨會怎么做呢?接著教師拿出表演道具頭飾,分別讓一部分學生扮演雞鴨,一部分學生扮演大雨,隨著童謠音樂邊吟唱邊表演。學生們表演時不僅為童謠的前奏加入了隆隆的雷鳴聲,還用肢體動作表現“狂風暴雨”的情景,他們在分角色進行歌唱表演時個個情趣盎然、神采飛揚,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華。
閩南的各類民俗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如激情飛躍的龍舟競賽,獨具特色的“中秋博餅”,更有那號稱音樂活化石的南音,以及經久不衰的閩南地方曲藝。閩南民俗文化之美,值得我們用崇敬的眼光去欣賞,更值得我們去用心傳承,因此在小學音樂課堂中融入閩南民俗文化尤為重要。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關注、體驗、感受自己家鄉的文化,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感。
如在學習閩南童謠《中秋博月餅》這課中,教師拿出了月餅、大碗、骰子,讓學生猜猜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是關于什么節日的民俗活動,從而導入中秋“博餅”游戲。在熱鬧的“博餅”現場中讓學生自己說說博到了什么,引入閩南語的學習“一秀、對堂、狀元”,再運用直觀的多媒體圖片,讓學生看圖片說名詞“孫仔、阿姐、大兄、安媽、安公”,并讓學生聆聽童謠歌詞找出圖片對應的詞語,最后通過借助圖片記憶歌詞“孫仔細漢他中一秀,阿姐博無她讓大兄,博著對堂安媽贏,安公博著狀元餅”。在課堂中閩南文化潤物細無聲般地滲透進了學生的心靈,升華了學生心中的鄉情。
閩南傳統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積淀深厚,充滿著生機和活力。教師通過音樂課堂引導學生了解、體驗、感受、傳承優秀的閩南民俗文化,能夠讓孩子們通過學習提升文化素養,提升審美能力,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以及民族自豪感。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巧設情景、寓教于戲、歌唱表演、感受民俗等多種方法將閩南童謠有效的融入小學音樂課堂中,讓學生領略閩南童謠的藝術魅力,豐富了他們的情感。通過小學音樂老師的努力播撒,把閩南童謠的種子無形中種進了孩子們心中。
G623.95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