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國
?
十余年來中國大學“非遺”傳承的實踐形態
孫正國
自2004年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中國大學非遺傳承實踐已有十余年的歷史。以傳承實踐的主體為線索,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以教師為主體、課堂傳承為核心的理論準備階段;以學生為主體、校園傳承為核心的多點發展階段;以學科為主體、社會傳承為核心的文化服務階段。相應地,就實踐形態而言,中國大學非遺傳承可以分為三大類:非遺文獻的知識形態、非遺組織的社團形態和非遺調查的田野形態,這些形態表征了一個總趨勢:中國大學正逐漸成為政府主導下的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重要協助力量。不足之處在于,因為非遺概念不準確、國家名錄體系不周嚴、非遺文獻的知識性傳承基礎弱,導致整個傳承實踐的雜糅化與符號化。
中國大學 非遺傳承 知識形態 社團形態 田野形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http://www.ihchina.cn/3/18945.html。(下簡稱《公約》)的通過,正式確立了包括民間文學在內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新的范疇被公共社會所認知?!豆s》的出現,是一個傳統知識重新被知識化、學科化的過程,前后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最終命名為“Intangible of Cultural Heritage”,中國政府采納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簡稱“非遺”)的中譯概念。就學科領域而言,中國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將“非遺”列為十大類,它們分屬于三個大的學科領域,一是藝術領域,包括五個方面: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二是知識領域,包括三個方面:傳統技藝,傳統體育、游藝、雜技,傳統醫藥;三是集會領域,以民俗為名,特指儀式性強且有信仰特征的社會與人生習俗。這分類體系,與非遺概念本身一樣,盡管表現為學科范疇,本質上卻是政府工作的一種操作規程,而非學科訴求,因此,引發了多方爭鳴與理論難題②巴莫曲布嫫:《“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開放的定義》,《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7年6月12日。。筆者從實踐形態入手,以2004年中國政府加入《公約》為起點,探討中國大學非遺傳承的面貌、問題與前景。
2004年是我們國家正式加入《公約》之年,它必然成為討論中國大學非遺傳承的邏輯起點。此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框架下的諸多規約雖然已有相關論述,鑒于中國大學關于非遺學科的自覺性不足,可不納入大學“非遺”傳承實踐范疇討論。
2004年以來的十余年,中國大學對應非遺概念的學科,參與到非遺傳承實踐的過程之中,經歷了理論準備、多點發展、文化服務三個階段,貫串在傳承實踐主體的線索之上,成為我們觀察中國大學近十年非遺傳承實踐的歷史脈絡。
至少可以說,2004年以后的三年中,有關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體育、游藝和雜技,傳統醫藥和民俗等的中國大學課程,都開始自覺不自覺地與非遺這個概念關聯起來,這些課程都因為非遺概念而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少有的互文性對話。傳統藝術與傳統知識、集會活動的關系,在上述課程中被強化,早先由學科化體制分隔的不同學科、不同課程重新回到對象的整體中,這正是中國加入《公約》后逐漸推廣非遺概念的良好反響。我們把2004-2007這一階段,稱之為以教師為主體、課堂傳承為核心的理論準備階段。
2005年11月,韓國“端午祭”獲準入錄聯合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楊琳曦:《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對我國的啟示——以端午祭申遺成功為視點》,《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成為當年中國文化的第一大事件,包括上述課程教師在內的中國人,備受震撼,幾乎是出于文化恥辱的認同心理,義憤填膺地聲討韓國人的自大與無知。
“端午祭申遺”的文化事件,對于中國非遺實踐而言,直接延伸出了三個重大的文化成果:一是塑造了節日民俗在中國非遺保護體系中的優先地位,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大節日進入中國法定假日系統為標志*張毅、周英峰:《明年起清明、端午、中秋納入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16/content_7260690.htm。;二是涌現了一批以“端午”為關鍵詞的學術成果,端午著作、研究論文和影像作品被大量地、集中地生產出來,以劉曉峰的《端午》*劉曉峰:《端午》,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版。為代表,從理論上澄清了中國端午節的歷史鏡像與文化內涵;三是啟動了非遺保護的國家戰略。國家加快了非遺立法工作,新增了文化工作的非遺專門機構——非遺行政主管部門和非遺保護事業機構,蘊釀建設代表國家水準的非遺名錄體系。這些重大文化成果的實現,與中國大學教師主體的理論貢獻密不可分。
2006年啟動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國家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評審工作。同時,中國政府決定自2006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命名為“中國文化遺產日”,以培養中國公民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在第一個中國文化遺產日期間,國務院公布了518項包括十大范疇的國家非遺代表作名錄。文化遺產日與國家非遺名錄成為中國大學有關非遺課程的重要支點和主要內容,教師們將這些內容以課堂的形式傳授給學生,并建立起這兩大內容與相關非遺課程的內在邏輯,從而為中國大學的非遺課程建設提供了有效的國家維度。
2006年10月,王文章主編出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成為中國第一部以教材形式出現的真正意義上的非遺理論著作,被中國多所大學列為以非遺概論為名稱的課程教材,在本??粕脱芯可兄v授。
該教材在體例上設計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保護非遺的背景,包括非遺的價值,保護非遺的意義,國內外非遺保護的歷史與現狀,當代保護非遺的緊迫性等;第二部分是非遺的內涵,詳細闡述其定義、分類、特點等;第三部分是非遺保護工作的基本問題,包括傳承主體與保護主體,保護理念、原則與方法和法律保護機制。
作為第一部非遺概論,以王文章為主編的教材團隊立足于國家層面思考保護非遺的理念與實踐,密切結合中國加入《公約》與國家推動非遺保護的進程,某種意義上帶有建構中國非遺理論和探索中國非遺保護實踐之路的雙重責任。因此,教材整體上突出了保護非遺的背景和工作方法,在全書的10章篇幅中,用了5章介紹背景,交待、討論國內外非遺保護的價值、意義、歷史、現狀、經驗等,5章內容之間多有重復,折射出教材編委會在初創非遺教材過程中的探索性。又用了3章篇幅說明非遺保護工作的具體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主體定位、保護原則與方法及其法律機制。真正研究非遺知識性內涵的僅2章,集中論述了非遺的定義、特點和分類,知識性模塊簡潔,以至于有些簡單。教材的這種結構設計,客觀上反映了中國政府更多的將非遺納入文化工作范疇而非學科范疇的基本思路。
由于中國大學的非遺課程主要以王版教材為藍本,教師的教學內容也必然以非遺保護的背景與工作方法為重點內容,而非遺的理論知識則相對薄弱,從而導致了中國大學非遺傳承實踐在理論上的先天不足。
非遺課程的代表性個案產生在重慶文理學院*林宏:《承擔文化傳承使命培養一代優秀新人——重慶文理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研究十年回眸》,《中國教育報》2013年10月31日第6版。。2004年秋,學校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講座”。2005年春,以牟延林為負責人的教學團隊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作為文理基礎選修課,供全校文科專業學生選修。這是中國大學較早面向本科生開設的非遺概論課程。此后,團隊以非遺課程建設為目的,承擔了學校教改重點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成果向校本課程轉化的途徑研究”。2007年,又承擔了重慶市教委教改重大項目“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的建構與實踐”。課程先后成為校級精品課程和重慶市級精品課程,2007被立項為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課程也建立了教學資源庫——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虛擬博物館。2010年教學團隊主編出版了教材《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牟延林、譚宏、劉壯:《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就課程建設而言,重慶文理學院開設文科專業選修課時間早,教學改革目標明確,研究成果與教學內容結合緊密,先后完成兩項非遺課程教學改革項目,建成國家級精品課程,出版了自己的教材,課程要素完備,且具有很強的學術性與權威性。從教學團隊的構成來看,高職稱、高職務的教師,由于專業意識與課程觀念具有開拓性,在短短的三年內,實現了一門普通課程向國家級精品課程的轉換,顯示出一定的特殊性。同時也折射出課程教學團隊順應國家非遺保護運動的時代必然。因此可以說,重慶文理學院非遺課程建設的重要經驗是教師團隊的特殊作用與應時而上的開拓精神。
這一階段的中國大學非遺傳承實踐,主要以教師為主體、以課堂為核心,大學相關教師從具體的專業領域出發,結合《公約》和國家非遺保護政策,在非遺概念和非遺工作規程上作了比較好的傳播。國內綜合性大學和文科類大學或多或少都開設了非遺相關課程,其中,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校的教師團隊與課程影響較為顯著,為中國大學的非遺傳承實踐積累了基礎理論。
非遺文獻的知識形態是這一時段中國大學傳承實踐的基本形態。從事非遺研究與教學的大學教師也需要從大量的非遺文獻中獲取知識,了解聯合國框架內的非遺發展史,再傳授這些非遺知識,為大學非遺傳承提供理論準備。
非遺課程的開設和大學生接受非遺知識,成為中國大學非遺傳承實踐第二階段的重要基礎。一批對非遺保持濃厚興趣的優秀大學生成長起來,他們基于非遺相關課程,創建非遺社團,開始了大學生主體的非遺校園傳承實踐。我們將2008-2010這一階段,稱之為以學生為主體、校園傳承為核心的多點發展階段。
綜觀國內大學生的非遺校園傳承實踐,長江流域的幾個大學生社團具有典型性。
2009年是大學生非遺社團發展的重要節點。
同年4月,長江大學的文學專業本科選修課程“非遺研究”,激發了幾名本科生的興趣,他們在課程之余走訪學校周邊社區的非遺傳承人,了解和學習當地的幾個國家級非遺項目:馬山民歌、荊河戲與鼓盆歌,比較深入地感受到這些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遺產,于此有了組建大學生社團的想法。長江大學文學院大二學生蘇長鴻、劉慧、譚柳、王魁等發起成立“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學社”(簡稱“長江非遺社”)。6月,長江大學文理學院大二學生周倩、張飛等發起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協會”(非遺協會),合稱“長江大學非遺社團”。非遺社團招收會員60多人,在全校新興社團中占有一席之地。非遺社團通過舉辦民間藝術家作品校園展、非遺知識講座、民間藝術家授藝傳藝、田野調查研究、家園文化周、家鄉非遺展示與民俗文藝表演等活動,讓大學生了解非遺,認識自己的家鄉,學習非遺知識,努力成為非遺的傳承人和保護者。長江非遺學社同時在中國民俗學網、海上風民族民間文化論壇等網站上建立自己的論壇版塊*劉璐:《致意,以青春的方式面對傳統》,《解放日報》2012年6月8日第23版。,受到了其他高校學生社團和相關專家學者的熱切關注,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田兆元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巴莫曲布嫫、湖北民族學院文藝學專業枊倩月教授等都直接參與指導了長江非遺社團的建設,成為大學生非遺社團網絡發展的重要路徑。正是因為非遺社團活躍的網絡表現,蘇長鴻、劉慧、王小艷受邀作為中國民俗學會2010年會志愿者與會,并被吸收為中國民俗學會會員。
非遺社團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田野調查小組“馬山民歌調查團隊”一行五人,2009年7月赴荊州市馬山鎮調查荊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馬山民歌”,得到荊州市荊州區文化館馬山民歌搜集整理者、研究專家湯斌先生的大力支持。團隊歷時兩周的短期調查,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為社團的實踐調查積累了經驗。10月,長江大學非遺社團邀請荊州民間工藝杰出傳承人來校指導,剪紙藝術家林世柏、漢繡藝術家張先松、青銅劍冶煉工藝師湛文心、木雕藝術家李永安、蛋雕藝術家陳洪根、紙烙畫藝術家王華林等六位傳承人到會并作了交流,非遺社團成立了“荊州民間工藝杰出傳承人調查研究小組”,6名社團成員拜師工藝傳承人,用一年時間完成傳承人工藝作品的調查與整理,并撰寫傳承人藝術傳承研究論文*孫正國、周倩、王一然:《荊楚剪紙傳承人林世柏剪紙藝術研究》,《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年第11期。。調查期間,社團成員邊調查邊學習,部分同學還掌握了剪紙藝術和蛋雕藝術的基本技能,與傳承人建立了親密友好的關系。之后,非遺社團策劃了相對固定的寒暑期“家鄉非遺調查”,組織大學生對家鄉非遺展開調查,認識家鄉,深度回歸、認同自己的鄉土文化。如對湖北長陽土家族文化調查與馬山民歌調查。長陽調查組走訪了著名民間故事家孫家香老人,調查了土家喪葬禮儀式——撒葉兒嗬及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馬山民歌組針對馬山民歌傳承的傳承狀況進行了綜合調研。
與此同時,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專業的研究生也成立了非遺社團——海上風民俗學社。區別于長江大學非遺社團的是,海上風民俗學社以民俗學專業研究生為主體,學術性更強,傳承、傳播的力量更為集中。海上風民俗學社側重于傳統節日的校園傳承,并倡導全國高校的非遺社團建立非遺傳承實踐的高校聯盟。民俗學社依托校園文化建設辦公室“傳統節日文化校園傳承”項目,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四大節日民俗為時間點,以華東師大校園為主要文化空間和傳習場所,以華東師范大學學生(包括留學生)和教職員工為主體,聯合上海長寧民俗中心、莘莊文化館、三林鎮文化中心和國內多所高校,舉辦節日傳統習俗活動,以節日民俗展演的形式,清明祭祀學校的先賢,端午趨吉、辟邪的游園,中秋祭月賞月團圓,重陽拜會退休教師的敬老茶話會,等等,以非遺所代表的傳統文化符號、元素、儀式為手段,非常有效地推進大學非遺傳承。華中師范大學非遺傳承協會是華東師范大學非遺傳承的高校聯盟成員,也是以傳統節日的校園傳承為核心內容,除了四大節日外,加入了元宵燈會的猜燈謎、品元宵、玩游戲的年節習俗,中國文化氛圍濃郁,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強。*莊茵茜、孫正國:《中國傳統節日高校傳承的實踐與思考——以華中師范大學為個案》,《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5年第4期。
中國多所大學都成立了非遺社團,它們彼此呼應,又相對獨立,大體上經歷著相近的校園傳承實踐過程,進而構成了這一時段非遺傳承的社團形態。從校園的非遺傳承,到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調查研究,再到網絡論壇的互動與傳播,呈現出大學生為主體的校園傳承三模式:體驗推介模式、理性認知模式和網絡交流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簡稱“非遺法”)2011年正式頒布實施,不僅是國家非遺保護立法的重要成果,也是大學非遺研究的智慧呈現。以非遺法為保障,國家非遺保護與傳承運動向大學傾斜的政策得到體現,政府非遺管理部門在許多高校設立省級非遺研究中心,推動了大學非遺學科的發展。大學原有的非遺研究中心(如成立于2002年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中國非遺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的華中師范大學非遺研究中心和重慶文理學院非遺研究中心)也都得到了政府文化部門的資助與扶持,以非遺研究中心為代表的非遺學科與國家和地方政府密切合作,深入當代語境展開調查,提供文化服務。從此,中國大學的非遺傳承實踐進入到第三個階段,即以學科為主體、社會傳承為核心的文化服務階段。
非遺學科*譚宏:《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化建設問題與對策》,《民族藝術》2009年第4期。是一個很大的范疇,包括十大類的相關學科,均以非遺之名,不斷整合與擴張。其實,更大程度上是國家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機構的延伸。因此,與其說大學的非遺學科具有自覺性,倒不如說這是國家非遺運動的重要形式。當然,也正因為有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相關學科原本并不景氣的狀態得到了根本性扭轉,資源、人才、政策等學科條件都有很好的改善。中國大學傳統學科體系中非遺相關學科的邊緣化格局,在國家非遺運動的供血與求智中顯現出文化新氣象。國家文化部新增設的非遺司與國家非遺保護中心,在行政系統中建立起國家、省、縣的三級非遺管理機構與非遺保護中心。這個非遺系統的建立,延伸到高校的學科體制中,催生了上百個中國大學建立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和非遺研究中心,成為中國大學非遺傳承實踐的基礎性平臺。
我們以湖北省為例,來觀察大學非遺學科與政府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度關聯,以此分析中國大學非遺傳承實踐在“非遺法”之后的文化服務。
2013年11月,湖北省文化廳和湖北省教育廳聯合在湖北屬地的大學設立省級非遺研究中心,共有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武漢紡織大學、湖北大學、武漢體育學院、武漢音樂學院、湖北美術學院、湖北師范學院、三峽大學、長江大學、湖北民族學院、黃岡師范學院、江漢大學等15所大學的非遺學科建立了省級非遺研究中心。2015年又在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工業大學、湖北科技學院、武漢商學院、文華學院等5所大學增設了省級非遺研究中心。*劉冰清:《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落戶民族學院》,《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3年第6期。
這些大學的非遺研究中心以原有的非遺學科為基礎,各有側重,分別賦予湖北省非遺保護的研究任務。這些大學非遺中心的研究任務分工,主要基于三個方面:一是國家非遺名錄的十大類型所對應的學科研究任務。對應于十大非遺類型的研究任務主要是原有的非遺學科比較突出的大學,如華中師范大學的民間文學研究,武漢紡織大學的傳統工藝研究,武漢體育學院的傳統體育研究,武漢音樂學院的傳統音樂、傳統舞蹈研究,湖北中醫藥大學的傳統醫藥研究等;一是非遺保護的地域性研究任務。分布在地級市的省屬大學,都被納入到地域性特色鮮明的非遺保護研究范疇,如長江大學對荊楚非遺的保護研究;湖北民族學院對鄂西南少數民族非遺的保護研究;江漢大學對武漢地區非遺保護的研究等;三是非遺保護方式的研究任務,如湖北工業大學的生產性保護研究,文華學院的非遺校園傳承研究。這些明確的非遺研究任務,客觀上形成了湖北屬地大學服務于湖北非遺保護研究的多個領域,促進了大學的非遺學科生長與發展,本質上則是大學非遺學科服務于湖北地區的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
中國大學非遺學科參與所在地區的非遺保護與傳承研究,最主要的方法是開展地域性的非遺調查,協助當地政府建設非遺名錄體系和制定非遺保護策略。由于非遺調查任務重,研究力量不足,大學非遺學科往往會調動研究人員及其研究生、本科生一起參與,形成大學非遺傳承實踐的新的形式,即運用大學的知識與人才力量,引導大學生、研究生進入社會生活展開非遺調查,將非遺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將非遺調查與非遺傳承結合起來,將大學傳承實踐與文化服務結合起來,使得中國大學的非遺傳承實踐有了清新的文化活力,既尋找到了當下非遺保護的鮮活對象,又探索出了大學非遺傳承的社會路徑,堪稱中國大學非遺傳承的最佳形態。
與之相關的社會服務傳承,是中國大學非遺學科群體參與到國家文化部節日志、百部史詩志兩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如果說省級政府文化部門的研究中心設立與保護合作,是基于行政管理模式展開的話,那么,以國家文化部直接牽頭的兩大非遺志項目則是以專題調查和科學研究課題的方式,集中整合大學非遺學科的優勢力量,深入開展非遺調查和非遺保護的經典代表個案。
2009年正式啟動的中國節日志項目,2013年正式啟動的中國節日影像志項目,2014年式啟動的中國百部史詩工程項目,都是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的特別委托項目,由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擔任項目主持單位,列出若干個子項目向中國大學和科研機構的非遺學科招標完成*李松:《弘揚節日文化傳承中華文明——記〈中國節日志〉》,《光明日報》2010年7月8日。。這三個項目式的文化服務專題,成為中國大學非遺傳承實踐的杰出個案。中國大學非遺學科投入了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內的近萬名研究人員,在全國各地開展深入的節日調查和史詩調查?!吨袊澣罩尽讽椖孔鳛閲沂状伟l起的全國性代表傳統節日調查,針對各民族、各地區代表性的傳統節日(含節會和重大祭祀)約150個作田野調查,涉及800多個調查點,準確、真實、全面記錄中國多民族傳統節日的歷史、現狀及其多樣性。中國百部史詩工程是對中國各民族的100部史詩作深入調查和記錄。這些巨大的非遺調查項目,成為中國大學非遺傳承實踐的深度路徑,可以從中培養學科人才,也能夠實現大學生傳承非遺的教育目的*孫正國:《傳承視野下的非遺資源與文化服務》,《文化月刊》2013年第6期.。
中國大學非遺傳承的文化服務,以田野形態呈現出來,切近非遺作為活態傳統文化的本質。中國大學的教師與學生兩大主體在非遺學科(非遺研究中心)的平臺上,深入中國非遺現場,調查節日,記錄風俗,走訪史詩傳承人,將非遺理論的教學活動帶入到實際的社會文化生活中,大學生獲得了豐富生動的感性經驗,大學非遺傳承的實際效用也就在田野調查現場得到可持續性的兌現。
我們以2004年至今的大學非遺傳承實踐歷程為考察對象,比較粗略地梳理了中國大學的非遺傳承實踐的主要形態,所截取的橫斷面雖然只能窺其一斑,但總體上可以反映中國大學非遺傳承實踐的現狀與基本邏輯,折射出中國大學已然成為中國非遺保護的重要力量的現實。當然,由于非遺概念不準確、國家名錄體系不周嚴、非遺文獻的知識性傳承基礎弱,導致整個傳承實踐的雜糅化與符號化。
[責任編輯]蔣明智
孫正國(1972-),男,湖北荊州人,文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湖北 武漢,430079)
G122
A
1674-0890(2017)0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