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柱
(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2)
高職高專院校嗩吶教學研究
——以山西戲劇職業學院為例
郭 柱
(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2)
嗩吶藝術是我國民俗音樂藝術的一個艷麗瑰寶,具有獨特的歷史沿革跡象和深刻的社會變遷見證作用。現代以來,隨著西洋音樂等其他民俗樂器的大力發展,嗩吶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是嗩吶藝術由于自身具有的獨特意義,它的發展關系到民俗音樂的接受現狀與未來發展狀況,因此對于嗩吶的傳承和發展不能簡單的寄托于民間藝術的自覺發展,還要更多的從教育上進行有力的傳承。本文從嗩吶藝術的歷史淵源出發,并以山西戲劇職業學院為例,探討嗩吶藝術在高職高專院校中的教學現狀,并且根據調查問卷的發放與收集,對高職高專院校嗩吶教學現狀進行具體的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高職高專院校嗩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以改變現有教學狀況,以促進我國嗩吶藝術的教學發展。
嗩吶;教學;高職高專;傳承
嗩吶是我國的一種民間吹管樂器,在特征上非常明顯,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且在流行上非常廣泛,同時,還具有技巧豐富及表現力較強的特點。嗩吶在發音上開朗豪放,剛中有柔及柔中有剛,正是由于這些特點的存在,使得嗩吶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并在民間廣泛應用于婚、喪、嫁、娶等儀式。
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在西晉時期就開始出現嗩吶的印記,關于這方面,從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就有這方面的證據,也就是在該畫中就已經有吹奏嗩吶的形象。而到金、元時期之后,嗩吶就在中國中原地區獲得流傳。關于嗩吶,有多種譯法,如“銷吶”、“蘇爾奈”、“鎖奈”及“唆哪”等譯法。在明代時期,其古籍中就開始有嗩吶的相關記載。明代武將戚繼光在軍樂中使用嗩吶。在其《紀效新書·武備志》中就曾提到:“只有是掌號笛,那么則就是吹嗩吶。”
各地的嗩吶都不盡相同,有大,有小,有粗獷,有柔和,種類甚多。
小嗩吶:這類型的嗩吶在桿長上,一般在22~30厘米之間。其中最為常用的桿長為23厘米,這種桿長的嗩吶也稱為“三吱子”。這類型的嗩吶主要在兩廣、福建及湖南,此外還有江西等省進行流行。其在音色上較為柔和,大都作為獨奏或合奏的形式進行演奏,尤其和二胡等進行合奏,則更為動聽,且經常為歌舞伴奏,在湖南流行的這類型嗩吶,在說唱音樂“嗩鼓”場合上作為伴奏的形式存在。在各地,所使用的哨也具有相應的差異,有的用蘆葦制作嗩吶,有的則用麥桿進行嗩吶的制作,在一些地方,則也有用褐紫色膠性蟲殼制作嗩吶,不過,這類型的嗩吶吹起來非常軟。在江西會昌使用的這類嗩吶,其侵子的材料為銀,且其上、下口的直徑相差很大,此外,還在侵子的下端,到第八孔上端的管中這個位置,特意裝有一個中空管,并因此使得音響較為獨特。如果與二胡等弦樂器放在一起進行合奏,那么,則更是好聽。
海笛:其也屬于嗩吶其中的一種,在體型上玲瓏小巧,不過在發音上,則卻非常尖銳響亮,目前主要在江蘇、浙江及安徽等地流行。
中嗩吶:這類型的嗩吶,在桿長上,則在32~40厘米之間。其中桿長為37厘米的嗩吶最為常用,這類型的嗩吶則也稱為“黑桿子”。在江蘇、浙江以及安徽,較為流行中嗩吶。而在音量上,則在大小嗩吶之間,整體上來說在音色上較為柔和。大多在歌舞的場合上以伴奏的形式出現。我國南方各省普遍使用中小嗩吶,為此,北方直接稱中小嗩吶為“南方嗩吶”。
大嗩吶:很顯然,這類型的嗩吶在桿長上較長,具體在42~57厘米之間。其中桿長為50厘米的嗩吶則最為常用,則類的嗩吶也稱為“大桿子”。大嗩吶在東北及山海關和冀東一帶較為流行。其哨則用蘆葦這個材質制成,哨片主要呈口袋的形,吹起來的聲音顯得低沉宏大,主要用來吹奏大型的樂曲。
加鍵嗩吶:這類型的嗩吶問世較晚在,上20世紀60年代才獲得研制成功。其桿上的音孔,按十二平均律進行開列,使得半音更為健全,在轉調上也非常方便。共有四種音頻,其中除了包括高音及中音之外,還包括次中音及低音四種,與傳統嗩吶相比,在音色上更為豐富,而在音量上則較為增大,且在音域上獲得一定程度的擴大。
山西,是“鼓吹樂的故鄉”、也是“戲曲的搖籃”,是研究嗩吶在民間生存現狀的最好范本。相對而言,山西在傳統文化上非常深厚,嗩吶在該片土壤中也演繹著屬于自己的生命歷程,并顯示出極大的生命力,我們可大致將其劃分為四個區域,其中的兩個區域為晉北及晉中,另外兩個區域則為晉東南及晉南,根據不同的區域劃分,這四個地方的嗩吶音樂特色又呈現出不一樣的特點。為了更好的對于本課題的研究進行深入的了解和調查,本人向山西戲劇職業學院的學生們共發放了210份問卷,共收回有效調查問卷200份,經過對問卷結果的歸納,發現我校學生在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解讀上,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我國傳統音樂在校園中并沒有獲得大范圍的認可。
在調查時,根據嗩吶的認知途徑來擬了一項問題:你是通過什么渠道了解到嗩吶這種樂器的?A.影視媒體B.觀看演出C.學校學習D.娛樂活動E.長輩宣傳,根據調查結果顯示,76%的學生是通過影視媒體了解到嗩吶的,3%是通過觀看演出了解嗩吶,8%的學生是通過學校的專業學校了解和認識嗩吶的,2%的是通過各種娛樂活動接觸和了解到嗩吶的,還有11%是通過家長和長輩的介紹與耳濡目染才對嗩吶熟知的。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很多的學生對于嗩吶的認知都來源于電視媒體上的演出或者是介紹,出于自身的興趣和愛好去了解和學習嗩吶的人還在少數。
在調查問卷中,針對學生對于不同樂器的學習興趣進行了了解,在古箏、琵琶、嗩吶、二胡和西方民俗樂器的選擇中,有23%的人選擇了學習古箏,有21%的人選擇了學習琵琶,19%的人選擇了學習二胡,還有32%的人選擇學習西方的民俗樂器,只有5%的人選擇了學習嗩吶,由此可以看出,在山西戲劇職業學院中,大部分的學生對于學習嗩吶的興趣不高。
在現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嗩吶藝術一直都是“下里巴人”,而其他樂器則是“陽春白雪”,這樣的觀念來源就是因為嗩吶的貼近生活、天然不造作造成的,不論是在歷史發展還是在時代變遷中,嗩吶總是帶著很多民間的生活印記出現的,而這是很多別的民俗音樂所不具備的,但是恰恰是這一點,卻成為了現在嗩吶藝術發展的一個阻礙,很多人覺得,高校的嗩吶專業遠遠沒有其他的音樂課程更有吸引力。
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嗩吶專業的教學設置就更加偏向邊緣化,對于嗩吶教學的對于嗩吶實施方案、教學大綱、課程體系等評價系統還不夠健全,另外,嗩吶教學的教材的編制基本上都是沿習了以往的教材方法,教材的編制比較老舊,并且在教材的選擇上,也比較偏向與傳統的曲目,對于曲目的革新較少。
對此,劉承華先生就在其研究成果《中國音樂的人文闡釋》中指出:“在過去的長期一段時間內,我們所實施的音樂教育,主要局限于音樂理論知識性的傳授,導致音樂教育僅僅局限于一種純技術上的操作……”而在進行教育的普及過程中,通過教育方式,盡管可以使得學習者獲得與音樂有關的種種知識及技巧,然而,卻很難在音樂深層鑒賞能力上有所提升。由此可見,我國傳統音樂教育還存在較大的問題,只注重強調音樂的本體與技巧性,而對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等則較為忽視,因此,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傳統音樂的積極性。如何立足于市場的實際需求,在這基礎上進行產品的提供,這是我們需要思考及面對的問題。
當前,已經進入信息時代,在筆者看來,一旦在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沒有注重借助網絡這個媒介,則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簡單來說,高校想要做好中國嗩吶音樂的教學工作,則需要發揮網絡的作用,利用好網絡這方面的資源。如可以建立傳統音樂信息庫等并為學生提供免費下載,進而能有助于嗩吶音樂教育工作的發展。
專業技能過硬的教師對于音樂藝術教學的開展是尤為重要的,尤其嗩吶還是一門帶著強烈的民間藝術特征的藝術形式,因此對于教師的要求較高,不僅要具有超高的嗩吶吹奏技巧,而且還要對于民間文化有著深刻的認知和了解,才能夠帶好這門課程。在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師隊伍中,要加強他們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和業務能力的學習動力,學校可以通過舉辦相應的培訓班去培養各方面技能的提高,這樣可以解決很多教師專業技能很強但是知識文化沉淀不多的現象,同時也可以解決很多教師在知識文化沉淀上一件足夠但是專業技能還需加強的現象。
高職高專藝術院校在教學本質上和其他高校是不一樣的,我國的本科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高職高專院校則更加傾向于具體技能的傳授,在嗩吶的教學中,更是注重學生對于嗩吶的之間感受與研習結果,因此在授課模式中,要更加注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要大力的推進實踐式教學,讓學生通過學習傳統的、經典的嗩吶曲目,來增其他們對于嗩吶藝術的認知,在實踐中去感受嗩吶經典曲目中國包含的歷史特色和時代特征,由此才能帶動他們對于嗩吶的審美情趣的提升。
結合學校及學生的實際需要,定期舉辦相應的講座,且確保講座內容與課程內容相關,在對象的定位上,則以選修本門課程的學生為主要對象隊伍,當然,其他對嗩吶藝術感興趣的學生,則也可以參與講座。而在舉行講座的老師上,則可以是本校老師、專家學者、民間大師等等,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學生們對于專業技能的了解欲望,同時還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視角下去解讀嗩吶藝術,通過講座式的教學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潛移默化的接受到嗩吶藝術的相關知識。在講座結束之后,還可以讓學生們進行自主發問,和嗩吶教學專家以及民間嗩吶藝人進行面對面的接觸,在解疑答惑的過程中,激發學生自主探討問題的能力,推進他們對于學習嗩吶的興趣和動力,同時也有利于挖掘出學生對于嗩吶藝術的創新觀點,推進嗩吶藝術進一步的革新。
嗩吶由于有著特殊的社會印記和文化特色,這種特色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成為嗩吶藝術的發展阻礙,因此在與其他音樂的融合過程中,還要不斷的革新嗩吶藝術本身,來適應不斷變化藝術審美情趣,在最大限度內保留嗩吶藝術特征的前提下,做到更好的革新、促進嗩吶藝術的融合創新。
[1] 王超.皖北鄉村嗩吶班社的傳承與演變——以李莊鎮嗩吶班為例[D].湖北:中南民族大學,2012.
[2] 高長春.淺談嗩吶的傳承與發展[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1.
[3] 安雅文.山西境內嗩吶現狀與思考[D].山西:山西大學,2007.
[4] 邱洋玲.丹棱嗩吶及其傳承研究[D].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14.
[5] 尹雙濤.郝玉岐嗩吶藝術研究[D].河南:河南大學,2014.
[6] 張強.冀東地區嗩吶流派研究[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13.
[7] 李剛.慶陽婚喪嗩吶音樂與文化研究[D].甘肅:西北師范大學,2009.
[8] 榮蕙蕎.北方五省嗩吶調名的考察與研究[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2.
[9] 呂東輝.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現狀分析及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2.
[10] 葉向陽.高職高專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對策研究[J].家教世界,2013.
[11] 欽銅.當下非主流化生存的中國傳統音樂教育形式[J].文藝研究,2005.
[12] 劉娟.試析高職高專音樂教學模式改革[J].黃河之聲,2012.
[13] 杜元媛.關于民俗音樂走進普通高校音樂課堂的若干思考[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6.
[14] 馮步嶺.民族音樂基礎教程[M].河南人民出版社版,1992.
[15] 中國音樂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16] 中國音樂研究所編.民族音樂概論[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17] 連波.國樂飄香[M].人民音樂出版社版,2001.
[18] 楊宏偉.淺議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