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遠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樂以求真,聲以感人
——觀河北吹歌音樂會后的思考
趙思遠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河北吹歌是流行于河北的傳統器樂吹打樂,在河北地區流傳了大約有兩百余年的歷史。時至今日,河北吹歌在保持民間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融入了更多元的因素。面對這樣一種極具地方色彩的傳統吹打樂現今的生存狀況,本文擬通過對河北吹歌在專業音樂院校的接受度的論述,力圖喚起專業音樂從業者對中國民間音樂現狀與發展的再思考。
河北吹歌;音樂會;演奏內涵;發展現狀
河北吹歌是生活在燕趙大地上漢民族的集體記憶,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音樂特色,是流行于當地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吹歌這一演奏形式作為河北音樂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樣是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吹歌的發展不但對于傳承河北地區優秀的音樂文化有著積極意義的同時,其還對于豐富群眾的生活滿足百姓的精神需求有著重要的作用。將當地百姓的所思所想融入音樂旋律,這不但充分體現出了吹歌在發展傳承過程之中植根于文化傳統的沃土,更是對當地民風民俗的一種豐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在河北各地民俗事項中很多的儀式活動吹歌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節慶、祭祀、婚喪嫁娶等習俗儀式,所以筆者認為更好地推進吹歌音樂的發展和傳承,不但是對當地音樂文化的保護,更是對民風民俗的演化發展具有導向型的影響。
由于機緣巧合,筆者能夠在初次見到這極具河北地方特色的吹打樂后,即被其濃郁的地方色彩和音樂沖擊力所震撼。河北吹歌的樂曲形式具有“一曲多變”的顯著特點,這一特點與其它地域流傳的民間音樂有相通之處,這不但考驗著民間樂手的演奏技藝,同時更能夠突出突他們在黃土地上所生發的藝術創造性。
在音樂會前,筆者同這些演奏家們有著共同的擔憂,這樣一支有著專業音樂院校教育背景的音樂家和民間藝人共同參與的藝術表演團,他們所表現的音樂是否會因地方性色彩太過濃厚,而不會被音樂學院的師生們所接受和欣賞。但這樣的擔憂,隨著之后音樂家們的完美演繹和聽眾激動的神情而消失殆盡。音樂會上,當嗩吶、笙、竹笛吹奏出旋律的那刻起,我就為這充滿感染力和沖擊力的音樂所深深折服。作為民間音樂中極具特色的吹打樂,通過音樂家們對樂曲的詮釋和演繹,使在場聽眾沉醉其中。在南方陰冷的冬季能聽到這樣讓人血脈噴張的音樂不得不說是一件幸事。正是這些演奏家對河北民間音樂的不懈追求和堅持,確保了演出的高質量和高標準,使得流傳在農村地區的河北吹打樂得以“走出去”,呈現在專業院校的舞臺上。
整場音樂會的曲目編排十分講究,錯落有序,高潮起伏,涉及了冀東、冀中、冀南等地的特色曲目,其中包括了《小放驢》、《打棗》、《勝利秧歌》、《對花》、《頂嘴》等。這些曲目不但充分體現出河北吹歌的音樂特色,同時也將河北的吹管樂特色曲目進行了演奏,充分地展示出北方民間吹打樂的特色,讓在場的聽眾大飽耳福,直呼過癮。河北吹歌齊奏時,聲音蒼涼高亢,雄健有力。尤其當民間演奏家梁海洪領奏《打棗》一曲時,更是將整場音樂會推向了高潮,他絲毫沒有職業演員的造作和職業化的表情,演奏過程中游刃有余,充滿著張力和爆發力。聆聽他演奏出來的音樂,讓人感受到是用心在歌唱,用靈魂在歌唱,甚至于用整個生命在歌唱。聽到這樣的鄉音,使得筆者一次次為之動容。在音樂表演和演奏中,唯有“真實”才能夠打動聽眾。每每與“真實”邂逅,我都很難自己。在這個晚上,聽到了洋溢著黃土味道的音樂,這是沒有經過精雕細琢,保留著原汁原味的民間音樂。而演奏家在詮釋音樂時所表現出的感覺,也正是在專業音樂院校學習中所缺失的。由于在校學生沒有來自民間真實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當然也就不能演奏出如此醇正的民間音樂來。學生們經過專業音樂的訓練后,大多“被銼刀打磨掉了個性的毛刺”。雖然在專業院校的教育下,演奏曲目、演奏技巧、演奏規范等均能夠得到較好地提升,但在情感表達上卻有了缺失。這也正是“學院派”在演奏民間音樂的曲目時,缺乏情感,無法達到一種感人心脾的原因之一。現在有些所謂“學院派”的演奏者,往往過于看重于技術技巧的復雜多變,單純地追求高難度的表現技法,過于忽視了中國傳統音樂中所具有的“氣韻”,同中國傳統民間音樂中最為根本的美感和韻味相剝離,這樣帶來的結果是專業演奏者對于民族音樂過于西方化的追求和民族傳統的審美方式的互相排斥,長此以往這對于民族音樂的發展必將是不利的。不過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更多的人逐漸開始認識到了這一誤區,并在越來越多的專業音樂創作過程中將本民族的音樂傳統與現代西方音樂表現手法處理地更融洽,對民族音樂的特點擺在了更加顯著的位置,這不但體現了音樂家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更是對肩負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這一歷史使命的踐行。
在本場音樂會中,來自民間的音樂家給我帶來了深深的思考和啟發,如何更好地在學習和演奏中表現民間音樂的獨特性,而不是千人一面的表現方式來詮釋對民間音樂的理解,這是值得每個音樂從業者思考的問題。中國民族民間藝術是我們進行創作的靈感源泉和向前邁進的沃土,其內涵的豐富超出我們的想象。而對于民族民間優秀音樂文化的探索和發掘的過程卻是艱辛的,但這又是充滿了歷史意義的。在歲月的長河中,樂人的靈魂經受了生活無數次的洗滌和磨礪,各種人生經歷為樂人渲染了不同的人生色彩,音樂訴說著樂人對生活最直接的情感變化,他們在生活中的得意與失意都通過音樂對世人訴說著。民間樂手們通過他們手中的一桿桿嗩吶將現實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融入了吹奏的旋律之中,這也就成就了現今河北吹歌多種多樣的表演風格和豐富的感染力,這樣通過歷史積淀的旋律是活的,是和流淌在他們身體中的血液一樣是有溫度的。聆聽這樣的音樂才會讓人動情,樂人通過“移情”讓聽眾感受著最為質樸的旋律和最為動人的情感。
河北吹歌在燕趙沃土上吸收了豐富的營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域特點,是河北音樂文化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從傳統文化來說,之所以有地方特色樂種的流傳,是由于特色使然。以河北吹歌為代表的河北民間吹打樂的發展,與當今所謂的“高雅”音樂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民間音樂所具有的厚重的歷史感和民族性,正是現代音樂發展所缺失的。這就像我們的靈魂已經跟不上我們行進的腳步一樣,民族音樂的發展,如果脫離了民間音樂的土壤,勢必會走入發展的死胡同。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和感染力是現代音樂所沒有的。民族性的演奏方式和旋律曲調只有更好地得到發展和傳承,才能使中國音樂的發展有根基,音樂之樹才能更加繁茂。
河北吹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現代文化沖擊的當下,吹歌可謂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留給他們的生活空間越來越狹小。吹歌藝人在這種時代的變化中對吹歌音樂本身也在進行著改良,但同時也保守著這門傳統藝術的底線,在尋求吹歌在當下傳承和發展的同時,如何堅守住藝術的底線和音樂藝術的操守,在保住該樂種的傳統根脈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這都是他們所面臨的不小挑戰。在堅守傳統的同時,它不斷地與時俱進,三四十年代將河北和周邊地區的地方戲曲元素融入吹歌曲目中進行演奏,五六十年代吹奏當時提倡的革命歌曲,改革開放后吸收了流行音樂的許多元素,將電影和電視劇中的許多廣為百姓傳唱的曲目搬上吹歌舞臺,受到當地群眾的極大歡迎。樂人們用真摯的情感打動觀眾。用生命表演流淌在他們血液中的旋律,他們的樂聲感動著觀眾,而觀眾的回饋也激勵著一代代的樂人。同時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之下,包括河北吹歌在內的許多民間傳統音樂受到了現代音樂文化的強力沖擊,在當下的社會中他們的參與度和影響力在一年年的萎縮。伴隨著傳統音樂文化的生存土壤已被改變的情況之下,我們如何即堅守住民族音樂傳統的根基,又能在最大程度上接收和對侍樂種的變異,這也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
河北傳統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過程中,傳承與弘揚民族民間藝術的重要價值是一項亟待推進的重要工作,這需要更多具有專業音樂知識背景的音樂工作者和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人的參與。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人作為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對于河北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價值和保持河北傳統音樂的傳統性和延續性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河北傳統音樂文化作為重要的民間藝術文化形式,這其中不乏懷揣絕技的傳統藝人,他們在表演和演奏傳統音樂的過程中,基本能夠還原音樂的本來面貌,音樂表現形式也基本得以保留。但不容樂觀的情形是很多的傳統藝術形式面臨著失傳的危險。所以,這就需要和筆者一樣的音樂從業者在對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過程之中,不僅要重視資料的搜集,更要注重傳承人的發掘、扶持和培養,保護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持續發展。
促進河北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應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不能因過度開發而喪失了音樂所承載的歷史性因素和音樂特點。弘揚河北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的藝術魅力,應當既保護河北傳統音樂文化的原有風貌,避免失去其中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同時也突出燕趙地區的獨特審美方式,河北傳統音樂能夠給于更加完善的傳承與發展是我們共同的期望。
河北吹歌是生活在燕趙大地上漢民族的集體記憶,是以音樂世代相傳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真摯感人的音樂會結束了,然而那來自燕趙大地的旋律卻長時間地縈繞在耳際,使人久久不能夠平靜。筆者遙想在北方冬日荒涼土地上,能夠聽到用嗩吶高亢的音調吹奏的民歌曲調,心中總有一種莫名的欣慰。因為,時至今日仍能聽到來自燕趙故土的吶喊,百年前的曲調在當下依然煥發著生命的活力。同樣,也有這樣一批演奏家依舊用這美好的藝術回饋著社會,這是對民間音樂最好的禮贊,民族音樂的傳統之河流也必將會更加寬廣。
[1] 姚秀梅.河北傳統音樂文化遺產價值與開發途徑探索[J].2016.
[2] 王曉丹.河北吹歌文化研究.通俗歌曲,2015.
[3] 姚秀梅,劉勝男.河北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0.
[4] 項陽.當傳統遭遇現代.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5] 張振濤.冀中鄉村禮俗中的鼓吹樂社—音樂會.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
[6] 范國忠.我國河北嗩吶流派的研究(一).音樂學習與研究,1993.

(三)地方高校的音樂合唱教育應該更深入更廣泛的開展
高校教育應該是服務社會的教育,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筆者認為高校教育也應該是這樣。少數民族地區的的高校首先要培養的是服務于本地區的高層次人才。現今,高校很大一部分畢業生畢業后都要進入到本地區的企事業單位工作,他們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響著自己的子孫后代和這個單位審美水平的提升。如果我們在高校中提早的普及民族音樂,教授民族元素的合唱歌曲,例如侗族大歌、苗族飛歌等等,這樣會大大提升受教育者的民族音樂教育素養。再者是在音樂教育專業方面,要更加重視和突出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合唱課堂中要更多的演唱民族合唱歌曲,運用民族樂器進行伴奏;器樂方面要開設民族器樂課堂,例如蘆笙、牛腿琴等,讓學生們還沒有走出校門就會熟練的掌握運用這些樂器,這樣,才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得以自信的展現。
(四)走適合自身發展之路
地方高校的合唱教育偏向于民族教育以后不僅僅有利于社會的文化發展,對本高校的發展也是奠定了一個存在、壯大的基石,全國高校有近上千所之眾,地方高校要使自己屹立于全國高校之林并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找到適合本地區校情的發展之路。在音樂教育中我們應該有所取舍,大膽改革,推陳出新。事實上,對本地區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傳播從表面上看是一種守舊,但從整個高校的社會發展來看我們就是在創新,圣人孔子云:溫故而知新,筆者認為對本地區音樂發展的保護和弘揚與這有異曲同工之處。
黔東南地區的凱里學院是本地區唯一的一所高等本科院校,其中的音樂學院在民族教育這一方面不斷探索前行,開設的有民族傳承班,在這個環境下,鼓勵學生們學習苗族侗族的原生態歌曲,吹奏著苗族蘆笙與芒筒,演唱侗族大歌,逐漸摸索出了一條自己的教育之路。
總之,民族音樂文化需要傳承與發展,離不開社會這個載體,需要他的支持和包容,更需要地方高校這類陣地加以鞏固和傳播,新時代背景下給了民族音樂文化很多沖擊,同樣也帶來了很多機遇,我們在抵御沖擊的同時更要強大的充實自己,這樣才能有機會在明天抓住轉瞬即逝的寶貴機遇。
[參考文獻]
[1] 王承祖.黔東南苗族侗族民間音樂概論.遠方出版社.
[2] 楊曦.尋訪侗族大歌.貴州人民出版社.
[3] 雅文.樂旅拾零.貴州人民出版社.
[4] 劉國臻.合唱藝術的審美價值與社會功能.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基金項目:2014年度凱里學院校級重點學科“音樂與舞蹈學”項目《民族文化研究》研究成果(KZD2014010)
2016年度四川音樂學院研究生科研項目《冀東吹歌的傳承性研究——以第七代傳人梁海洪為例》研究成果(CYYJS201631)
孫樹飛(1983-),男,凱里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合唱與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