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樹飛
(凱里學院音樂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
論少數民族地區音樂文化的發展*
——以黔東南群眾合唱為例
孫樹飛
(凱里學院音樂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
隨著西方音樂文化的不斷傳入與滲透,民族音樂文化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本論文以黔東南地區的群眾合唱教育為例對本課題進行分析研究,試圖以小見大,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一條道路。民族音樂文化需要傳承與發展離不開社會這個載體,群眾合唱是受眾面很廣的一種文化傳播手段,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本民族的合唱對本地區音樂文化的保護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精神文化;少數民族地區;合唱教育
當今社會欣欣向榮、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文化飛速發展的社會大潮中,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雖然不斷得到提高,但是精神文化卻越來越顯得匱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需求變得越來越迫切。合唱是一種群體性的歌唱藝術,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配合,在進行合唱排練演出的過程中大家增進友誼,交流感情,體驗人與人合作之美,真正可謂是一種愉快的生活享受活動,這也是合唱被眾多社會大眾接受的原因。黔東南自治州可以稱得上是“音樂之州”,這里有聞名世界的無伴奏合唱“侗族大歌”,對本民族地區的群眾合唱事業發展關系著民族合唱事業的傳承與保護。
黔東南地區位于貴州東南部,地處山地,主要以苗族侗族人口聚集而居,地方民族特色很豐富也很精彩,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侗族大歌”更是享譽世界。這里以前交通不發達,各方面信息落后閉塞,人們多數在家務農,與外界聯系不廣,唱歌跳舞便成了這里人們唯一的愛好,不管是苗族侗族,只要蘆笙或者牛腿琴的音樂響起,人們多會不自覺的沉醉享受在音樂聲中。在侗寨里大家經常會有各種活動的小型聚會與合唱(此處指的是原生態的侗族大歌或是侗族小歌),通過歌唱人們交流情感,講述故事,默默的進行著文化傳承。黔東南的民族節日非常多,如牯藏節、薩瑪節、吃新節等等,在這些節日中人們以歌會友,載歌載舞,縱情歌唱美好的生活,所以在黔東南這個地區,合唱的發展是有著強有力的社會文化底蘊支撐。
貴州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后,人們的生活壓力相對較小,生活幸福指數比較高,又加上本地區的人們能歌善舞,歷來有以歌會友的傳統,由此看來在本地區大力推行群眾合唱是可行的。
在文化大發展的時代背景召喚下,全國各地的企事業單位積極響應,組建了藝術團、合唱團,進行排練、比賽或者是文化下鄉演出,這在很大的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進了友誼、陶冶了情操。黔東南地區的有些企事業部門,領導多是苗族侗族的后代,在參加合唱比賽選擇曲目的時候他們會更傾向于建議多選擇本民族的歌曲,這本無可厚非,而且筆者更認為這是一種宣傳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良好手段,可是矛盾的節點就從這里產生。據筆者的調查,在少數民族合唱排練中主要突出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合唱主體的多樣性
企事業單位上班的同事并非全部來自少數民族,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自漢族,少數民的合唱多用本民族的語言進行演唱,來自漢族的同事對少數民族語言一竅不通,學起來很生硬也很是痛苦,所以排練起來大費周折。
(二)排練主體的局限性
群眾合唱的排練主體——指揮,大多是高校音樂教育畢業的非本民族的專業指揮,這些指揮對于民族原生態的合唱缺乏精準的分析和指導,無法對民族特色強的合唱作品進行準確排練,往往是排到最后自己也無法全力施展。
(三)評審主體的審美差異大
用來參加比賽的群眾合唱勢必要接受評委的評判,評委的審美喜好影響著群眾合唱歌曲曲目的選擇。在比賽中,部分評委對于民族的合唱歌曲演唱意義認識程度不夠,或者說欣賞的來但是給的分數不高,內心中還是認可社會普遍意義上的合唱歌曲,這就致使很多部門舍棄了民族元素居多的合唱,統統加入到了普通的合唱曲目選擇中。
對于上述在少數民族音樂合唱排練中的矛盾,筆者認為原因應歸結于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對民族音樂人才培養的缺失,尤其是高校合唱教育。筆者認為,西方文化的滲透必不可少,但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更為重要,對土生土長的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傳承與保護是當代每個音樂教育者肩負的重要使命。為了更好的發展本民族的群眾合唱事業,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舉措:
(一)政府的倡導和鼓勵支持
在民族文化傳承方面,政府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政府可以利用各種節日大力宣傳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例如黔東南地區的牯藏節、吃新節等等節日很多,可以讓很多企事業單位分批次的去認識體驗本地民族的人文風情,去感受這里濃郁的文化氣息,相信也會為本地區的文化發展帶來很多的機遇和幫助。政府可以借助現代發達的網絡平臺,讓外界更好的更廣泛的了解這里。發展群眾合唱事業,擴大音樂文化的受眾面,讓更多的人喜愛民族文化,喜愛民族合唱。
(二)改變合唱比賽規則
在進行合唱比賽時,大賽組委會可以制定有利于民族合唱歌曲的規定,從而為民族合唱的發展爭取一席之地,例如大賽可以規定,在比賽中如果選擇演唱少數民族合唱歌曲可以獲得額外加分,這樣一來,不管是從領導到隊員還是從指揮到評委,大家都心系一處,合唱的曲目越唱越繁多,作曲家也會創作出更多的作品來提供演唱,少數民族的音樂元素自然在這個過程中得以長存和發展,甚至是蓬勃發展和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