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俊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 蘭州 7481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文化靈魂,加強對非遺保護理念的關注,完善保護方法,是提升非遺保護質量的關鍵,隨著社會各領域對文化因素重視程度的提高,保護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目前,已經有很多非遺保護工作者將其流失的原因分析和對策研究作為工作的重點。
目前,我國社會各領域都在商業發展的過程中進行深刻的轉型,提升傳統文化的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質量,可以使當地的旅游資源和文化娛樂資源得到極大的豐富。在這一背景下,很多地區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利用作為工作的重點,但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度開發,極易造成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損壞,使得傳統文化的精髓難以得到有效的傳承[1]。例如,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歌舞存在方言和特色的地方習俗,難以贏得旅游者的欣賞,此外,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的許多藝術形式過于深奧,憑借傳統戲劇當中的短時間情感爆發實現藝術的價值,這一藝術形式已經很難在“快餐”文化快速發展的狀態下獲得新時期藝術受眾的喜愛[2]。因此,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非常容易使傳統文化的精髓出現流失。通過創意發展形成的新的文化, 將重新成為現代文化市場的主體,使得原有的文化精髓難以得到關注,失去了在未來重新受到關注和弘揚的機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屬于一種社會領域的軟件資源,但非物質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需要一定的物質載體,如果僅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忽視了對社會當中物質載體的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難以得到有效傳播。例如,甘肅省的傳統石雕工藝十分精美,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肅省博物館等文化部門近年來十分重視甘肅傳統石雕的工藝傳承,但是,文化部門目前的權力比較有限,僅憑借文化部門的影響力,難以對國土資源和商業開發形成一定的影響,不能阻止工業生產領域對有限石材資源的過度開發[3],使得石雕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難以得到硬件資源的有效支持。
信息管理已經在我國經濟建設工作中得到了良好的應用,并發揮了很大的管理優勢。但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播領域并沒有得到較好的普及與實現,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世界范圍內出現不夠理想的水平[4]。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已失去了自我發展的機會,必須由專業文化保護部門對其實施特有保護,而文化部門受行政體制的影響較大,很多信息技術的應用必須保證運營環境具備很強的靈活性,并能在短時間內獲得足夠的經濟支撐。但在現有的文化保護部門工作領域之內,經濟效益主要依靠上級行政部門管理,這也使得新型信息管理技術難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領域發揮較大的作用[5]。
教育宣傳工作是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得到社會各界支持的基礎,但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實施保護的過程中缺乏社會宣傳,使得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難以憑借社會各領域的力量更好地處置[6]。在教育工作方面,保護部門并不具備同教育主管部門進行協調的機會,現有的教育工作體系難以有效地融入保護工作的策略。
在進行現代商業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非遺保護工作的認識,確保保護工作能得到更加理性的開發。首先,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總結和歸納,保證傳統文化得到相對完整的保護和記錄。此外,要對保護過程中的原則因素實施有效的探索,以便非遺保護工作得到更好的實施。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之前,對時間地點等重要因素進行逐一對比,保證現代商業開發不會對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較大的影響,使傳統文化可以在發揮現代商業價值的同時,更好地促進非遺保護水平的提高。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工作不能簡單地憑借文化資源傳播的模式進行推進,還必須保證各類文化資源的載體得到有效合理的維護與應用[7]。例如:在甘肅省傳統石雕保護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傳統石雕加工藝術家進行采訪,還必須對石雕所需的各項石材資源進行應用狀況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需要加強對現代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學習。要充分認識到信息管理技術的突出優勢,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和總結,使信息管理技術可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者應認識到教育宣傳工作對社會的影響和對提升非遺保護質量的重要意義,以便更好地促進非遺保護體系的完善。此外,在宣傳工作方面,很多宣傳手段的經濟成本較高,需要加強控制力度。要盡可能多地爭取到保護工作一線人員的支持,從根本上提高社會各界對非遺保護工作的認識程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保證我國傳統文化得到有效傳播和發展的關鍵,在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逐漸提高的背景下,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水平,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國傳統文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力,使其在新時期繼續發揮其社會的影響力。
[1]孫思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規劃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0:12- 24.
[2]牛曉珉.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生存現狀及保護策略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1:17- 24.
[3]王鵬飛.煙臺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應用策略[D].煙臺:魯東大學,2012:214- 231.
[4]羅巧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D].恩施:湖北民族學院,2012:221- 224.
[5]譚必勇,徐擁軍,張瑩.檔案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模式及實現策略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1(2):69- 74.
[6]王建明,王樹斌,陳仕品.基于數字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J].軟件導刊,2011(8):49- 51.
[7]宋方昊,劉燕.文化產業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策略[J].山東社會科學,2015(2):83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