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楠 李士金 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
袁編云薛寶釵“封閉到莊而不露的地步”,何謂“莊而不露”?薛寶釵沒有流“露”過對寶玉的感情嗎?袁編云:“在生活上,她也有愛美的天性和很高的審美能力,可她卻常常自覺不自覺地去扼殺或壓抑自身的愛好和情趣[1]。”“在生活上”“也有愛美的天性和很高的審美能力”?生活的“愛好和情趣”與“愛美”和“審美”對等嗎?薛寶釵如何“常常”“扼殺或壓抑自身的愛好和情趣”的?用道德規范自我的言動思慮,是“扼殺或壓抑”嗎?袁編云:“逐漸已被封建文化磨去了應有的個性鋒芒:對自己所愛的人與物不敢有太強烈的追求,而對自己不喜愛的人與事也不敢斷然決裂,他的生命處在一種扭曲抑制狀態。”“磨去了”“應有的個性鋒芒”,這是說薛寶釵毫無個性鋒芒,連應有的都磨去了,不應有的更談不上了。那么,薛寶釵果真如袁編所說嗎?“不敢有太強烈的追求”?那是有“強烈”的追求了?黃老的新浪博客在“試評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二版)”一文中批評袁編云:南戲“綜合了宋代眾多的技藝,如宋雜劇、影戲、傀儡戲、歌舞大曲,以及唱賺、纏令等在表演上的優點,與諸宮調的關系則更為密切”。(三卷,276頁,13行)此處提法有誤,“與諸宮調關系更為密切”的并不是南戲,而是北雜劇。因為諸宮調“對后世戲曲音樂特別是元雜劇的音樂產生過直接影響”,“從元人雜劇分為旦本、末本,一折由一個角色主唱,套曲的組織方式,以及多用敘述的手法描寫戰爭場面等,都直接受到諸宮調的影響。”(見《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616頁)而南戲則不然,它既不按宮調來劃分套曲以組織情節,也不是一人主唱而是多人分唱合唱。就表演形式而言,南戲受到諸宮調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就音樂曲牌而言,王國維曾作統計:南戲曲牌出于大曲者二十四,出于唐宋詞者一百九十(實為一百八十七,王計數有誤),出于諸宮調者十三,出于元雜劇曲名者十三,出于南宋唱賺者十。(見《宋元戲曲考》)據以上統計,也看不出南戲“與諸宮調關系更為密切”之處。
如果說對老師的第一印象,絕不是在本學期的課堂上,而是大一的時候路過老師的課堂,每次路過老師的教室,我和舍友都會停留一陣子,小心翼翼地探著腦袋往教室里望望,然后討論著老師的長胡子,以及老師和學生自由的討論。那時候,記得特別清楚的是,舍友每次都會長長嘆息一下:“如果我們的任課老師是他就好嘍,哎,一看這老師就是博學而且很是和藹啊!”然后我們說說笑笑地離開。那時候我們還給老師起了一個親切的綽號“長胡子老師”。后來終于有一天,老師您教我們的中國文學史啦,當看到課表上老師您的名字時并沒有多少印象。可是當走進教室看到老師本人時,我笑了,“這不就是長胡子老師嘛”。第一次課上,老師就說了本學期的上課模式并安排了我們每個人的任務。說實話,起初我是拒絕的,心里接受不了這種模式教學。原因有三:一是自己的懶惰,自己查資料,自己選定主題篩選材料,自己準備課件寫講稿。我的天,這得多麻煩啊,用時花費要比平時課堂多得多,真是想想就煩惱;二是我們從小習慣了老師講課我們聽課的傳統教學模式,老師主導課堂現在讓我們自己主導,真是有點不適應;三是我自己不太好意思,放不開自己。之前也做過類似的講課,只不過是以小組的形式合作完成,往往都是其他人講,我只負責材料的收集就好了,現在自己一個人,指望不上別人了,真擔心自己招架不住。在這樣“不滿”又有點“小抗拒”的心情下我開始準備課件。選定選題,查資料,分析材料,準備課件,寫講稿……終于搞定了。由于學號靠前第二次課就輪到了我,看到前幾個小伙伴的講課,我越來越緊張了,手腳都慌了。在這里我得承認剛上講臺我聲音都是顫抖的。我慌亂地瞄了瞄老師的表情,看到自己講得還不錯,于是乎,慢慢輕松自信起來,越講越興奮,也慢慢喜歡上這個舞臺。心里也就不抗拒這樣的講課模式了。課后與老師交流,看得出老師對我的鼓勵,就這樣,我才知道自己可以的。有時候也就是一次的機會,認識到自己原來是可以的!抗拒的小心情全然沒有了,越來越期待自己下一次的講課。也是從那個時候,我才開始想讀更多的書,想拼命地充實自己。學期即將結束,下面我就來談談自己本學期課堂上的一些收獲和感想吧。記得老師在課堂上做過兩次小實驗。一次是隨機抽取三位同學上講臺,隨機問了他們三個人不同的關于上學期文學史課的知識和相關內容。說實話我也記不得太多,也不能完全回答老師的問題。就是在這個實驗后老師您告訴我們“要在原著中游泳!”當時我不是很贊同,我覺得見解比原著重要,我課后和男朋友也探討了老師的看法。我男朋友很贊同老師您的看法并且很認真地告訴我“一個人的見解有時候往往是片面主觀的而且是偏袒的,遠不如原著那樣來得實在”。后來仔細回味老師的話,打消了自己心中的困惑。現在的我不再那么在乎自己的想法看法,更多地閱讀原著背誦原著,驚奇地發現,原著看得多了,視野自然也就開闊了。第二個實驗呢就是當兩節課快要結束時,讓我們每個人講出本節課自己所記住的內容或者知識點,不要重復。當我們一個個接著快速完成后,老師您總結了結論:容易被記住的往往是那些講得生動形象的。其實還有就是最后的那個,因為時間短,腦中還有些印象的,如果隔段時間后再實驗,那么記憶深刻的絕對是那些生動形象的講課。這個實驗對于以后想要當教師的我有很大的觸動,以后如果成了一名教師,那么我一定會努力做到讓自己的課堂生動形象,避免教科書式的教學。記憶深刻的還有兩次激烈的討論。一次是關于秋瑾,一次是婦女地位。這兩次爭論是激烈的,可以說是火藥味有點足。這兩次爭論,我都覺得很無奈,因為肯定沒有結果,各持己見,再加上我們的個人閱歷等問題,對問題的認識難免不夠深刻。也是因為這,我們有時候很難理解老師您的看法。課后我都很認真地思考老師所說的和同學們討論的想法,對于秋瑾的看法,我很是贊同老師您的看法。如果我是秋瑾的老公,在那個時代,出于男人的尊嚴或者某種男子主義,我絕不會允許自己的老婆去參加那種活動,并不是我不愛國,也不出于那種為社會為解放等那種大情懷,就因為她是我的女人就不行。也許其他人肯定有自己的看法,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看法不同是難免的,一味地想拿自己的觀點壓倒別人的觀點是不可取的,當討論的雙方有任何一方就堅定我是對的,你說什么我也不聽,那么討論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我所認為的討論是相互交換想法,認真聽取別人的看法,仔細思考,以吸取他人正確的看法。除此之外,我記憶最最深刻的便是老師課后告訴我的一句話:“如果太在意別人的看法,那么什么事也就做不成了。”我是個特別在意別人看法的人,我感情特別的敏感。他人的看法往往會影響我的心情,它就像蜘蛛網似的纏的我無法擺脫,以至于做事四面討好,束手束腳。后來和男朋友再次討論起這事,他讓我銘記一句話:“有事別怕事,沒事別找事。這樣你就過得輕松了。”我做不到啊!學期要結束了,竟是這般不舍。也許反饋有好有壞,也許第一次這樣上課讓我們不太適應,也許我們被動的習慣了,更也許是我們的某些思想還沒成熟。但是我們都有很認真地去努力。在這學期,老師新的授課方式鍛煉了我們自主思考動手以及篩選信息利用信息等能力,同時也培養了我們的審美、認知、閱讀等十大能力。我想若干年后,我們也許就懂了老師的良苦用心,謝謝老師這學期的教誨。 最后想提點小小的建議:每個人可能對某些知識的興趣以及知識掌握的程度不同,下次進行這樣方式講課的時候,可以根據課本內容,讓大家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課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帶著興趣,我覺得準備的過程可能會更加的愉快。(陳楠)
傳承文化與個體生命的天賦和教育直接關聯。每一個生命都處在特定的社會生活環境中,既是歷史性的遺存,又是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空間。提升改造改善自己的生活空間意義重大。無友不如己者,這是促進個體生命積極向上的真理。創造真善美的生活環境,在人際關系的互動中,提高個體生命的智能,這是文化傳承的基本功能。比如個體生命需要記憶能力,這與人類的快樂生活密切關聯。注重形象,加強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在學習實踐中培養記憶能力[2]。傳承文化就是要全體人民激活對數千年的文明的記憶。現實是即將過去的歷史。比如,我們的語文教科書提倡“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寫作素材”,這是非常好的。可惜學生難以深入實際生活,家長老師為分數始終把孩子關在書齋中訓練考試能力。素質教育理論在中國歷來是一個重要話題。從所謂的學術權威到教學第一線的老師,都在談論,都在研究,都在思考。但大家的看法分歧不小,觀點各異。我們不能要求一種理論的絕對統一,但理論作為實踐的指導,是必須有比較明確的內涵和外延的。各人的意見難以完全一致,是可以允許的,但理論的模糊性也可能對實踐起誤導作用,使素質教育的推進在實踐之前就存在危險的前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