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月 李士金 薄亞群 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
袁編云“梨娘為求解脫,力主將小姑筠倩許配夢霞,不意更加鑄成大錯,夢霞不能移情別戀,筠倩枉擔虛名,三人均陷于痛苦深淵”[1]。何謂“更加鑄成大錯”?是“不能移情別戀”還是“不愿”“移情別戀”?何謂“愛而又不敢愛的愛情心理”?袁編云:而它那種“美人碧血,沁為詞華”的風流標格,又極為投合受過舊學熏陶的讀者群的審美心態。“風流標格”“極為投合”“審美心態”,用袁編上文的話來說,確實“不免有些搔首弄姿的做作”!
翁其斌 李定廣撰文認為,袁編《文學史》的主要缺陷表現在三個方面:體例欠嚴謹;增補欠合理;分析欠水平。再如第四編第十章《晚唐詩歌》第五節《亂離之感與時世諷喻》開頭有一段概括性論述:“聶夷中……杜荀鶴……但其時從詩歌創作的總體情況看,這方面的內容(筆者按:指社會災難、民生疾苦)仍未能居于主要地位。著名詩人中,只有生活到五代初的鄭谷、韋莊、羅隱等,歷經易代之際的種種劫難,才對時代的喪亂有較多的反映。”這段概括性論述史實錯亂。且不說羅隱(生于833年)、韋莊(生于836年)的年輩及在詩壇活躍時間要早于杜荀鶴(生于846年),就說羅隱、韋莊集中大量的反映社會災難、民生疾苦的詩歌,大都作于唐懿宗、唐僖宗時期,二人在唐亡時都是高齡老人,入五代僅活了兩三年即去世,留下的作品極少。這段論述給人的理解是,羅隱、韋莊反映社會災難、民生疾苦的詩歌,大都作于易代劫難的五代后。能這樣誤導學生嗎[2]?
又是一個學期將過,學習李老師的課亦將一年了。夏來春去,很多我曾講過的名著及里面的人物至今還鮮活地存于腦海中——《竇娥冤》中的竇娥、《再生緣》中的孟麗君及其作者陳端生、《聊齋志異》中的那個欲穿墻而過的書生……這些教會了諸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多讀好書,可少走歪路。竇娥她的性格既溫柔善良又堅強、勇敢;她既恪守封建禮教,又對封建禮教抱有反抗的精神的女子形象。貪官將其拷打,但是她毫不畏懼,寧死不屈。竇娥為自己的冤死抱有極度的憤恨心理,因此她在刑場上發下三樁誓言:血飛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這充分表現了竇娥對社會黑暗的不滿與抗爭。即使化為厲鬼她也沒有放過為自己洗清冤屈,在竇天章案前“弄燈”“翻文件”,鬼魂在公堂上為自己洗冤,這正是竇娥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世事的不滿。她的叛逆表現在蔡婆婆讓她嫁給張驢兒時,她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婆婆,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兒媳與婆婆的關系是相當微妙的關系,作為恪守封建家長制思想的竇娥來說,對婆婆說出“不”字,是十分讓我敬佩的。雖然封建思想已在她的心中扎根,但那份堅毅卻永不能忘。獨立。凡是看過越劇、淮劇或黃梅戲《孟麗君》的人都會對那個女扮男裝,科考中了狀元,并被皇帝選作駙馬的奇女子留下深刻印象。但不知有多少人知道這出名劇乃是根據清朝女作家陳端生的彈詞小說《再生緣》改編的。《再生緣》的故事如此出名,而其作者的生平卻鮮為人知。陳端生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學熏陶,其個人的才思也在諸人之上。良好的家世背景不但沒有讓陳端生的一生一帆風順,卻使她的生活倍加艱難。家道沒落,母親去世,丈夫流放,都重重地壓在了這位才女的身上。她或流著淚,或夜里一人孤寂挑燈,寫出了這樣一部被稱贊為“南緣北夢”的長篇彈詞。她有著自己的相對獨立的思想及價值觀,在那樣一個時代的女性的確難能可貴。……李老師的教學方式也是較為創新的,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己去體驗文學里的美妙。自主學習能培養學生主動發展的能力。在李老師的教學環境下,我們可以自我把握重點和難點。學習是自己的事,認真者會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整個學習過程中,有明確的目的、方向,在自覺狀態下主動學習,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主學習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主動掌握整個學習過程,自發、自覺地投身學習,自己對自己負責,學習的主動性會大大增強。在整個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老師重視每一個學生的觀點和問題,課堂上洋溢著寬松和諧、探索進取的氣氛。老師及時對好的方面予以肯定和表揚,對出錯者予以耐心指導和鼓勵。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得到了充分重視,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自信心增強了,學習的興趣也就更大了。自主學習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意志力 創造過程是一種探索過程,成功與失敗共存于整個過程中。那種自覺的、頑強的、勤奮的、實事求是的、百折不撓的、敢想敢干的精神,是一個成功者必備的心理素質。當然,自主學習更需要更強的課堂掌控力和學生自己的能力,需要逐步地慢慢摸索,需要老師更多的引導。(李秋月)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快到你不知何時開始就已經結束。昨日那埋怨時間過得太慢的情愫似乎還游移在腦際,而今我們即將畢業。驀然回首,感慨頗多。剛邁入大學的時候似乎對一切都充滿新鮮感。中國文學史這門課已經上了兩個學期,李士金老師知識淵博,為人和善,特別是記性很好。上了這么多年的學,相似的老師很多,能讓人記住的老師不多。李老師很特別,人群中一眼就能認出,他的特立獨行教人有不一樣的感覺,這種“個性”不是誰都能有也不是誰都敢有的,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人格魅力,而別人學不來。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文科類專業的課程都那么無聊,或只是我自己不夠熱愛學習。不能說所有的課都枯燥乏味,因為李老師的課就比較有趣。大學和高中的不同很大程度上體現在課堂氛圍上。現代人不只是年輕人,大多都是手機控,同學們不喜歡聽課的時候就會看手機,這給老師就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我們心里都明白,可是就是做不到。我想李老師的課堂這種情況就少了些。同學們盡力融入課堂的氛圍中,聽著自己的同學上臺講課,聽著李老師的講解。雖然不是每個同學都講得生動有趣,也不是所有內容都那么吸引人,但是我們都應該尊重每一位同學,因為這些都是同學們悉心準備的成果。可凡事不能只看好的一面,我們要進步就要反思,雖然李老師的課堂已經與其他老師的課堂有很大不同,但我們仍應不斷完善,盡量做到更好更棒更不一樣。我知道下學期就沒課了,可能很難再見到李老師,聽不到李老師的課,可是李老師會永遠在我的青春記憶中,讓我記得那是不一樣的老師。(薄亞群)
傳承圣賢文化,理一分殊。許多具體的學科,分支細節,都是圣賢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如研究朱子文學思想即是傳承圣賢文化。朱熹論文對作家作品優缺點往往能系統地把握,并且層次分明,相當深透,對一人一作的優缺點也能細致地把握。朱熹認為范太史文只是根據自己確定的見解說將去,沒有什么做作。并舉《唐鑒》文字為例,雖然總體是好文字,但缺乏精神和氣力,有照管不到的地方。不造作的文字是好,但并不一定完美,也有“照管不及”“意不盡”的地方,文字本體固好,但沒有“精神”“氣力”,所以“后面多脫”了。朱熹強調作文修辭之本質,但不是說作文可以不重技巧,強調厚重、切實,但不是否認才華和飛動的氣勢!問題是怎樣恰當地處理好互相之間的關系。朱子品評文人說:“陳博士在坡公之門,遠不及諸公。未說如秦黃之流”,只如劉景文詩云:“四海共知霜滿鬢,重陽曾插菊花無?”陳詩無此句矣。其雜文亦自不及備論[3]。聯系起來看,對文士之批評是相當嚴格的,而且層次分明。蘇軾是一層,秦黃是一層,劉景文是一層,陳博士又是一層。當然,這種比較也是從某個角度而說的,并不是綜合的層次比較。朱熹全面客觀深刻地理解作家作品有系統之文學研究著作是《詩集傳》和《楚辭集注》,在其零散的文學評論中同樣體現了他的這一思想,這就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證明了他文學思想理念的一貫性。朱熹文學思想影響嚴羽很深也與此有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