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娜 河北博物院
隨著文化的不斷研究,對戰國中山國青銅器銘文的分析也有了很多的分析。接下來本文將通過分析戰國中山國青銅器銘文風格分析中的文字章法特點和文字體差異,進而分析了戰國中山國青銅器銘文美學研究。
中山國在地理位置上位于趙國、齊國和燕國之間,其地理位置相對比較優越,而優越的地理位置極大地促進了其在文化藝術方面的發展,其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很大程度地融入他們的生活中,并且也融合了少數的少數民族,從而呈現出了一種比較粗獷而且強悍的北方文化,與墨守成規的中原的其他國家相比較展現出更多的活力和進取精神。
從中山國的文字特點來看,可以分為三種風格,分別是端莊優美的風格、舒朗的風格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中間風格。從銘文發展的風格衍變來看先是端莊優美的風格,進而從完全端莊優美向舒朗的風格轉變,最終轉變成完全舒朗的風格。
在中山國的一些青銅器中,有一些銘文的風格是完全端莊修美的風格,這種風格的文字在章法布局中呈現出比較公正的排列,而且每一行中的行距和字與字之間的間隔都呈現出完美的距離,緊湊但是不緊密,整體上形成一氣呵成的風格。從字體結構中可以看到,其結構安排合理,沒有多余的空白也沒有一絲間距,整體結構收斂,字形修長。介于端莊修美和舒朗之間的風格,銘文具有比較端莊和嚴謹的特點,而且文字大小一致,呈現方形,句子和句子之間的距離總體呈現均衡有序的風格。還有一種風格是舒朗風格,這種風格的文字類似端莊優美風格的文字,但是文字的結構和筆法卻有著明顯的不同,這種結構在整體上比較松散,字形中發生了由修長向扁寬的變化。
戰國中山國青銅器的銘文會因為青銅器的用途和功能以及文字載體材質等的不同而出現很大的不同,除了這些影響因素之外,還會因為文字書寫者、刻寫工具、時代潮流等因素的影響。如果從文字載體方面來看,主要可以分為墨書文字、鑄銘文字、刻銘文字和其他文字這幾個方面,所謂的墨書文學就是玉石或者是木板上寫下的文字,這些書寫體在起筆和收筆的時候會有比較明顯的筆鋒,而且字體相對來說比較嚴謹,其中透露著一種毛筆字的美感,和青銅器長銘文相比起來顯得比較隨意。鑄銘文字的主要是兆域圖銅版、神獸等等青銅器中的銘文。刻銘文字也是戰國中山青銅器銘文中的主要一種類型,同時也是他們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其數量是這幾種最多的一種,除了用于青銅器銘文之外還可以用于占卜、記事、明德、傳經,等等。
在戰國時代,青銅器的使用與戰爭和祭祀都有些比較密切的關系,同時青銅器從側面也能夠反映諸國的經濟和文化的強勝等,在這樣的大背景中,各國都在尋求更加數量更多造型更美的青銅器。隨著工藝的不斷提升,青銅器的形狀朝著輕薄的方向發展,器物紋樣的裝飾工藝也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從戰國中山國出土的青銅器來看,其生動的造型和精美的紋飾被人們用精美絕倫來稱贊。這其中充分展現了戰國中山國青銅器制造工人高超的工藝技術水平,同時也反映了貴族們奢華的生活。從戰國中山國的各種青銅器來看,從中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審美意識的逐漸轉化的過程和諸侯王生活的奢華以及他們對美物的追求。當時的人們盡可能地對器物進行裝飾,極大地體現了他們審美方面的變化。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主要分析戰國中山國青銅器銘文審美,主要分析的美感包括線條纖細而勁鍵的美,同時還包括端莊風格的張力、凝聚力以及舒張力和倔強力之間展現的線條美感。戰國雖然是一個比較動蕩的時期,但是同時也是文化絢爛的時期,從一些文字中將時代的色彩充分地顯示出來,這個時期比較注重文字的造型美,這都是人們審美能提高的重要結果。
戰國中山國正好是審美意識解放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人們的審美逐漸從巫術、宗教的籠罩中釋放出來,整個社會的生活也逐漸得到解放。理性的、細纖的和分析的人間興趣味和時代風貌日益蔓延,在這種審美意識的改變下,戰國中山國青銅器銘文顯得比較纖細,而纖細中又帶著一點勁鍵,呈現出“精勁式”的線條美。
文字結構方面的審美主要談的是均衡平穩美和自然節奏美,就是在直線和曲線的基礎上對其美感進一步分析,這個審美并不是單純地分析單個文字的結構,而是分析整體的結構中相呼應的美感。包括對稱帶來的均衡平穩的美和節奏中所展現的自然樸素的美。戰國中山國青銅器銘文中在文字結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稱均衡美,這種對稱結構更好地烘托了廟堂文字的肅穆和莊重,從而使得文字具有端莊穩重的效果。在書法創作中第一要求是自然美,正是因為有變化才會避免呆板的感覺,從而產生自然的舒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