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平
(三亞學院音樂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論我國敦煌舞的本質內涵及價值影響
李俊平
(三亞學院音樂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敦煌舞作為古代舞蹈與西域舞蹈的集大成者,將細膩的中原舞蹈和中亞、西亞舞蹈糅合在了一起,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敦煌舞。敦煌舞是絲綢之路發展過程中的一道靚麗景色,不僅凸顯了我國古典舞蹈的博大精深,也體現了濃厚的宗教文化,體現了西域地區鮮明的文化特色。可見,敦煌舞是集多民族文化于一體而創作出來的舞蹈形式,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十個朝代的舞蹈文化發展,還可以感受到鮮明的印度舞、波斯舞等風格。這些融合為一體的優美舞姿,全部的集聚到了敦煌舞身上,進行廣泛的容納與吸收。本文通過對敦煌舞的本質內涵及價值影響進行深入的解析,對敦煌舞的藝術特色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敦煌舞;本質;內涵;價值;影響
敦煌舞從被搬上舞臺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其與眾不同的氣質。敦煌舞的美不同與其他舞蹈形式,不僅在于敦煌舞對舞姿形態的講究,還在于敦煌舞從內而外散發著的獨特的氣質,增添了這種舞蹈的藝術魅力。“靜”與“美”是敦煌舞最基本的兩大特征,這與其創作來源有很大的關聯。
雖然現在敦煌在大漠煙海之中,但這片土地再古代也曾是繁華之地,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關鍵要道。敦煌的莫高窟也因特殊的歷史原因,保留下了珍貴的石窟壁畫,壁畫上的內容體現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舞蹈文化、佛教文化等內容。最為特殊的是敦煌的壁畫上囊括了十個朝代的樂舞形式,無論是“飛天”伎樂,還是“禮佛”舞伎等等,都充滿了濃郁的佛教思想,因而舞姿也增添了幾分佛教的色彩。所以,在現代的敦煌舞中,我們不難發現也就自然而然的滲透了深刻的佛教思想。
佛教思想追求的是慈悲、極樂與凈土,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敦煌舞創作的內在氣質。在敦煌舞的表現形式上,追求的是一種高尚的沉靜與脫離世俗的純美,這是其他舞蹈形式所不具備的,也是這種舞蹈獨具氣質的要素之一。所以,當舞者在進行敦煌舞的演繹時,總是給觀眾一種脫俗的審美享受,在思想上營造一種輕松愜意的境地。觀賞者也能夠在敦煌舞姿的變幻與情感的表達之中,體驗到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意境美。
敦煌舞的“靜”是一種超脫的空靈之靜,這種靜也被賦予了深刻的思想和內涵,這也是敦煌舞最為顯著的一個特征之一。一方面是由于敦煌舞是從壁畫上學習和總結的“再生”性舞蹈,注定了它是非常肅靜的一種舞蹈風格;二來是敦煌舞的來源與宗教的信仰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本身內涵就具有沉靜的成分;三來敦煌舞是古代舞蹈的精華薈萃,由于古代舞蹈大都來自宮廷,追求的是端莊、典雅及精美,因而舞蹈的風格也是含蓄,靜淡,意蘊深遠。敦煌舞的“美”是一種脫俗的唯美和純美,這也是敦煌舞重要的一個特征之一。敦煌舞的美是帶有仙氣和靈氣的美,“飛天”、菩薩等形象本身就是脫離塵俗的群體,他們的舞姿本身就是圣潔超凡的,因而在視覺上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美感。因而,這兩種元素融合到敦煌舞的主題內涵中,也就無不將這種美的氣質滲透到舞蹈的血液當中,敦煌舞蹈的內涵和形式都契合了祥和、安靜、純美的藝術審美特征。再加上,舞者的著裝打扮端莊、美麗,塑造的藝術形象超凡脫俗,異與凡人,自然而然的將觀眾的思想和情感帶入到一種博大、深沉、肅穆、寧靜、唯美的畫面當中來,舞者與觀者產生了豐富的精神共鳴和情感體驗。
不容置疑的一點是自敦煌舞登上舞臺之后,給舞蹈的編創帶來了很多的啟發,也帶動了相關內容的舞劇創作,使中國古老深厚的舞蹈文化增添了現代藝術創作的意義,體現了敦煌舞的藝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首先,敦煌舞不是一種憑空捏造、信手拿來的全新的舞蹈創新,而是一種蘊含了深刻古代藝術文化的舞蹈形式。它是有據可依、有形可觀的真實存在,只是對中國古代舞蹈的藝術還原和再現。敦煌舞的真正先祖是唐代重要的一種舞蹈形式,現代的藝術創作賦予了其全新的生命力。我國的歷史文化悠久、舞蹈文化底蘊深厚,早在古代就產生了多種多樣的舞蹈形式,可惜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代的更迭使很多舞蹈形式都被淹沒在了黃沙之中,消逝在了時代的年輪里。我們知道,唐朝是一個國富民安的盛世,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得到了廣泛的交流,再加上君主開明,與周邊國家進行貿易來往,商業也得到了良好的開展。在此背景下,音樂文化的消費也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專業的演出人員也應時而生。開放的政策與環境,也為舞蹈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交流的平臺,這一時期的舞蹈廣泛的吸納了西域、中亞等地的舞蹈精髓,唐朝的舞蹈創作也達到了空前的盛況。
但是到了明、清以后,封建思想禁錮成風,盛行于唐朝的歌舞逐漸的落寞下來,被戲曲形式所替代,因而唐朝的歌舞逐漸的消逝。但是非常欣喜的是當時的歌舞盛世被永久的鐫刻在了敦煌的石窟壁畫上,使時間仿佛凝固了一般,有聲的音樂也被定格在了畫作上。敦煌的石壁、雕塑上仿佛都安裝了時光機,將盛唐舞姿進行了瞬間的保存,才得以將這些優美的舞蹈姿態封印在時光中。這也為我們后來的敦煌舞的創作取材提供了豐富的啟示。啟發舞者們進行創新,積極的汲取中國古代舞蹈的藝術精髓,進行完美的藝術“再現”。因而,也被后來的美學家們稱之為“再生”現象。
其次,敦煌舞從荒漠走上舞臺,從靜止的繪畫形成動態的舞姿,這無疑是我國古典舞蹈發展的成功典范,也探尋了一條再生性舞蹈的新路子。敦煌舞派的形成無疑豐富了我國的舞蹈文化,也為古代舞蹈的發展注入活力,體現了再生性舞蹈的藝術價值和考古價值。當敦煌舞被推上舞臺亮相,大眾馬上感覺到了眼前的一亮,之后就引起了更多舞蹈愛好者和舞蹈研究者的關注。這是為什么呢?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古代舞蹈的新表現,是古代傳統舞蹈文化的一種新延續。從血脈上,敦煌舞與我國傳統的舞蹈審美觀念一脈相承,韻律十足,雅俗共賞。所以說敦煌舞屬于過去,也屬于現在;屬于古典,又屬于現代。因為在整個敦煌舞的藝術風格蘊含了唐代舞蹈的風韻,卻又充滿了現代舞蹈的活力,這也正是敦煌舞蹈能夠走上世界舞臺的真正的原因。敦煌舞蹈飽含了中原韻致,又具有異域風情,卻又帶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因而這也鑄就了敦煌舞派不可忽視的文化價值。
最后,敦煌舞派的形成,其實是一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整合的結果,新時代的藝術創作賦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鮮活的生命氣息,也給予我們的現在的舞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很多的啟示和指導。自從敦煌遺產被發現和開發以來,就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不僅被我國視為無價的藝術寶藏,也被視為人類奇跡。過去人們對敦煌文化過多的存在神秘感,也會覺的非常的遙遠。但是自從《絲路花雨》、《大夢敦煌》、《千手觀音》等舞劇內容或者舞蹈節目被搬上了舞臺,大眾對敦煌藝術的認識突然就如打開了一扇窗。抽象的敦煌文化通過鮮活的藝術形象有了更直觀的表現,也揭起了一股敦煌“熱浪”,也為敦煌舞派這種珍貴的“再生”舞蹈,創造了更多創作、思考、研究、品鑒、拓展的廣泛空間。
總的來說,敦煌舞蹈的形成、發展與其內在無價的藝術價值有著深厚的關聯。我們對敦煌舞蹈的藝術內涵的認識還非常的淺顯,需要通過大量的時間進行研究和分析,但是敦煌舞所體現的風韻和雅致決定了其不可超越的藝術地位。我們對敦煌舞派的形成機制及典型的代表作品的分析,將有助于我們將來對敦煌舞派更深層次的藝術挖掘。
總的來說,敦煌舞雖然是中國源遠的古代舞蹈文化的現代體現,與其他古典舞蹈有著共通的舞蹈規律和審美內涵,但是在藝術風格上顯然是獨樹一幟的,也是非常特別的。可以說敦煌舞是一塊被激活的“化石”,現代的藝術創作又賦予了其全新的生命色彩。作為一種“再生”性舞蹈,敦煌舞的藝術價值是不容忽視的,敦煌舞也為更多的中國特色的舞蹈創作提供了創作的素材,豐富和活躍了我國的舞蹈事業。從第一部敦煌舞題材的舞劇《絲路花雨》發展至今,三十五個年頭過去了,敦煌舞在眾多的藝術家的潛心研究和創作中已經完成了流派的建立,在舞臺表演和教學中占得了一系地位。然而敦煌舞藝術的發展依然任重而道遠,需要不斷的挖掘內在的藝術價值及多元的舞蹈技巧,創作更多優秀的作品來不斷推進和提升敦煌舞事業的發展。
[1] 賀燕云.從敦煌壁畫復活的神奇舞蹈——《絲路花雨》主演談敦煌舞的編創、表演及教學[J].藝術評論,2008,05.
[2] 謝艷春,屈曌潔.敦煌舞的審美特征[J].民族藝術研究,2005,03.
[3] 湯旭梅.皺紋上的舞蹈——訪漢唐古典舞大師孫穎[J].國際人才交流,2004,05.
[4] 謝艷春.敦煌舞的審美合力[J].民族藝術研究,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