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洪瑞 長春光華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在浮躁的時代,人們似乎習慣了不斷追尋快生活,忘卻了文字帶來的震撼,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節目的播出,弘揚了中華傳統衛華,擔負了傳承文化的使命,瞬間吸引了眾多觀眾。本文將從《朗讀者》的節目形式、主持人的魅力、嘉賓的選取等方面進行分析,概括其節目的特色,并總結其具有的社會價值,以期望給各類綜藝節目一定的思考和借鑒意義。
《朗讀者》自2017年2月18日開播以來,引來了眾多觀眾的關注和熱議。這是央視推出了一套全新的文化類節目,在浮躁的當代,《朗讀者》以傳世佳作、背景故事、情感體驗和個人成長相結合的方式,在每期節目中,以“遇見”“告別”“青春”等中心詞為主題,或回顧電影中的經典橋段,或回顧中國文學的經典,用真摯的情感朗讀出精美的語言,輔之以舞臺的視覺語言,讓人體驗慢生活,細細品味讀書的快樂,成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杰出典范。
《朗讀者》的節目內容、節目形式均屬原創,它將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娛樂節目的形式相結合,打破綜藝節目的桎梏,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節目通過獨特的形態,以中華傳統文化震撼人心,讓觀眾感受文字的力量。《朗讀者》的原創體現在節目整體的原創,該節目回歸文化內涵,訴諸文化以情感,節目賦予了足夠的魅力,因而才煥發了如此強勁的生命力。
主持人董卿的主持功底很強,受眾認知度和認可度非常高,她在節目中也會參與到敘述場景之中,在朗讀者和觀眾之間起著引導的作用,她極強的采訪能力和對現場的控制作用,能夠很好地把握每期節目的情感節奏。例如董卿在第四期以“禮物”為主題的節目中,她采訪李亞鵬的時候,她會跟著采訪對象的情緒表現出有著不同的表情,提到李亞鵬的女兒李嫣,董卿的臉上便展現出了疼愛與歡欣,提到李亞鵬的父親去世,董卿的眼中便含著淚水傾聽,現場的情感能夠毫無保留地展現給觀眾,讓觀眾走進嘉賓的情感世界。這位優秀的主持人,能夠帶著嘉賓、觀眾一起互動,它不僅是一種交流,更能夠進行及時的建議和反饋。
《朗讀者》在尋找嘉賓上是非常下功夫的,根據主題選取不同的嘉賓,可以是家喻戶曉的明星人物,也可以是不期而遇的普通俗人,然而每一位嘉賓都有其獨特之處,他們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分享著自己的心得,描述著各個時代特征的生活畫卷。如在第七期以“告別”為主題的節目中,嘉賓姚晨首先講述了自己親身經歷的兩個故事,一是在她上大學參加考試時,一位胖姑娘收留了無處居住的姚晨,然而卻不記得與胖姑娘最后一次見面的場景,當然也沒來得及告別,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時候就默默地不見了。二是因為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姚晨和月嫂魏姐相處了三個月,三個月兩人成了“戰友”,最后不得不揮淚告別,姚晨還曾經特地為魏姐寫了一篇文章,以此希望自己能夠不忘記她。
《朗讀者》音樂、色調等方面的搭配和剪輯是非常到位的,能夠讓觀眾的身與心融入節目之中。音樂在節目中起著標識、串聯和渲染氣氛的重要作用,在節目的開場、訪談過程、朗讀環節都配以相應的音樂,各個環節音樂的運用和剪輯自然流暢,讓人感覺很舒服。《朗讀者》的舞臺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來采訪嘉賓,該部分以淺色調為主,白色的茶幾、白色的沙發,讓人的視覺感受到明亮輕松,身心自然也會得到放松。采訪區域與舞臺之間隔著一道白色的門,在門打開的一瞬間,會增加觀眾對節目的期待。除此之外,在嘉賓朗讀環節,為了更好地將視聽結合,還運用特技在屏幕的一側設計了翻閱的書本,讓觀眾在聽的同時更直觀地閱讀。種種視聽要素的運用,都使得節目更具特色。
在浮躁的今天,人們每天接觸的信息是碎片化、快餐化的,花費在閱讀上的時間越來越少。《朗讀者》正是基于這一社會問題,倡導民眾積極讀書,大力宣傳朗讀的快感與重要性。節目并沒有進行浮夸的包裝和特效的渲染,只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發,讓有著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成長環境的嘉賓真誠地傳遞文化,用不一樣的聲音,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感受。該節目遵循了人文性的要求,營造出了打動人心的情懷,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具有極強的人文藝術價值。
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熱播,說明公眾對傳播文化是有需求的,通過綜藝節目來傳承發揚傳統文化值得推薦。但應該始終明確,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要顧及受眾的情感需求,應該從受眾的視角出發,才能制作出品質優良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