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萌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以舞蹈編導的視角解析傳統民族民間舞蹈的保護與傳承
任 萌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傳統民族民間舞作為藝術的瑰寶之一,保護與傳承歷年來都是文藝工作者備受關注的。現今,部分舞蹈編導們在提取傳統民族民間舞的元素時進行大膽的創編,出現了屬性不明,立意不清的問題。我們應當尊重傳統民族民間舞的本質,并合理運用好傳統民族民間舞的優質資源,使傳統民族民間舞受大眾所認知并使傳統民族民間舞特有的藝術文化內涵得以全方位的展示以及更好的去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
舞蹈編導;保護傳承;民族民間舞
我國擁有著56個少數民族,各民族的藝術在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相互融合但又不失去該民族本身的特色的形勢下繁榮的生長著,形成了我國種類繁多花樣繁盛的民族民間舞的壯麗景觀。而在當今社會下,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利益與欲望促使著藝術也加入了“快餐文化”的行列,為了高票房為了迎合觀眾的粗濫作品越演越烈,并隨著外來文化的進一步滲入使得我們的傳統民族民間舞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這些綜合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冷落了傳統的民族民間舞。在筆者看來,最重要的是讓更多的人認知傳統民族民間舞獨特的藝術文化內涵及其特有的魅力。舞蹈編導這一行業對保護與傳承以及發揚民族民間舞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將從三個方面闡述舞蹈編導對保護與傳承傳統民族民間舞的重要性。
對于學習舞蹈編導專業的學生來說,傳統民族民間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舞蹈資源,是在被現代舞充斥著的藝術界的一縷清新劑。在編排傳統民族民間舞時,舞蹈編導如何選材,怎樣提取元素,而后又經過加工編排,使之在原來的味道上注入編導者的主觀意愿以及編導所傳達出的思想情感并以不同的方式將傳統民族民間舞從田間地頭走向舞臺,走向大眾,而這正是編創傳統民族民間舞的編導們當之無愧的首要任務。但近期出現了許多問題作品,如在傳統的傣族舞蹈為了炫技加入了后腿轉和云門大卷等古典舞代表性技巧使作品發生了屬性不清的問題,有的民族舞蹈語匯本是簡單質樸為主要特征而編導在編排過程中卻加入了交際舞中的身體語言,從而造成了民族舞作品中出現了這類舞蹈語匯與本民族文化背景信仰以及民族性格完全不符合的情況,使該民族的動作語匯模糊不清以及作品屬性被質疑的尷尬局面。越來越多“問題”民間舞作品的出現,側面反映出舞蹈編導在提煉舞蹈語匯時考慮欠佳,過于追求作品的鮮艷卻忽略該民族的文化背景。因此,在編排傳統民族民間舞時,需在它原本風格的基礎上進行編創,并不僅僅是將精彩的編導技法強塞進去。舞蹈編導在編創傳統民族民間舞作品時,既要發揮主觀意識的創新,同時要把握傳統民族民間舞的風格特征,細心研究該民族的文化背景,在編排作品時以塑造該民族的民族性格為主要出發點,掌握好該民族特有的舞蹈語匯,在編排舞蹈作品的同時也為保護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獻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筆者通過幾次在大理巍山采風學習的經歷,看著民間藝人在跳起自己的民族舞蹈時,身心投入在自己本民族文化符號中,那一刻筆者的內心是感慨萬千的。從中筆者意識到,舞蹈編導在編創以傳統民族民間舞為素材的舞蹈作品時,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他們的文化背景歷史由來以及民族風俗,切實投身于對他們本民族舞蹈藝術的探究,其次才是編創作品。如若沒有了解透徹,僅僅是憑自己的藝術審美來編創這類作品,即使有了創新,但也是“面目全非”的。這就產生了當今各大舞蹈比賽中大量作品出現民族屬性不明的問題。因此,舞蹈編導在田間地頭采風收集素材的過程,也是一種傳承。那么,這就要求舞蹈編導在收集素材后編創作品時,要尊重該民族的欣賞習慣以及該民族的風格特征,對不熟悉沒有把握的民族語言盡可能的不要加在作品中,與之混淆。應把真正的民族傳統風俗展露在世人面前。在編創傳統民族民間舞時,編創的舞蹈立意是否與當地的風俗習慣歷史文化所一致,站在傳承的角度保護他們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讓傳統民族民間舞更好的傳承下去。
在這個現代化的社會中生存,難免要編創出以現代氣息為主的舞蹈作品以緊跟現代化的步伐。觀眾對于藝術逐漸的由細品慢嚼轉為快閱讀、快觀看、快體驗,這種快餐文化已成為大部分觀眾的流行趨勢。舞蹈編導該如何抉擇?現如今,一部分舞蹈編導為了謀求利益不顧舞蹈藝術的審美要求編排出粗濫的作品以迎合商家的需求,促使舞蹈藝術出現了魚龍混雜的情況。而在快餐文化的大背景下,仍然有一些編導在靜心沉淀著優質的舞蹈藝術,用一顆虔誠的心投入到民族文化傳承與發揚的重任中。相比之下,這些潛心創作的編導在編創傳統民族民間舞時更多的是發自內心的尊重,編創民族屬性清晰立意明確的民族舞蹈作品。當舞蹈編導對該民族藝術抱有虔誠之心時,展現出來的民族民間舞蹈作品也定是讓觀眾身臨其境的欣賞一次傳統民間舞蹈藝術的饕餮大餐。
筆者認為,在選擇編排傳統民族民間舞時,要在它原本風格的基礎上進行編創,是需要考慮周全,并全身心投入到傳統民族民間舞的根源中去,切身感受它的原汁原味,并不僅僅是將精彩的編導技法強塞進去,而是要在不失去它“老味道”的同時,加上編導自己的“調料”,才能使它煥然一新,成為成功的傳統民族民間舞作品。期待通過日后的再三研究,可以受益匪淺。
[1] 安學斌.非遺視野下的少數民族民間信仰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10.
[2] 林慶.民族記憶的背影——去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