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潔
(重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重慶 400700)
昆曲對山西梆子腔的影響
劉玉潔
(重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重慶 400700)
明清時期,昆曲傳入山西省,博大精深的昆曲藝術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以它自身的魅力在影響著其他戲曲劇種的發展。山西梆子腔在發展中汲取了昆曲的養分,昆曲藝術在對梆子腔的影響同時也是昆曲藝術自我的延續和伸展。
昆曲;山西梆子腔;聲腔
(一)昆曲入晉。明代萬歷年間,昆曲迅速發展并繁榮,昆曲在這一時期由江南走向了全國。目前可考證的昆曲在山西演出的最早記載就是明代萬歷四十四年,龍膺在出任山西參政時,曾將《金門記》帶到山西演出。龍膺,字君御,號朱陵,是明代戲曲作家。《金門記》由龍膺寫作,講漢代東方朔的故事,此劇寫作于明代萬歷三十二年之前。山西平陽(今山西臨汾)是聯系南北的交通要道,在這里匯集了全國的文人與商人,其文化交流和商業往來都十分頻繁,昆腔進入山西之后,在平陽逐漸發展起來。
(二)昆曲入晉的途徑。一是以商路帶動戲路。明末清初時期,晉商開始活動于全國各大城市并進行頻繁的貿易往來,在許多商人回鄉時帶回了昆曲。二是來到山西做官的人帶來了昆曲。三是山西的文人學士對昆曲的推崇也推動了昆曲在山西的傳播。四是晚清時期蘇州四大昆班曾經多次來到山西演出,山西人也由此有機會感受到昆曲的魅力。
(三)昆曲在山西的發展。昆曲在流傳過程中受到其演出地區方言、音調、演員、環境等影響,產生變化成為帶有地方特色的昆曲,事實上也成為了昆腔系統在山西的一個支派。孔尚任用“申衙白相不分明”來形容當時山西演出的昆曲,可看出孔尚任認為當地的演員韻味不足,也說明了昆曲進入山西后與當地方言、戲曲聲腔等因素相結合,形成了有當地地方特點的昆曲。地方化后的昆曲符合了當地人的欣賞習慣,也為昆曲在山西扎根打下了基礎,為日后梆子戲吸收昆曲的營養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梆子腔是漢族傳統戲曲四大聲腔之一,明末清初時期形成于陜西、山西、河南三省的交界地帶,并由此向全國傳播。
明清時期,以梆子腔、亂彈劇為主的許多地方戲曲逐漸發展起來。在梆子腔興起之時,昆曲已經在山西廣泛流傳。清代康熙五年,文人李漁途徑山西期間曾受到昆曲知己宴請,席間有一伶人歌唱李漁的新作《鳳求凰》,他在看過表演后曾感嘆道“此次脫稿未數月,不知何以浪傳,遂至三千里外也”。可以看出當時山西已經有昆曲的演出。清代康熙四十六年冬季,平陽知府曾在元宵節當天邀請孔尚任觀看當地的昆曲、亂彈、秧歌、竹馬等民間文藝活動。清代咸豐以后,執掌朝政的慈禧太后十分喜愛梆子腔,刺激了梆子戲的蓬勃發展。但在其形成初期,由于唱腔不夠豐富,且未從諸腔調中完全獨立,所以尚不能夠占領舞臺的主要地位。所以,梆子腔無論從劇目、唱腔、表演等方面,都需要不斷的進步與完善,在此過程中,吸收和借鑒昆曲的內容就成為了必不可少的途徑之一。
(一)聲腔。昆曲對梆子腔聲腔的影響中,山西四大梆子中的上黨梆子更為明顯也更具有代表性。上黨梆子是全國現存梆子戲中較為少見的多聲腔劇種 之一,上黨梆子包括梆子腔、“上黨昆曲”、“上黨鑼腔”、“上黨卷戲”、“上黨皮黃”等子劇種,這五種聲腔各自獨立又結合為一體。演出上黨梆子的演員能夠“昆、亂不擋”才算是一個好的梆子戲演員,才可以上臺演出。每個上黨梆子戲班要想撐起整臺演出,也必須能夠演出昆曲。由此可見,上黨梆子的五種聲腔中,昆腔是居于首位的,也最為重要。
(二)唱腔體系。梆子腔吸收了昆曲“以板擊節”和“以板眼節腔”的方式,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板、梆共用的“板腔體”唱腔。梆子腔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以梆擊節”,但在實際情況中,山西梆子中主要用鼓和板來掌握節拍,雖然在演唱時仍使用梆子,但在掌握板眼節拍和速度方面主要是以板鼓為主。現在梆子戲與昆曲的唱腔都是“以板眼節腔”和“以板為板”的方式,它們所不同的只是詞格和用腔的方式不同。
(三)劇目。自宋代以來,官府不再限制碑刻,碑刻成為宗祠、家族的一種記事方式。戲曲碑刻見證了昆曲在晉東南地區發展歷程,碑刻中記載了昆曲山西演出的時間、地點以及昆曲劇目等。在整個古上黨地區的十九縣市的古戲臺上,從明末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題壁共有一千多條。題壁中摘錄的有《長生殿》、《亂箭》、《教子》、《翠屏山》等許多昆劇曲目。從這些劇目中可以看出,在清末年間時期,昆曲經常在上黨地區演出,并且每個戲班演出時,除了演出當地的梆子、花腔小戲之外,一定會演出昆曲,而且昆曲還作為整場演出的壓軸表演。
(四)舞臺藝術。經過梆子腔演員演繹出來的表演發生了變化,變得柔美不足而豪放有加,不但繼承了昆曲婉轉悠揚、細膩輕柔的唱腔,還加入了梆子的高腔,形成了別具特色的風格。梆子腔在表演的身段上也借鑒了昆曲,在表演時,劇情激烈時運用梆子腔的豪放,抒發細膩感情時則運用昆曲的優美、輕柔,使得粗獷豪放的梆子戲變得粗中有細。
中國戲曲藝術博大精深,發展歷史悠久,但是在當今趨于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國的傳統戲曲藝術趨于衰落,需要我們去發掘、保護并且繼續傳承。我們只有對戲曲藝術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才能在原有的傳統戲曲藝術基礎上進行新的改變和嘗試,為戲曲藝術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做出貢獻。
[1] 羅亞蒙.中國城市大典·第一卷[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5.
[2] 呂文麗.明清時期昆曲在山西的傳播[J].戲曲研究,2003.
[3] 韓軍.山西梆子腔的早期形態及發展[J].中國音樂學,2007.
[4] 王薇.梆子戲對昆曲的吸收和發展[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
[5] 李祥林.從地方戲看昆曲的生命呈現和歷史撰寫[J].戲曲研究,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