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婧
(浙江音樂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4)
審美視角下高校琵琶教學質量的提升
楊 婧
(浙江音樂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4)
審美性是琵琶藝術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屬性。在高校琵琶教學中,也應該以審美的視角重新審視整個教學,走出以技術訓練為重點的誤區,從而為教學效果的提升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打好基礎。鑒于此,本文分析了以審美視角審視高校琵琶教學的價值和意義,并就具體的改進和提升方法進行了總結。
審美視角;琵琶教學;價值意義;改進和提升
(一)琵琶藝術的本質屬性使然
審美性是各類藝術的基本屬性,琵琶自然也不例外,這一點體現在“創作——演奏——欣賞”的全過程。當創作者受到一定的情感觸動后,便萌發出了創作的欲望,并將這種情感融入到琵琶作品中,完成一度創作。演奏者在拿到作品后,通過全面的分析和體驗,把握住作品的情感、風格、技術等多方面的特點,注入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然后再利用精湛的技法進行演奏,完成二度創作。當欣賞者聆聽作品時,則會隨著音樂的進行展開想象和聯想,獲得與創作者、演奏者的共鳴,完成三度創作。可以看出,審美性是貫穿于琵琶“創作——演奏——欣賞”全過程的,其本身就一種審美活動。如果失去了這種審美性,也就是失去了這門藝術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二)琵琶教學質量提升的需要
近年來,高校琵琶教學獲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琵琶專業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但是有一個問題卻成為了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的瓶頸,即琵琶演奏音樂表現力的缺失。多數學生都能夠熟練、流暢地演奏各種類型和風格的作品,但是一曲聽罷,總給人以干巴巴的味道,通俗地說就是“總覺得少些什么”和“不夠味”,這種“少些”和“不夠”,其實就是審美性的缺失。受到歷史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長期以來,高校琵琶教學始終將重點放到了知識和技能的把握上,這就使琵琶演奏成為了單純的技術展示,既不能深入表現作品,也難以形成個性化的風格,與觀眾形成情感共鳴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將審美貫穿于教學始終,正是琵琶教學質量提升的需要。
(一)樹立正確認識
審美性在琵琶教學中的重視和運用,必須以正確的認識為先導,包含為什么要將審美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在審美的要求下應進行怎樣的變革等。具體來說,首先是分析存在的問題。學校和教師要對琵琶藝術的本質規律有正確的認識,從這個視角審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演奏質量問題、綜合素質問題等,都與審美性的缺失存在著直接的關系。如果將審美性貫穿于教學始終,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其次是分析問題成因。看似有條不紊、按部就班的教學,為什么會出現審美性缺失的問題?這是需要學校和教師深入思考的。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包含社會原因、歷史原因、教學原因等。從社會角度來看,雖然學習琵琶的人數眾多,但是都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傾向,將琵琶學習視為是升學就業的工具,長時期單純、枯燥的技術練習,讓學生對琵琶難有興趣和熱愛可言,演奏效果的乏味也就不足為奇。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國高校音樂教育體系從發展之初,就對前蘇聯音樂教育模式進行了全面的借鑒,但是因為具體國情不同,所以不能照搬照抄。雖然前蘇聯的聲樂和器樂學派強調技術的全面和扎實,但是是以大量音樂實踐活動為基礎的,所以這種借鑒難免有偏頗之處。從教學角度來看,多數教師雖然是科班出身,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扎實的演奏技術,但是因為教師在求學過程中也沒有受到相應的鍛煉,缺少對審美性的重視,導致了當下教學中的缺失。所以說,只有通過分析問題和問題成因,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樹立起正確的認識。
(二)激發興趣熱情
長期以來,對于琵琶的學習始終帶有功利性傾向,雖然多數學生自幼學習琵琶,但是并非源于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而是將其視為了升學和就業的工具。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大量的技術練習。而單純的技術練習往往都是枯燥和乏味的,使學生難有興趣可言。因此必須要引導學生樹立起對琵琶藝術的正確認識,并以有效的方式激發他們的興趣和熱情。對此一個有效的渠道就是從作品入手。之前的教學中,在面對一首新作品時,很多學生都是在簡略分析一下技術要點后便開始嘗試著演奏,對作品的主要內容、風格、情感了解十分有限,換言之,就是人為地隔斷了學習者和作品之間的審美聯系。所以應該通過對作品的分析獲得相應的審美體驗,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主動的審美創造。如傳統名曲《塞上曲》,作品本身是有著豐厚審美內涵的,在標題上,《宮苑春思》、《湘妃淚》等標題均十分精準和生動,既表明了表現內容,又在人們面前浮現出了一幅鮮明的畫面,可謂是樂中有畫,畫中有樂。在結構上,整個樂曲的情感發展是層層遞進的,一步步發展到高潮,讓演奏者、欣賞者的情感在不知不覺中和作品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有一種感同身同和身臨其境之感。在演奏上,推過推、拉、吟、帶等技法的運用,將樂曲的悲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果學生能夠體驗到這些豐富的美感特征,也就有了演奏的沖動和欲望,這種狀態下的演奏必然是充滿音樂感染力和表現力的。
(三)提升文化修養
一方面,琵琶作為一門傳統藝術,其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綜合體,對于演奏者的文化修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特別是一些傳統作品,必須要具備相應的歷史、文學知識,才能獲得對作品更加深入的認識和體驗,否則將難以表現出作品的精華。另一方面,多數學生都是自幼學習琵琶,然后以音樂特長生的身份考入高等院校。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多年的琵琶學習使他們的文化課學習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所以與一般專業的大學生相比,音樂專業學生在綜合文化知識方面較薄弱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加之進入大學校門后,學校和教師都沒有對此有充分重視,使學生難以認識到文化修養對琵琶學習的重要性,也不能從更加宏觀和多元化的文化視角認識和表現作品。因此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已經是勢在必行。具體來說,首先是相關課程的開設。要在現有基礎上,多開設一些音樂交叉學科,如音樂美學、音樂心理學等,引導學生認識到音樂和其它文化的關聯性,并學得相應的理論知識。其次是日常教學積累。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跳出音樂的范圍,從更多的角度認知和解讀作品。如《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昭君出塞》和《花木蘭》,三首作品都是以女性形象為主要表現內容,對此就可以從歷史、文學、社會學的角度切入,洞察和體悟不同時期的女性文化,分析不同時代下的女性有著怎樣的生活境遇等。當演奏者具備了豐厚的文化修養后,就會自覺地從更加多元和深入的角度去體驗和表現作品,也自然實現了審美創造的高級目標——個人演奏風格的形成。
(四)豐富舞臺實踐
舞臺實踐是琵琶審美創造的重要形式,能夠在舞臺上高質量地演奏作品,也是高校琵琶專業學生應具有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當學生身著得體的服飾,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奏中,并收獲觀眾贊美的掌聲時,對于學生的自信心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提升。也只有在一次次實踐中,才能逐漸形成個性化的演奏風格。但是從當下的實際情況來看,實踐活動的開展并不樂觀,多數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鮮有上臺表演的機會,實踐場地和設施也相對有限,難以滿足各種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在實踐意識方面,學校和教師應該真正認識到實踐的價值和意義,具有良好的實踐能力,既是琵琶藝術的本質屬性,也是時代和社會對琵琶人才的基本要求,忽略了實踐環節,不但限制了琵琶演奏質量的提升,還會對學生的就業和個人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在實踐機會方面,要與演藝團體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將對方建設成為學校的實踐基地,定期派送學生進行實習。同時主動參加各種社會琵琶活動和比賽等。在場地和設施方面,針對場地和設施不足的現狀,可以通過與社區、企事業單位、中小學等合作來解決。通過以上三個短板的補足,可以使學生的實踐得到質的提升。
綜上所述,近年來,在琵琶藝術事業和高等教育事業雙雙大發展的背景下,高校琵琶教學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無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在這背后,也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教學過程中審美性缺失的問題就是其中之一,成為了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理應予以及時的破解。本文也正是本著這一目的,分析了審美性對于琵琶教學的價值和意義,并就具體的改建和提升方式進行了總結,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為高校琵琶教學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1]劉奕晨.當代高校琵琶教學的現狀及其改革[J].北方音樂,2015(18).
[2]崔躍芳.琵琶教學的審美思維培養[J].藝術教育,2013(04).
J632.3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