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馨予
(新疆藝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439)
第三屆四川鋼琴藝術節的認知
曹馨予
(新疆藝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439)
在彈奏和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忽略我們以前學習中本來需要注意到的問題。需要什么樣的聲音,需要什么樣的音樂,這次去感受大師課,每一個大師都有不同的見解,他們說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想象力,要去多思考。我把我自己的感受進行總結,鋼琴技巧的學習學無止境。
鋼琴技巧;鋼琴;想象力
2016年5月22日,我們一行1 3人參加了在成都舉行的第三屆四川鋼琴藝術節,藝術節為期六天。課程安排很豐富,分為上午小課,下午大師課,晚上音樂會三部分。藝術節特邀了七位藝術家,分別是美國鋼琴家波阿茲·沙龍(Boaz Sharon)、音樂界有聲望的風云人物格拉夫曼(Gary Graffman)、斯坦威藝術家安東·內爾(Anton Nel)、意大利杰出鋼琴家內爾森(Nelon Delle-Vigne Fabbri)、著名鋼琴家埃利希(Enrico Elisi)、著名美籍華人青年鋼琴家黃楚芳、四川音樂學院鋼琴系教授李曉玲。上課的同學基本上都是四川音樂學院本科或者附中的師生,每位老師都很耐心、很用心的給予指導。每位老師講解的風格和重心都不同,讓我感到受益匪淺。今后無論對自己演奏還是教學都有一定的幫助。
什么是看呢?就是對譜面的認知。當你看到一首新的作品時,你要學會分析,作曲家已經把想要表達的寫的清清楚楚,我們應該要重視譜面上的每一個細節。比如這首作品的拍號、調號、表情記號、旋律的走向。你在看的時候,你要不停的問自己旋律在哪里,又要走向哪里,根據旋律走向和作品情緒問為什么這里要強,為什么這里要弱等。我們都能看到這些,可是很少往深入里去認知,去思考。或許大家會有疑問,為什么作曲家要標記出來,不讓自由發揮呢?我覺得作曲家是希望演奏者不要偏離作品本來的風格,以及對情緒的掌控。
從剛開始學鋼琴的時候,老師就一直在講兩個方面,一個是手型,一個就是放松。到現在在彈奏大型作品的時候,老師又在強調這兩個方面。我們都清楚,但是缺乏足夠的意識。手型就像一個房子的房頂一樣,強調掌關節(三關節)的支撐,只有把三關節立的足夠好,才可以更好的把力量傳送到指尖。放松就更加重要了,肩膀放松,小臂放松,只有掌關節不可以松。一個好的放松的狀態直接影響音色是否達到想要的效果。在彈奏作品的時候,我們手指的力量非常有限,需要大臂的力量,需要腰的力量,我們要試著用全身的力量相協調去演奏作品,這樣演奏才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們最常忽略的就是耳朵,這次老師們說的最多的也是聽。當你彈奏作品的時候,要聽到每一個音,無論是強的還是弱的,都要聽清楚每一個音。你需要一個極其敏感和挑剔的耳朵,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需要什么樣的聲音,其次要對和聲色彩很警覺,在彈奏作品時,要慢練,了解和聲,有時一個和聲的感覺就可以說明想表達的是什么情感。對于調性的判斷也很重要,肖邦的作品中小調運用的比較多,莫扎特的作品中大調運用的比較多,從一定意義上說,調性與性格有關系。每一種調有不同的變化,每一句都會有不同的音色,內心的聽覺也很重要。同時,踏板的運用也很重要,踏板不是用來延音的,是用來豐富和聲,豐富音色的。
想要彈奏好一首作品,我們就要注重音樂表現,首先先要了解作者生平,所生活的環境,創作背景。其次就是要有豐富的想象力,有些作品是標題性的作品,比如:李斯特《鐘》、舒曼《狂歡節》等作品,可以從題目入手展開豐富的想象,來達到你想要的音色和情緒。音樂表現中除了想象就是對音色的控制:了解曲子的情緒;強中要有層次,弱中也要有層次,這種層次不是一般的強與弱,是像一個三角形一樣,要有起伏,要有線條,像波浪一樣;作品中的重音記號,不一定要彈奏的很重,有時候只是重視和強調;想象成顏色,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紅…);風格要把握準確;用手指撫摸琴鍵來代替敲擊琴鍵,來達到柔和的音色;收尾干凈,尾音要有表情;音與音之間的連貫和踏板也有關系;多了解交響樂,多種音色要聽多種樂器,然后進入到自己的音色處理中;指尖和指面的彈奏會出現不同的變化,在彈奏相同的音的時候,每一個音都是不同的音色。
鋼琴的世界中沒有終點,需要我們更多更深更廣的去學習。在這次學習中,演奏的作品涉及各個時期,除了我們熟知的巴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德彪西的作品,還知道了一些近代的優秀作品,巴拉基列夫《伊斯拉美》、吉拉斯特朗《阿根廷舞曲》、格拉納多斯《音樂會快板》、約克·鮑文《托卡塔》。
[1]鮑利斯·貝爾曼.鋼琴大師教學筆記[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2]魏廷格.鋼琴學習指南[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J624
A
曹馨予(1992—),女,漢族,新疆哈密人,新疆藝術學院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鍵盤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