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飛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林南小學,江蘇 常州 213100 )
小學教育的目標并不是為了培育優秀的音樂家,而是為了培育出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因此培育出具有音樂喜好和音樂興致,且在音樂熏陶下能擁有高尚情操,并具備音樂知識技能與音樂審美能力,這才是音樂教師應該完成的任務。所以,識譜教學是作為學生提升音樂素質﹑音樂文化﹑音樂審美的一種手段存在的。
在小學生的音樂教學中,識譜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感知和欣賞音樂,他們往往是通過音樂的美妙旋律而去了解音樂的美感。如果把識譜作為主要任務,那么就好比剛在學習走路的嬰兒,你就讓他每一步都要走得富有節奏感一樣。即便是成就極高的音樂家也是經過了大量練習才能夠直接從樂譜中感知出音樂的魅力。因此若將識譜作為主課無疑是給學生的一個難題,給他們施加包袱。況且如果將學生都培養成只會用說音譜來表達音樂而不會用唱音譜的方式來表達音樂的人,這豈非失去了音樂最原始的本質?所以,要擺正識譜的正確位置,不能盲目地將它看得過重,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學生對音樂產生不必要的反感。
許多學生在接觸音樂課前,根本就從來沒有接觸過樂譜的只是,因此對樂譜中的各種表示并不清楚。音樂教師不能直截了當的把學生當成什么都懂一樣進行教學,而是要從基礎開始教起,否則即便是對音樂再有興趣的學生,在什么都聽不懂的情況下,也很容易便將對音樂的興趣抹滅。 要重視從最簡單的音樂符號的解釋說起,以此來打下識譜的基礎。對于一些學生比較容易混淆的音樂知識,要多講解幾遍。要盡量保證學生都對樂理知識都有一定了解,并且能夠很好地運用在音樂中。
樂譜不但是音樂的一種表達方式,還是一種學習手段,學生發展音樂潛力和培育音樂能力都離不開它。所以說不能無視識譜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而應該通過活動,將它融入里面。
識譜有助于唱歌,這是因為在學習唱歌時經常需要用到歌譜。再加上學生人手一本音樂書,而音樂書上就有歌譜,因此用歌譜來指導學生唱歌,使音樂教學更加便利。此外,也因有了樂譜,對音樂有興趣的學生也能在課后自己練習唱歌。雖然識譜并不是那么簡單,但相信只要有濃厚的興趣,即便是識譜,這類學生也會甘之如飴。因此,音樂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合適的引導,增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的學習樂譜。比如說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完一首歌曲后讓學生回答哪那一句的旋律最讓他們印象深刻,進而對那學生挑出的兩句比較深刻的旋律進行樂譜闡述分析。不同旋律由不同的拍子組合而成,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學習識譜時不妨換一種方法,節選學生感受最深的調子進行分析,在激起學生興趣的前提下,相信識譜教學會事半功倍。
如果有對唱歌感興趣的同學相信很多也會對樂器有所興趣。但是實際上,樂器的學習比起唱歌而言,難度增加了不少。因此,學生一般也會選擇一些比較簡易學習的樂器,但即便再簡單的樂器學習,也是不能離開樂譜的。因為對于彈奏吹拉樂器的過程來說,是一個對音樂的再次創造的過程,演奏時,不得不看著樂譜,全神貫注地進行演奏。音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演奏活動時將音程﹑視唱曲﹑節奏﹑旋律用樂器表演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對樂譜的了解也會更加透徹,并且使得學習的過程不再枯燥,且表演是一個專注的過程,學起東西來也會更加深刻透徹,進而培育學生的識譜本事。
聽具有容易感受的特點,音樂屬于聽覺藝術,因此它也擁有聽覺的特點。在當下,絕大多數學生的生活都是離不開音樂的,他們對欣賞音樂具有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在學生欣賞音樂的情況下對他們進行識譜的教學。比如可以根據音樂的節拍,讓學生用手或用腳打拍;欣賞具有主題的音樂,讓學生感受各個感官的感覺,并把這些感覺結合起來,尤其是在曲式分辨的過程中,更應要求學生用心辨別出每一段音樂的異同,概括其構成﹑用處,從而達到識譜教學的目的。聽的過程比起唱的過程更有益于教導學生識譜。
總之,在培養學生識譜的時候,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直接把它作為最主要的任務強制學生學習。培養的過程是要循序漸進的,需要把它放在雙基教學的隸屬位置。利用各種不同的活動來進行對學生的識譜教學,并且要想辦法去提高學生對它的興趣,對于一竅不通的學生也不要輕易放棄。特別是年級比較低的學生,他們不但大多數一竅不通,而且也最沒耐心﹑最易厭煩,這就要求老師不但要循循善誘,還要學會變通,合理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只有在學生自愿﹑感興趣的情況下,學起來才能更快,更好。
[1]王國安,吳斌.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黃鑫.淺談小學唱歌課中的有效識譜教學[J].群文天地,2014(02):56-57.
[4]于靜儷.論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識譜教學[J].大眾文藝,2014(14):246.
[5]李瑞軍.淺談小學音樂課中識譜教學的手段和方法[J].新課程(上),2015(08):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