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昱
(吉林省城市建設學校,吉林 吉林 132000)
人類社會需要正能量,因為正能量即真善美的積極情感和發展進步的共同理想和進取,正能量能夠為人類社會提供生生不息日趨美好幸福的不竭動力,是人們情感相通相知相系的需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精神源泉。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構建正能量﹑充實正能量﹑傳遞正能量,是我們每一名中華兒女﹑每一個領域﹑每一個行業﹑每一種文化形式,都需要予以積極追求和自覺奉獻的本分。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正如總書記的闡釋,音樂藝術作為文藝形式的一種,很受大眾喜愛,既生發于大眾生活中,亦植根于大眾生活中,具有向大眾傳播正能量的功能和作用。音樂藝術文化內涵豐富﹑藝術展現充盈﹑情感表現豐沛﹑參與者廣泛,是一種可以充分借助的有效載體,為豐富大眾的文化生活,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構筑正能量﹑傳播正能量﹑壯大正能量發揮積極的作用。那么,如何具體的闡釋音樂在社會生活中傳播正能量的作用呢?
據考證,音樂的律動可讓人的心跳和腦電波隨之產生共振,共振的作用是是人們的心理活性物質受到刺激,人們的情緒會隨之受到音樂律動的感染,人們心中的雜念會被排斥,情緒亢奮于音樂律動的行進中和共鳴中,大腦反應隨之強烈起來,循著音樂律動所帶來的感覺而思想并豐富理解力和想象力,用音樂的律動激發民族自豪感的道理正源于此。
譬如我們觀看一部電視劇,這部電視劇配樂的律動會讓人們被吸引和被感染,將故事畫面和意境的效果更強烈的帶給觀眾,是的觀眾產生情感共鳴,以至于“看三國掉眼淚”的深陷于情感亢奮中不能自拔。以電視劇《大秦帝國》的配樂為例,主題音樂是秦國人共同抗爭困難的:“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戰……”為歌詞的主題音樂,音樂的律動是悲壯的,很容易澎湃受眾“家園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感。再聽一聽我國抗戰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國人與日本侵略者決戰中的《大刀進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很急促的旋律感召國人快快奮起反抗,才不會國破家亡。以及《黃河大合唱》這首民族名樂,每當奏響起旋律,就如同呼喚中華兒女團結一心﹑浴血奮戰﹑不畏強敵﹑保家衛國的戰斗檄文。
任何音樂都有著豐富的內涵,盡管音樂內涵的表現方式不同,或通過樂曲,或通過歌詞﹑或通過與舞蹈結合﹑或通過與各種文藝表演形式結合。音樂的內涵恍如人們用來進行人際溝通的語言,以她的多種形式向人們提供所要溝通交留的內涵,由于音樂極其容易與人們達成溝通交流的目的,所以,很多人喜歡音樂,愿意在音樂所創造出的意境中徜徉和陶醉,這其中,更容易將音樂和人們的情感共通起來的就是愛國主義情愫。
亞里士多德曾闡述:“從本質上講,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那些生來離群索居的個體,要么不值得我們關注,要么不是人類。社會從本質上看是先于個體而存在的。那些不能過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過公共生活,因而不參與社會的,要么是獸類,要么是上帝”。[1]因為人類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所以,人們會擁有自己的社會從屬性,就一個民族而言,擁有的是民族從屬性,也即擁有自己的民族和認同和贊賞自己的民族;就一個國家而言,生活在這個國家中的不同民族的人又擁有同為這個國家中的成員的成分熱愛自己的民族和熱愛自己的國家的情感不可磨滅﹑代代相傳。而且,因為人們熱愛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才能夠做民族和國家強盛的建設者,才能舍生取義于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才能夠使得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被自己的族人和子民眾星捧月般的呵護﹑建設﹑發展和不斷強盛。
在音樂中不乏頌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成分,以歌曲的語言來感染和強盛愛國主義精神是一種非常奏效的形式,正如此,在所有民族的民歌中,頌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音樂都是民樂的主旋律,在我們國家的樂壇更是如此。回顧新中國所創作的《東方紅舞蹈史詩》,這里的音樂就飽含著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事業﹑熱愛中華民族的神圣情感,直到今天。這部音樂巨作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仍然會被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所“老調重彈”。
對于音樂藝術輸入和培樹國民政治理性和熱情的經驗可見諸于1964年的國慶活動,這一年是新中國成立15周年的可喜可慶的一年,為了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的活動搞得有聲有色有更好的效果,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們僅僅利用五十多天的時間,就創作出了一臺場面宏大且振奮人心的《東方紅舞蹈史詩》,史詩以其盛大的情景,向人們解讀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會誕生,中國共產黨是以怎樣的政治信念和膽識帶領中國人民走過了艱苦卓絕的戰爭歲月,取得了革命的勝利果實建立了新中國的,中國共產黨是以怎樣的路線方針政策來帶領全體中國人民開辟社會主義制度的新紀元,取得了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果的。這部舞蹈史詩極大激發了人們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的熱情,直到今天仍舊呈現出讓國人提及變會有口皆碑的效果。這個成功的范例告訴我們,舞蹈的藝術功能和政治功能是艱巨的,其感染力和社會影響力是巨大的。
音樂的藝術形式無疑是文明的健康的和高雅的,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應該充分重視和發揮音樂藝術形式對國人文化娛樂生活品位的影響,通過音樂藝術的品味高壓社會文化娛樂生活,擴展和構筑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平臺。
一要用音樂影響人們的生活態度。物質生活決定精神生活,這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在當下我國民眾的物質生活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選擇什么樣的精神生活,則成為了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曾幾何時,社會上是“麻將聲聲﹑賭風陣陣”,國人將文化娛樂休閑的時間的很大部分給予了“搓麻”,玩中取樂雖然不可非議,但是僅僅靠這種娛樂休閑方式是無法解決人們精神生活空虛的問題的,那么,唱唱歌曲,跳跳舞則會給大眾文化生活送來高雅的“甜點”,也可以通過音樂會和各種演唱活動來高雅人們的娛樂生活。
應當積極發揮健康音樂的陶冶作用,使人們在重溫經典中,能夠再次感受到經典的力量,再次感召經典能夠給我們形成的正能量的影響。比如《東方紅》讓我們感受到了黨的可親可愛,《社會主義好》使人們增強了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和理論的自信,《歌唱祖國》叫我們內心澎湃起對祖國的無限愛意等[2]。
前一段時間,中央電視臺推出了歌聲飄過三十年的節目,把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優秀歌曲作品整體推向全國廣大電視觀眾,人們在熟悉的歌聲中,回憶著過去,憧憬著未來,感悟著國家發展的可喜成績,內心深處油然升起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感。我們在這方面可謂是資源豐富,有取之不竭的強大的曲庫,我們絕對不能讓這些經典在曲庫中睡大覺,應當賦予這些經典以生命力讓經典重新煥發青春,緊跟時代步伐前進,引領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劉力.用音樂激昂國人的愛國熱情[J].鴨綠江,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