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寒琰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壯族自治區 南寧 530022)
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源于17世紀德國傳統音樂,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摒棄了傳統寫作中的伴奏聲部,讓小提琴成為不依賴于任何伴奏樂器的獨立主體,在自由的空間中不受拘束地展示其絢爛的演奏技巧及獨特的音樂語言,成為小提琴作品文獻中的永恒經典。
伊薩伊作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小提琴家﹑作曲家,代表作《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將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這一體裁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境界,集中展現了現代小提琴高超演奏藝術與作曲家天馬行空的豐富樂思。對比巴赫無伴奏小提琴作品,無伴奏奏鳴曲這個從巴洛克時期以來一直沿用的古老寫作體裁,在伊薩伊的手中煥發出新的生機,承載著更炫目的演奏藝術及更富魅力的音樂形象,成為全新的寫作方式與現代的作品體裁。
在寫作語言上,巴赫無伴奏小提琴作品是純音樂性的,伊薩伊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則是器樂性的。巴赫作為巴洛克時期的復調音樂大師,在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中,使用音樂化的寫作語言,通過和聲織體與聲部旋律的寫作,用小提琴這種單旋律主調樂器展現其龐大的復調寫作思維。第二組曲中的恰空舞曲樂思宏大,織體繁復,用小提琴演奏出樂隊般的豐富音響與宏大氣勢,成為巴赫復調寫作的杰出代表作品,為后世音樂家的創作樹立了優秀的典范。伊薩伊作為現代小提琴演奏家,更擅長于運用器樂化的寫作語言,展現小提琴奪目絢麗的演奏技術與旖旎華美的音樂形象,賦予每一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更富個性的音樂風格和更鮮活的音樂特性。伊薩伊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充分展現了小提琴樂器性能及現代演奏技巧,成為二十世紀小提琴演奏藝術的經典文獻。
在音樂表現上,巴赫無伴奏小提琴作品崇尚純凈崇高的音樂風格,伊薩伊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則追求戲劇性對比以及富于個人情感的音樂表現。深受德國宗教藝術與巴洛克美學風格的影響,巴赫在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中展現出崇高的音樂形象與純粹的美學追求,在這些純音樂性的小提琴無伴奏作品中,所有演奏技巧的運用都為純音樂的目的而服務。音樂語言遵循巴洛克音樂作品的規格范式,音樂風格莊重典雅,在規則﹑和諧的作品結構中充滿著昂揚樂觀的人文主義精神。伊薩伊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題獻給六位同時代的著名小提琴家,同時也都是他的好朋友,每首奏鳴曲的寫作特點又與這些小提琴家的演奏風格密切相關,因而具有鮮明的音樂形象與濃郁的個性特點。此外,文學性的標題亦使伊薩伊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在純音樂性之外更具有描繪性的特質,更富于通俗性及趣味性,使聽眾在聆聽音樂的同時,更在腦海中浮現出音樂所描繪出的逼真場景與鮮活形象。
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風格莊重嚴肅,充分運用了復調織體寫作手法,展現小提琴富于歌唱性的樂器特征。在每首無伴奏奏鳴曲第二樂章賦格中,巴赫充分展示了其復調寫作的才華,為小提琴這一主調旋律樂器增添了豐富的和聲音響及復雜的旋律織體,充分發掘了小提琴樂器的潛力與表現力。巴赫三首無伴奏奏鳴曲均為四個樂章,遵循巴洛克教堂奏鳴曲寫作傳統,依慢—快—慢—快的順序進行排列。慢速的第一樂章以和弦與音階式的旋律展現出莊重的主題及小提琴歌唱性特質,富有幻想性的自由風格。第二樂章賦格展現巴洛克復調及對位寫作技巧,結構宏大,樂思細膩,令小提琴具有管風琴般的豐富音響,成為整個奏鳴曲的重點。第三樂章平和親切的音調,極富傾訴性和歌唱性,具有舞蹈性的固定節奏動機,與前后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第四樂章為全曲最快的樂章,速度為急板或快板,快速演奏的旋律充滿豐富的力度對比,令整個無伴奏奏鳴曲的結尾充滿輕松熱烈的氣氛與極富音樂表現的張力。
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遵循室內奏鳴曲寫作傳統,由阿勒曼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吉格舞曲等風格化舞曲組成。與無伴奏奏鳴曲相比,無伴奏組曲更富有節奏性及世俗性,作品結構也更為靈活自由。第一和第二組曲在阿勒曼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吉格舞曲的基礎上組成,第一組曲末樂章為柏雷舞曲,并在每個樂章后加入音型變奏式的復奏(Double);第二組曲則加入恰空舞曲,并以這個結構復雜﹑變化豐富的變奏式復調性樂章作為整個組曲的結尾。第三組曲與前兩個組曲相比,結構上不拘泥于傳統組曲的寫作模式,由前奏曲與六首舞曲組成,第一樂章的前奏曲與后面幾首舞曲相比,更富于隨想性與幻想性的自由風格。與無伴奏奏鳴曲相同,無伴奏組曲在舞曲的排列上亦遵從樂章速度快慢交替的原則。
與巴赫無伴奏小提琴作品相比,伊薩伊在無伴奏奏鳴曲傳統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和開創性的改革。從莊板﹑賦格﹑前奏曲﹑阿勒曼德﹑薩拉班德等樂章標題,仍可以看到巴洛克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的寫作范式對伊薩伊的影響。伊薩伊無伴奏奏鳴曲并不像巴赫無伴奏奏鳴曲那樣具有四個樂章的固定結構模式,也不像巴赫無伴奏組曲那樣遵循快慢樂章交替的原則,而是在每一首奏鳴曲中具有其獨特的結構模式及音樂風格。第一奏鳴曲與傳統結構最為接近,具有四個樂章的完整結構。第四組曲盡管采用了傳統的阿勒曼德與薩拉班德舞曲,但是省略了庫蘭特和吉格舞曲,全曲僅有三個樂章。第二奏鳴曲和第五奏鳴曲采用文學性標題,相比純音樂性的巴赫無伴奏小提琴作品,伊薩伊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更突出描繪夢幻般的場景,著力表現個人真實的情感,第二奏鳴曲為四個樂章,第五奏鳴曲僅有兩個樂章。伊薩伊在第三奏鳴曲和第六奏鳴曲中采用了單樂章的結構,對傳統的無伴奏奏鳴曲寫作模式進行了大膽革新,單樂章的結構運用小提琴演奏技巧及復調寫作手法,突出了不同旋律動機和音樂主題的戲劇對比,大大增強了無伴奏奏鳴曲的音樂表現力。伊薩伊在繼承巴赫無伴奏小提琴作品寫作傳統的基礎上,對無伴奏奏鳴曲結構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和探索,賦予了無伴奏奏鳴曲全新的生命力與的生動的表現力。
巴赫無伴奏小提琴作品是純音樂性的,巴赫從音樂和聲關系的角度寫作無伴奏小提琴作品,拓展了小提琴可演奏的復雜和弦,豐富了小提琴作品的和聲音響,并為小提琴音樂表現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巴赫挑戰性地在一把小提琴上寫作復調作品,這些復調作品有些是運用四根弦音色的區別增強不同主題旋律的性格對比,有些是通過低聲部持續音加強與主題旋律的對比,有些則是通過演奏復雜和弦擴展音樂張力。巴赫極富開拓性的復調作品創作,使小提琴在演奏中獲得管風琴甚至交響樂隊般宏大的音色,極大拓展了小提琴的表現方式與表現范圍。演奏這些聲部交織﹑節奏錯雜的復調作品,左手需要在復雜和弦及多聲部旋律中保證準確的音高和干凈的發音,右手則要在突出聲部旋律的同時保持流暢的速度與音樂旋律的歌唱性,是對演奏者演奏技巧與音樂表現能力的極大挑戰。
與巴赫無伴奏小提琴作品相比,伊薩伊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更具有器樂性的演奏特點。作為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伊薩伊深悉小提琴的樂器性能與演奏技巧,大膽嘗試全新的寫作技法,不斷挑戰小提琴演奏的極限。與巴赫縱向性復調思維相比,伊薩伊善于使用流暢的旋律與變幻的和聲進行橫向性復調的寫作。伊薩伊的創作受到帕格尼尼﹑維尼亞夫斯基﹑維厄唐等影響,通過使用擴張指法﹑全音階及半音階進行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和聲色彩,不協和音程﹑高疊和弦及微分音的運用更為作品帶來了全新的音響效果。伊薩伊通過寬幅度揉弦和留白式的不揉弦,增強了揉弦的表現力。受德彪西等印象派現代作曲家的影響,伊薩伊將現代作曲技法融入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中,創新性地用多種演奏法演奏不同的和弦,并嘗試通過不同力度弓壓與弓段分配方式增強音樂表現的效果,這些演奏法則用伊薩伊獨創性的音樂術語標記在樂譜之上。伊薩伊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以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和迷人的音樂魅力,成為檢驗小提琴演奏家演奏才華的試金石。
伊薩伊受巴赫無伴奏小提琴作品啟發,寫作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無論是作品體裁還是復調寫作,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巴赫作品對伊薩伊創作的影響。在第二奏鳴曲第一樂章“迷戀”中,伊薩伊更是直接引用巴赫第三組曲第一樂章前奏曲的主題旋律,穿越時空的界限與巴赫進行對話,同時向偉大的巴赫無伴奏小提琴作品進行致敬。伊薩伊以浪漫主義的情感表現和現代主義的演奏技巧,令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這一古老的巴洛克時期作曲體裁煥發全新的活力,成為二十世紀小提琴經典文獻中的璀璨珍寶,并為二十世紀小提琴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拉阿本,廖叔同.古今杰出小提琴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2]韓里.歐洲弦樂藝術史[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3]張蓓荔,楊寶智.弦樂藝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