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思梅
(黑龍江省歌舞劇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流行音樂是指易懂通俗的一種音樂形式,且輕松活潑﹑易于流傳,介于古典樂和傳統的民族樂之間。中國通俗音樂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右在上海﹑南京﹑武漢等地的流行音樂,這時期的代表作如《春天里》。在之后的八年抗日戰爭和三年內戰中,中國流行音樂逐漸走向低谷。其次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到改革開放前,此時的通俗音樂被稱為中國輕音樂。例如《青年友誼圓舞曲》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之一。之后經歷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加上三年的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中國流行音樂再次走向低潮。最后是改革開放后到現在。中國也歷經了興起——發展——繁榮三個階段。例如1978年的《鄉戀》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是通俗音樂走向繁榮的時期。隨著音樂與世界的接軌,中國流行音樂也走向國際化,呈開放式﹑多元化狀態開放。中國通流行音樂長久而曲折的發展歷程,對其音樂形式形成的美學意義的研究也非常有價值。
流行音樂具有欣賞群體最廣﹑需求量高﹑參與人數多的特點。而且流行音樂易學易唱,活潑輕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頻率要高于嚴肅的音樂和民間音樂,但目前對流行音樂美學方面是美學研究的一個空白和誤區。
流行音樂歷經長期的發展而演變成“高雅音樂”“藝術音樂”“嚴肅音樂”和“民間音樂”“通俗音樂”“流行音樂”的演變類型。在強大的傳播媒介支持下,通俗音樂的面貌逐漸嶄露頭角,隨著歷史的演變融合,流行音樂的音樂樣式是在音樂形式發展中最受益的音樂形式,其發展速度前所未有,流行性無以復加。同時,加深我們對流行音樂的認知,例如古代的民間音樂階段在技術上與現在發展中的流行音樂階段沒有明顯差異。
音樂創作者是否具有專業的知識,創作條件是否符合創作標等問題,被作為區別流行音樂和嚴肅音樂的標準。這種局限的看法就是把業余的﹑喜愛音樂創作的﹑且音樂創作有價值的音樂創造捆綁在牢籠里,不能掙脫眼光的束縛。這種說法當然與音樂發展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合。
修海林先生的音樂三要素——行為﹑形態﹑觀念的啟發,使我們對流行音樂的理念更加具有專業性﹑準確性。通過從事的音樂行為方式﹑分化的樂音音響的形態,加上人的審美意識﹑思想和情感的綜合理解分析,它為通俗音樂的發展前景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相比較之下,流行音樂與嚴肅音樂體現了風格和形式上的區別,如果深究,音樂表現形式的差別更具有意義。從聲學的角度上,有人提出了一個新音響的發生模式與傳統音響的發生模式存在著差別的懷疑,然而,這種差別最后表達結果的“同”與“不同”并不是一回事。
在音樂行為上,無論從舞臺效果﹑情感的理解等方面嚴肅音樂的表達要比現代流行音樂遜色。特別是在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背景下,流行音樂的發展狀態在新傳播媒介中,例如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方面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內容和呈現方式。且傳統的傳達效果落后于流行音樂。
在觀念方面,許多人都存在嚴肅的音樂表達才能達到嚴肅和高尚審美觀念的錯誤理解,實際上兩者在表達思想情感的方式上不能體現明顯差異,音樂的形態和行為元素才是存在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
為社會上大多數人提供了適應他們審美觀的音樂對象,反映了社會美學本質的主要內容的呈現。目前,流行音樂在日常生活中的出現頻率是最高的,它的藝術存在形式被大眾的接受程度更高﹑主動性更強。同時,保障社會群體自我精神調整和創造的途徑。某種程度上講,流行音樂文藝本質和文藝本體并不是一回事,因此,對不同的音樂形態在其本體特征上的某些表述還存在固定學術上的思維局限,并不能從美學的本質特征上判斷其美學意義。
流行音樂與嚴肅音樂存在差異是必然的。在現代藝術文明的發展中,如果流行音樂被冠上俗氣﹑簡單這樣的特征,那么這個特征在改變人的心理狀況﹑推動現代社會音樂文化環境和社會生活環境積極性的作用就被抹殺,所謂流行音樂的音樂創作者的功勞和成果也被扼殺。我們無法忽視的是在生產和生活快節奏的今天,在現代社會中能體現更強適應性的音樂反而是通過所謂俗氣﹑簡單的流行音樂來展現的。無論何種文藝藝術載體,它的區別只體現在文藝藝術的特點上,而不能用等級的高低來規劃它們,不同文藝的藝術發展在不同時期的體現也是不同的。我們不能確保某一段時期的所謂俗氣音樂藝術在下一時期的發展情況,是否會在歷史的發展中沉淀又或是更加繁榮。同時,誰又能保證它不會成為另一個時期的雅樂,而被某一地區認為的俗樂也有可能是另一個地區的雅樂。所以,對流行音樂美學意義的研究要正視歷史看其未來,冷靜思考對復雜文藝的判斷。
綜上所述,藝術發展在社會和技術環境中有著鮮明特點的文藝樣式,對藝術特點進行理論的研究和探索,才能更好地體現中國流行音樂的美學意義。
[1]劉謙.高雅音樂與通俗音樂審美價值差異化的分析[J].文教資料,2017.
[2]馬春曉.流行音樂美學特征及美學意義分析[J].大舞臺,2013.
[3]續晶晶.《summer time》的音樂分析[D].太原:山西大學,2013.
[4]趙琴.接受美學視域下的黎錦暉“黃色歌曲”分析[D].湘潭:湘潭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