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濱
(吉林省雙遼市第二中學)
淺析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
◆于 濱
(吉林省雙遼市第二中學)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擁有著五千年的歷史,而傳統文化正是我國歷史文明的產物。 傳統文化代表著國家歷史的發展歷程,也是一個民族凝聚力的體現。 高中語文教學,不僅是為傳授學生各種知識,而且需要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以及文化素養,使學生明事理,的那是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卻忽略這根本的目標,并且忽視我國傳統文化傳承。 通過分析當今語文教學的現狀,使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進行結合。
高中語文教學 傳統文化 意義
高中語文是提升語文素質的關鍵時期,相比之下初中的語文深度不足,大學的教育中心通常放在社會實踐教學中。 因此,高中語文才是學生真正學習語文素養的重要時期,隨著外國文化進入到中國之中,很多學生崇尚外國理念而忽視中華傳統文化,這導致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在逐步消失,針對這種狀況,需要將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相聯系,增加學生的愛國意識。
傳統文化有著很多的概念,有的人認為,傳統文化其實是古人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相互融合,代表著前人的意志。 傳統文化與現在的流行文化不同,它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以及富有寓意的內涵,并且它具有的表現形式也是非常多,傳統文化較注重于人的道德修養,像《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以及《論語》等史學巨著體現的人生觀、價值觀,它主張后人通過學習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而且傳統文化關于自然方面提倡尊重大自然,自然與人之間應該有著平衡,在社會建設越來越快的今天,傳統文化或多或少的沾染上時代痕跡,所以我們需要找到傳統文化中優良的傳統并且學習,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與傳承。
1.促進學生發展
我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本身具有較多的含義,并且通過語文課堂上的學習,可以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使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傳承,能夠讓學生對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進行系統的學習,并且加深印象了解文化背后代表著的真正意義,將傳統文化摻雜進高中教學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語文知識的豐富性并且使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時候加強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學習的熱情得到提高,提升教學效果的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了解民族體系
在學生進行語文知識學習的時候,不僅可以通過傳統知識的傳承讓學生從前人的智慧中明白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并且可以讓學生可以從更多的角度學習中國歷史文化,并且加強民族的凝聚力,在學生接受知識的同時,可以在其中了解到自己所學在浩瀚知識海洋中的渺小,并且從中得到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1.應用程度較差
以目前的情況進行分析,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任務的時候,只有對古文進行學習背誦的時候,才會了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并且從中學習傳統文化,對于高中生來說,在平時的生活中他們并沒有遇到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所以對于古代漢語知識的了解不徹底,因此在學習古文知識的時候,會產生很大的困難,并且在理解過程中,讀不懂文章意思,只能猜測大概含義,并不能準確掌握古文知識,這對提升學生的能力沒有什么幫助,并且在高考中古文分數占整體分數的比例越來越大,因此提升學生傳統文化能力已經成為十分重要的任務。
2.學生缺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在目前考試中,高中生不但面臨著高考的壓力,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面對眾多作業,沒有過多的時間進行語文知識學習,并且對語文的學習停留在表面記憶沒有時間對語文進行更加細化的學習了解文章背后文化,在當前語文教學中,教師教學側重于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死記硬背課本上知識,注意力大都放在使學生的成績提高,對古文內在思想感情沒有深入的講解,是古文失去真正的意義,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沒有得到實質性提高,學習不到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停留在掌握詞語含義,古今意義差異化的程度,學生傳統文化沒有得到有效的培養。
1.認真思考教材中傳統文化含義
教師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目標的時候,要注意課本中出現的古文,使它的傳統文化含義得到體現,只有這樣才能在日常的教學中,讓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并且從中得到具體的啟示。 教師應該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傳揚課本中古文所蘊含的觀念,以及古人在其中寄托的精神,將古文中出現的文化、傳統完整傳授給學生,并且以此為基礎,讓學生自行感受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并且銘記于心,使學生與傳統文化產生交際,加強學生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 例如,在學習唐朝具名文學家韓愈的《師說》時,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盡可能為學生還原中唐社會不懂裝懂并且對于知識沒有追求的浮夸之風,為學生講解韓愈此文的真實含義,并且學習韓愈不恥下問的學風,以及寬廣的胸懷,而且此文中提到擇師的標準正是我國傳統文化體現,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由、平等、謙虛、尊重的優秀素養,讓學生在翻譯文言文的 同時,體會到文章中作者的精神以及儒家思想內涵。
2.營造傳統文化的教學氛圍
教師為讓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系統學習,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構建傳統文化學習氛圍,使學生可以在氛圍中更好的理解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體現在天人合一,此理論首先被莊子提出并且通過不斷的發展與研究最終被董仲舒演變成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并且這種思想貫穿我國整個傳統文化,在近代文學家朱自清進行《荷塘月色》的創作時,把傳統文化融入文章之中,朱自清現先從荷塘寫到月色,然后又從月色轉到對荷花的描寫,將自古以來人們喜愛的荷花之情融合進文章之中,并且將荷花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一方面,在寫出自己喜歡荷花的同時。 另一方面,希望自己也如同荷花一樣濯清漣而不妖。 作者用自己的文采描繪出一副美麗的畫卷,并且寓情于景,因此,教師在講解這篇文章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程開始前收集資料,制作精美的課件并且在上課的時候,通過播放課件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使學生更好理解作者的喜怒哀樂,讓學生沉浸在朱自清構建的美好世界里,通過對這篇文章學習,使學生矯正自己審美觀,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陶冶學生情操,使學生向往美好的精神世界,滋養學生的精神。
3.擴展傳統文化的范圍
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師在利用教材進行傳統文化傳播的同時,需要運用恰當方式發揮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讓學生可以利用自己課余時間進行學習,將傳統文化的學習融入進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例如,教師可以每隔一段時間開展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對古文進行品閱以及深層次的鑒賞。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可以將相關古文知識與課本知識相聯系,既復習以前學到的知識,又學習到新的知識,隨著時間越來越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知識使用能力會得到大幅度提升,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古文知識閱讀,積累充足的古文閱讀量,讓學生可以在廣泛的鑒賞閱讀中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層次學習。
通過上文分析,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知識相聯系,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傳播,使學生情操以及價值觀進行全面的提升。 教師在課堂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幫助學生正確的理解傳統文化,并且讓學生應用傳統文化的能力提升,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體悟到中國歷代先賢的精神,學生經過傳統文化的熏陶,養成健全的人格,與此同時,使自己全面發展不斷進步。
[1]彭嬌.探討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小作家選刊,2017,(6):67.
[2]何紹蘭.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課外語文,2016,(08):36.
[3]閆亮.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課外語文,2015,(1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