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蓉輝
(廣州市越秀區鐵一小學)
巧改作文,提升能力
——談作文教學
◆杜蓉輝
(廣州市越秀區鐵一小學)
我國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走素質教育的作文教學之路,更引起我們的深思。 促進作文教學的創新性發展,教師要指導學生修改作文。 提高認識,激發學生“自改”興趣;指導方法,培養學生“自改”能力;自改互改,學生形成“自改”習慣;多元評價,學生享受“自改”的喜悅。
作文自改 興趣 方法 習慣 評價
我國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根據社會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這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新理念,更是對我們的作文教學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我們現階段的素質教育作文觀。
作文是一種綜合性、實踐性、創造性的作業,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渠道。 葉圣陶曾說:“學生作文老師改,跟老師命題讓學生寫作文一樣,學生都處于被動地位。 假如著重培養學生自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益的。”顯然學生自改作文是一條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途徑。 促進作文教學的創新性發展,教師又如何教會學生修改作文呢?
指導學生自改作文,首先要引導學生認識清楚自改作文的重要性。 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給學生灌輸“好作文不僅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的思想。 講述古今中外文學家修改自己文稿的范例和故事,唐代賈島的“推敲”;北宋詩人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故事;盧延讓“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的感嘆;講魯迅“寫文章百改不厭”的典范;講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改了七次……讓學生從中看到遣詞造句的千錘百煉,認識修改的意義,產生主動修改的動機。 此外,教師還可在選擇一兩篇中上的作文,制作幻燈片,引導學生共同修改。 之后,出示修改前后的作文原稿,引導學生認識修改前和修改后習作的差異,通過這樣一對照比較,學生就會充分認識到,只有反復地修改自己的作文,才能寫出好的文章。 這樣,才能點燃學生渴求修改作文的迫切愿望,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反復修改,才能使文章生動感人,從而激發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動機,真正體會到“三分文章七分改”的道理。
此外,對學生的自改能力的培養,要有耐心。 要講究訓練坡度,注意學生心理,以正面激勵為主。 由于學生的自改能力剛處于“起步”狀態,所以教師對學生在訓練上應高要求,但在批改上可以低標準,這對保護學生的修改習作興趣大有好處。 此外,教師的評語盡量以鼓勵、啟發為主,只要學生能動手修改,就得肯定。
我們在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過程中,應著重教給學生修改的方法,要有計劃地一步步訓練,從扶到放,逐步提高要求,形成能力。
1.教給修改符號。 作文修改可教給學生“增、刪、換、調”四字修改法,即發現有欠缺部分要增添;多余、不必要的材料要毫不吝惜地刪去;意思表達不準確或不恰當的要更換;對于結構安排不合理的地方要重新進行調整,直到滿意為止。 作文修改一般是在原稿上進行,因此必須盡量保持整潔,修改什么,怎樣修改,應該在書面上有清楚的表現。 因此,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一些常用的作文修改符號,還要在作文批改上規范使用符號,給學生以示范。 學生明確了這些符號的特定意義后,就可看懂老師和別人修改的文章,在自己的作文修改當中就會大膽嘗試使用,提高修改速度和質量。 對小學生來說,語文作文的符號有下列幾種:

?
2.明確要求。 有些學生,你讓他修改自己的作文,他感到無從下手,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必要的引導。教師可從整體著手,引導學生自我修改作文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1)立意選材。 作文內容要符合題意,中心要明確,選材緊扣中心,新穎獨特;(2)布局謀篇。文章段落分明、條理清楚、過渡自然、首尾照應;(3)作文基本功。 書面整潔、無錯別字、用詞準確、語句通順、標點符號正確使用。 學生的作文完稿后,我讓學生反復地默讀,養成作后自讀的習慣。 首先,從文章的內容上、立意選材上去發現問題。 如五年級下冊習作七《一個印象深刻的人》一文,通過讀,看看自己的作文在立意選材上是否符合題目的要求;其次,看看作文是否抓住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活動等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最后,讓學生從讀中檢查用詞是否準確,有無錯別字,語句是否通順。
3.引領示范。 在引導學生學習修作文的初始階段,教師要引領示范,帶學生走一程。 在作文課上,由教師或師生共同評議,用作文修改符號修改,把文中的存在的問題改出來,并簡單地說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在修改中,教師要發揮指導作用,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調動其積極性。 通過教師的引領示范,學生明白了哪里要改改,怎樣改,以及改的理由,學會了遷移。領著學生集體修改后,還要求學生把修改后的文章和原文作對照、比較,然后讓學生運用學到的修改方法,修改自己的習作,教師再加以指點、輔導,使學生人人受益。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修改不如學生自己修改。雖然,自改作文對于學生來說,是一件較難的事,但是只要教師在評改中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如讀改法、議改法等)和步驟,并注意創造時機讓學生自主地練習修改作文,學生的修改能力是會很快地得到發展的。”從而形成良好的自改習慣。
1.自讀自改。 我在教學中悟出了一套幫助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如“讀改法”。 我們都知道,學生對于語言敏銳感覺,主要是從朗讀中體會出來。 因此,學生完成習作后,我要求他們用朗讀的方式,一句一句反復朗讀,仔細推敲,做到在讀中“換”拗口、意義不明確的語句;在讀中“調”前后紊亂的語序;在讀中“增”一些具體內容;在讀中“刪”多余的內容。 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經歷發現——修改——提高的三個過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修改作文首先是學生自己的事。 不管學生改得多還是改得少,哪怕只是更改一個錯字,更換一個標點,對于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收獲,比老師精批細改要強得多。
2.互讀互改。 作文修改還可以用“議改法”,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文稿中的問題自己常常不易發現,而旁觀者往往能夠指出其中的毛病,因此,教師可采用“議改法”的方式,促進學生自改能力的提高。 為進一步發揮合作的優勢,教師可以給學生創造更多的交流作文的機會。 要求學生在小組中互相誦讀自己的作文,互相評評對方的習作,根據習作要求談談修改意見。 在這個過程中,若有不同看法和意見,可進行辯論。 然后,由小組同學合作評改,或者由原作者自主地修改自己的習作。 由于學生對同齡人的作文都具有一種好奇心,都想了解對方的作文寫得怎樣,所以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改到好的文章便知自己的不足,改到差的則能指出作文的缺點。 經過這樣多次的批改實踐,學生不僅能準確地掌握寫作的基本要求,自然增強了自己的寫作能力。
對學生自改作文的評價,我們倡導努力實施多元的發展性的學生自改作文的評價。 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學生的作文是他們苦思冥想、奮力創造的結晶,他們同樣渴望得到人們的認同。 因此,教師應多創造多元評價,尋找自己習作中的“閃光點”,是學生展示自我,樹立信心,體驗成功的第一步。 學生平平實實的習作中也不乏得意之筆,有時是一個詞句的運用,有時是段落的安排;有時是開頭開得好,有時是結尾結得妙……作文自改后,要求學生找出文章中令自己最滿意的地方,如選材、立意、詞句乃至一個標點的新穎用法,并寫上為什么。 這樣,學生充滿興趣地反復閱讀自己的習作,一詞一句地去尋找自己習作中的閃光點。這樣,學生品賞的是一種成功的喜悅,得到的是一種評改的快樂。
對于學生修改過后,引導學生進行作文升級訓練,真正讓學生感受到作文水平提高的快樂。 教師對優秀的作文進行全班性的展示和表揚。 讓學生在班內朗讀自己的優秀作文或在班內開辟一個優秀作文展示欄。讓家長也參與到孩子的評價中來。 學生的作文自改水平與家長的肯定與否,息息相關。 家長的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作文的興趣。 讓家長參與到學生作文的評價體系中來,更有利于體現家長對子女的關心,促進學生作文的積極性。 還鼓勵作文寫得好的同學積極投稿或參加作文比賽,獲得社會的評價。 這樣學生的寫作水平就處在了動態的過程中,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有不小的作用。
作文教學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 只要我們用心去探索它,用心去研究它,就一定能找到打開作文之門的金鑰匙。
[1]《校對符號及其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業校準G B I一81.1981.
[2]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5.
[3]陳秉章.小學生作文教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