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曉東
(吉林省公主嶺市特殊教育學校)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國曉東
(吉林省公主嶺市特殊教育學校)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通過祖國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在祖國的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光大。
語文教學 滲透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著名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張岱年先生認為,“每一偉大民族都有其民族文化;每一民族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亦可稱為民族精神。 這個基本精神就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繁衍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 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 站在時代的講臺,手執新教材的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讓學生在接觸、了解、誦讀經典詩文的同時,初步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其熱愛祖國的情感。 汲取祖國深厚的文化精神養料,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識真偽、分善惡、辨美丑的能力,在學生純凈幼小的心靈里播種下傳統文化的種子,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成為21世紀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開拓者和建設者。 在教會學生認識和掌握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的同時,使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誦讀經典,培養高尚情操與趣味,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具有一定的文化經典名篇的積累和文化底蘊。 在新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使廣大語文教師及時轉變觀念,更新知識,具有比較厚實的文化素養和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深化課堂教學,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擴大學生視野,制訂誦讀計劃,指導學生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建議,誦讀《中華經典詩文誦讀讀本》,使學生在誦讀、感悟、賞析中進一步體會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每天晨讀15分鐘,并進行朗讀和理解指導,以提高學生解讀、欣賞古詩詞的能力,深入體會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精髓。 舉行各種活動比賽等:古詩詞誦讀比賽、古詩詞知識比賽、古詩詞書畫作品展,經典誦讀活動。寫作積累,隨筆記錄誦讀感悟,體悟人生,利用課文篇目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
1.師生共同學習古詩誦讀。 為了配合實驗班級的研究與實驗,我大量購置了名師古詩教學光盤,組織師生共同觀摩學習。 教師學習名師如何授課,學生也親眼目睹了同齡的孩子是如何學習古詩誦讀的。 這種全新的學習模式,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誦讀古詩的興趣,也有效的提高了師生誦讀技巧。
2.加強古詩教學的教研工作。 我校實驗教師在積極投身課題研究的工作,教研組多次組織教師進行古詩誦讀教學的專項研討工作,并在中青年教師中開展古詩誦讀教學大練兵。 向全市開課,執教的《楓橋夜泊》一課,教學中充分發掘、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讓學生理解、體會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標準,精神風貌,人文素養。 教學效果良好,受到市教科所專家的一致肯定。
3.誦讀經典詩文。 因為參加實驗的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對于所選詩文只要求大致理解其內容,了解人文背景,學習傳統民俗知識,并發掘其中的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探討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學生的記憶黃金期,引導他們盡可能多的誦讀經典詩文,為他們以后的成長提供良好的導向。
1.積極組織開展各種形式多樣的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將所學靈活運用展示,從而體驗到學的樂趣,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并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興趣。例如我們在班中開展古詩詞誦讀比賽,經典詩文朗誦會等,同學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越來越濃,同時也變得更有禮貌了。
2.課堂教學中隨時關注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緊密結合起來。 以端午節、清明節為契機,開展手抄報、主題班會、詩詞朗誦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們知道了很多中國的傳統節日,記住我們中華民族遺留下來的優秀傳統。 我還提出了韓國申請端午節是他們的傳統節日的事,同學們憤憤不平,各自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既增長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又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也激發了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興趣。 通過開展了各種活動,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的各項語文能力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