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安寧
(伊犁師范學院藝術分院,新疆 伊寧 835000)
淺談手風琴集體課教學
宋安寧
(伊犁師范學院藝術分院,新疆 伊寧 835000)
本文旨在通過對手風琴集體課的優勢、授課模式進行研究與分析,不斷完善與創新手風琴教學模式而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手風琴作為一門鍵盤樂器因其授課的特殊需要而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了“一對一”式的個別課傳統授課模式,而隨著學琴人數的增加,尤其是高校音樂學專業課程改革不斷深化,針對音樂學專業基礎較為薄弱,尤其是零基礎的少數民族學生,個別課的授課模式逐漸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因此,本文針對集體課的授課模式進行分析與探討。
手風琴;集體課;教學
手風琴集體課主要適用于以下幾類學生:初學兒童、高校中音樂學專業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以及零基礎的少數民族學生,針對這幾類學生進行手風琴集體課教學,可將手風琴學習的理論知識、基礎知識、風箱運行以及手指觸鍵、音階、琶音等基礎練習的共性內容一次講授,節約了大量的時間,避免了重復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學生在學習基本功階段,特別是兒童,往往會覺得枯燥乏味,逐漸失去興趣,手風琴集體課與個別課的課堂氣氛截然不同,學生在聽課時心里不會特別緊張,集體的練習,會讓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比較。學生可以通過聆聽其他同學的彈奏,取長補短,同學間也因為有更多的“共同語言”,互相交流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1]
在手風琴集體課授課期間,通常會遇到同一個問題需要大家共同來完成,例如學習音階,教師將音階演奏方法講授之后,通過練習,需要大家同時演奏來反饋教學效果,那么在演奏過程中就需要所有的學生統一速度、節奏與風箱,這就給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完成好自己的內容,相互之間還要密切配合,經過長期訓練,提高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
在集體課授課期間,無形中也會使學生之間形成相互競爭的機制。當大家在一起學習的時候,互相比賽的競爭心理就會發揮作用了。“一定不能輸給別人”的心理占了很大比重,自身產生了強大的學習動力。[2]
手風琴集體課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學生程度不同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在集體課的教學過程中,應抓住共性。例如某一個知識點,教師先進行理論上的統一講授,然后可以根據需要進行示范講解,之后讓學生們共同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有問題的學生可以向老師提問或者詢問同學,在練習過后,統一演奏進行反饋,從而發現沒有解決問題的學生,可針對性進行輔導。
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可以采用多種形式授課,例如將程度相近的學生編為不同的小組,進行小組式的匯報,也可將程度最好的學生挑選出來為大家演奏,進行點評,同齡人之間有更加熟悉的思維與表達方式,能夠起到良好的示范與激勵作用。在學生有一定程度之后,也可進行簡單的手風琴重奏訓練,每個小組負責一個聲部,甚至可以加入其他樂器的配合,例如打擊樂器,或者在演奏簡單的少數民族樂曲時適當加入少數民族樂器的配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基本素養與協作能力。
在大部分的技能課授課中,教師更多地是傳授演奏技巧、方法與經驗,而對于集體課學生來說,共性的東西始終是根本。教師應更多地從演奏、教學的理論層面,教授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學生用正確的理論指導自己的演奏,實現理論知識與演奏實踐相結合,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欣賞不同程度的音樂作品,可以實現不同的教學效果,例如欣賞與學生演奏同等程度的作品,可以使學生對比自己的演奏,找出差距;而欣賞高于學生程度的作品,可使學生了解更深更廣的演奏技巧與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欲望;除手風琴作品外,還可欣賞交響樂、民樂等作品,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開拓學生視野,發揮想象力,提高音樂修養。因此,不同音樂作品的欣賞,可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最終目的是完善學生個人音樂素養的提高,作為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現狀,巧妙地選擇合適的音像資料應用于集體課教學。
手風琴教師習慣了個別課的授課方式,而集體課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體課需要解決的共性問題較多,因此在備課時,設計好教學環節非常重要,合理設計好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明確每堂課的教學目標,要將理論知識與演奏技能融為一體,把握好課堂重難點的講解以及學生反饋情況等。善于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鼓勵每一位學生的成長。
在集體課的教學中,經過一段時間,便可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觀摩交流,給每位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目的是相互比較,取長補短。也可不定期進行課堂比賽,激發學生的競爭心理,增加學生練琴的動力。
手風琴的集體課教學,需要手風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開拓創新。手風琴教學不能是單一的授課模式,集體課與個別課相結合,相互補充,才能夠實現手風琴教學的優化組合。■
[1]王莉敏.高師手風琴集體課教學之我見[J].大舞臺,2009,05.
[2]蘇怡多.手風琴集體課教學中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培養-以高師手風琴專業學生集體課為例[J].甘肅科技,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