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子惠
(淮安市外國語實驗小學,江蘇 淮安 223001)
探究中國民族器樂作品音樂美
益子惠
(淮安市外國語實驗小學,江蘇 淮安 223001)
根據藝術特色樂器進課堂,我以揚琴作品為例,在音樂課上教學孩子們如何學會欣賞民族器樂曲。揚琴是一件西方傳入我國的民間樂器,在我國有400多年的發展歷史,并且與我國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到一起,成為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揚琴作品;音樂美;風格
揚琴又稱“洋琴”,屬于新興的擊弦樂器,是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特點的民族樂器。揚琴發展歷史悠久,流傳范圍廣泛,遍布四大洲等數十個國家。
揚琴傳入中國的時候,中國處于清朝沒落時期,也正是說唱藝術和曲藝發展的時期, 它的音樂伴奏比較簡單,有時甚至可以自彈自唱,之后逐漸發展到兩三件樂器和打擊樂伴奏,再發展到小型的樂隊伴奏。揚琴依附的說唱藝術和曲藝一直是明、清時期中國最為活躍的表演藝術,無論是傳統文學,還是音樂都將揚琴作為一種新的載體來繼承和發展。
(一)不同作品彰顯的同一人文思想
揚琴作品的創作不是一個被動、消極、靜態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積極、動態的過程。《離騷》《川江韻》《拉薩行》等都體現創作者所追求的藝術深度和審美要求,作品從題材和表現形式上都滲透著揚琴創作的各個角度。
(二)同一人文思想反映的不同樣式
1.《拉薩行》
《拉薩行》是一首具有極強藏族風味的揚琴曲,它以少數民族文化為背景,通過對古城拉薩以及高原美麗風光的描述表達了藏族人民對自己家鄉的熱愛和贊美。
曲式結構:《拉薩行》曲式結構上采用奏鳴曲式,分為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三部分,展現了西方曲式與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有機結合。
音樂表現手段:音樂表現手段分為調式、調性、和聲、節奏、節拍、速度、音強、音色、織體等方面?!独_行》將西藏民歌曲中富有特色的弦子音樂曲調和動感十足,使其音樂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和鮮明的時代感。
情感的藝術化把握、控制:《拉薩行》既描繪了西藏高原的雪山美景,又抒發了西藏人民熱愛家鄉的真摯情懷。
2.《川江韻》
《川江韻》以四川地方山歌、勞動號子為主的創作手法,表現社會人文現象和分析社會活動,具有重要的欣賞價值?!洞ń崱繁憩F川江地區的風土人情,以及當地人抗爭大自然的場面。
(1)曲式結構
《川江韻》在曲式結構方面,采用散板、小快板、快板和廣板結合的方式,是傳統多段體和西方奏鳴曲的結合。《川江韻》分為五部分,在人與自然的抗爭過程中,實現“天人合一”。
(2)音樂表現手段
《川江韻》在引子部分通過長音醞釀,句句減弱給樂曲增強了色彩對比,并在引子末尾處增加泛音,展現天人合一、遠古空靈的純凈佳音。
(3)情感的藝術化把握、控制
《川江韻》通過和諧的曲調展現了勞動人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尊重自然的強烈情感。樸素的主體段落, 展現了川江地區游子思鄉、魂牽夢縈的情懷。
3.《離騷》
《離騷》的難點在于樂曲的理解方面,需要具備深厚的歷史背景才能演奏出樂曲的內涵。
(1)曲式結構
《離騷》的結構傳統,由四個樂段組成,引子、慢板(二段)、快板(三段)和尾聲組成,符合了“開始-發展-高潮-結束”的基本結構。
(2)表現手段
引子以裝飾音的八度開始,并通過演奏很快且較輕的裝飾音來突出主音,表現作者的內心情感,表現作者通過目睹自然景物而懷念過去。
(3)情感的藝術化把握、控制:《離騷》樂曲中張揚的樂段突出屈原的信仰,跌宕起伏的樂段展示坎坷的一生,快慢相間展示憂國憂民的情懷。通過創作者睹物生情來歌頌屈原的愛情情結。
(一)中和之美
中和是儒家對于禮和樂提出來的要求,也是一種倫理道德規范?!墩撜Z》:“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狈€定的社會結構和農耕文化衍生出我國民間音樂,而且儒家思想的長期影響,使得民間音樂注重人與自然的結合。
揚琴獨奏曲《拉薩行》,其描寫山川的綺麗風光,水天一色美景,帶有西藏風格的樂曲,提倡人與自然的統一?!峨x騷》在刻畫愛國者屈原的時候,通過睹物懷舊,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川江韻》通過描寫四川人民抗擊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場景,適度地處理創作者對四川人民的歌頌情感和四川自然情況之間的關系。
(二)氣韻之美
揚琴表演藝術的藝術氣息播放狀態是比較深的呼吸的“藝術”,有著特殊的目的和要求,呈現動人的音樂。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能通過具有藝術性的形體動作,配合具有表演方面的氣息運用,依據《離騷》《川江韻》《拉薩行》樂句劃分而調整和改變情緒,對樂曲更深入、個性化表述,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效果。
(三)意境之美
在先秦時代,意境就是人們的審美活動,用心去關注外界事物,在把握和領會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在思想意識中創造出新的境界。意境之美是演奏者心境的不斷變化。琴曲《離騷》就是以景壯情,眼前的情境喚起以往的回憶,體現了情與景的相互發現、相互促進和相互襯托。揚琴樂曲中的情景交融是各種情、各種景的交融,讓意境變得更加深入。《拉薩行》也是情與景的交融,意境深刻,既描寫了西藏高原的廣闊,又歌頌了西南人民的豪邁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