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鵬
(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1)
巴赫《第三管弦樂曲組》第二樂章《詠嘆調》創作手法的分析
胡一鵬
(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1)
巴赫《第三管弦樂曲組》第二樂章《詠嘆調》經過威廉密改編后被命名《G弦上的詠嘆調》,是一首極其優美的弦樂作品,約創作于1722年,經歷了數百年仍然是膾炙人口的佳作。在這短短不到20小節的作品中包含著相當高超的作曲技巧,值得學習音樂創作的人們去挖掘和學習。這首曲子是復調作品,復調作品更強調各個聲部橫向的搭配與旋律流動,但也具有初步和聲的形態與框架。本篇文章以傳統和聲的角度對這首弦樂四重奏作品進行分析,使音樂創作的手法更加清晰明了。
復調;巴赫;詠嘆調;創作手法
巴赫創作的《第三管弦樂曲組》中的第二樂章原標題為《詠嘆調》,此曲在創作后經德國小提琴家威廉密改編,從D大調轉為C大調,并只通過小提琴的G弦來演奏出整首曲子,因此隨后便得名為《G弦上的詠嘆調》,又名《G弦之歌》。樂曲十分細膩、溫婉,大小調明暗情緒相互對應,情感的流動十分自然,好似一位老人在靜靜地回憶著自己童年的情景。
這首作品各個聲部間的對應十分清晰,低音為巴洛克時期典型的“通奏低音”的形式,偶爾會出現旋律,是和聲分析的重要依據。此曲雖然篇幅很短,但是旋律疏密對比明顯,情感的連接和轉變自然,離調、轉調和模進等手法的使用也十分高超,是一篇學習創作手法的典型作品。
本文會在“通奏低音”的譜例下方標注和聲功能。
此曲的結構為二段曲式,第一樂段共有6個小節,第二樂段共12個小節,第二樂段音樂材料和第一樂段篇幅要長,調性轉換更為豐富,有明顯展開的特點。對于樂句劃分,大多數情況下一個樂句為4個或更多小節,不過此曲比較特殊,從聽覺效果以及調性與和聲分析的角度來看,可以劃分為兩個小節一個樂句。那么這個曲子的曲式結構可以表示為:

(一)第一樂段的音樂材料分析
第一樂段第一樂段共有6個小節,可以劃分為3個樂句,前兩個樂句為D大調,第三個樂句轉為A大調,第一與第三樂句和聲連接較為密集,第二樂句和聲連接較為稀疏,且旋律偏于憂郁,有過渡的感覺。這三個樂句連接在過渡過程中情感產生了一定的對比。
1.第一樂句
第一樂句的和聲分析如下圖所示:

第一樂句的第一小節中,第一小提琴組與第二小提琴組以持續的長音貫穿第一小節直至第二小節,中提琴以二分音符級進的形式進行。這一小節上三聲部變化很少,可以理解為旋律運行在低聲部。第二小節中,第一小提琴組開始產生了密集的旋律音,與前一小節形成一定的對比,音符下行直至屬音,半終止感極強,好像一段情緒的簡單結束,并要繼續向后發展。
2.第二樂句
第二樂句的和聲分析如下圖所示:

第二樂句兩個小節中,第一小提琴組的旋律采用了一種模仿的手法,兩個小節節奏與音型相同。在第一小提琴處于長音時,第二小提琴組奏出旋律,在第一小提琴奏出旋律進行時,第二小提琴組與中提琴組以休止的形式突出第一小提琴組的旋律,形成了一種對答的形式。第一個小節以SⅡ的屬及導方向離調和弦覆蓋了整一個小節,情緒非常憂郁,連接至SⅡ后接D并進行到下一小節的T,形成了一個終止式,情緒逐漸好轉。這一樂句相比前后兩個樂句和聲功能的轉換并不是很頻繁,起到了一定的過渡作用。
3.第三樂句
第三樂句的和聲分析如下圖所示:

第三樂句中,在開始以D大調的T作為中介和弦進入,它同樣為A大調的S,連接十分自然。第一小提琴組的旋律變得明朗起來。第二小節在“第一個房子”的結尾處,低音為旋律,最后兩拍可以理解為D大調的D7連接至反復第一小節的T。而在“第二個房子”中,最后兩拍子落在T上,四個聲部的音以二分音符結束,有明顯的終止感。這一樂句在情感產生了變化,好似重新呼吸了一口新鮮空氣一樣從前一樂句的低沉變的十分明朗、清晰。隨著最后四個聲部二分音符的長音,第一樂段也隨之結束。
(二)第二樂段
第二樂段共有12個小節,相比第一樂段全部使用大調的明朗有了明顯的情緒變化,多次使用大小調的間轉調也適當地運用了一些轉調或離調模進,使音樂的感情循序漸進地變化,最終回歸到D大調上,情緒變的明朗,主題回歸。
1.第一樂句
第一樂句的和聲分析如下圖所示:

第一樂句第一小提琴組旋律銜接上一樂段,以A大調T的三音進入,感情開始向后發展。A大調T低音下行至7音,并連接至e小調D的5音,進入e小調。這一樂句從上一小節的大調進行到了小調上,情感變得抑郁起來,并切第一小提琴組以e小調主和弦的三音結束,有向后繼續發展的傾向。
2.第二樂句
第二樂句的和聲分析如下圖所示:

第二樂句第一小提琴開始以同樣的節奏型上行級進行,延音線使用得恰到好處,中提琴聲部開始出現密集的旋律音與第一小提琴組旋律相對應,第二小提琴組從上一小節就以長音符一直延續下來,起到一種襯托的作用。上三聲部最后以二分音符結尾,第一小提琴組的旋律落在主音上,終止感很強,好似抑郁的情感告一段落。
3.第三樂句
第三樂句的和聲分析如下圖所示:

第三樂句和聲以A大調的屬和弦進入,第一小提琴組旋律上揚后起伏進行最后落在A大調的主音,情緒變得明朗起來。中提琴組繼續以密集的音型與第一小提琴組對應。這一樂句轉為大調調性,使上一樂句抑郁的情感有所好轉。
4.第四樂句
第四樂句的和聲分析如下圖所示:

第四樂句第一小節直到第二小節前兩拍次四個聲部出現了明顯的調性模進,由于長度較短,也可以理解為離調模進,調性分別為G大調、A大調、B大調,最終通過B大調的T,相同于e小調的D連接到e小調的t落在了e小調上。前幾個小節并不是很突出的第二小提琴組開始出現了密集的旋律,使情感變得更加強烈,中提琴組反倒沉默起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沒有到下一個調性時,第二小提琴組旋律便出現了下一調性的音符,這種手法讓讓音樂過渡地更自然。這一個樂句的情感在逐步地加強,相比上一個樂句,感覺在情緒稍稍好一些之后變得強烈,之后又憂郁了起來。
5.第五樂句
第五樂句的和聲分析如下圖所示:

第五樂句兩個小節第一提琴組聲部的旋律進行了一些模仿,模仿元素可以理解為如下圖所示。

兩個小節進行了比較小巧的轉調處理,D大調轉G大調,也可以理解成為第二小節為D大調下屬方向的離調。兩個小節和聲進行比較相似,雖然構不成嚴格的模進,但是也有很好的銜接效果,使音樂的情感逐漸好轉。
6.第六樂句
第六樂句的和聲分析如下圖所示:

整首曲子好似在講述作曲家回憶過往的全過程,第一樂段開始好像在表現著感嘆時間飛逝,在嘆息中逐漸回到欣慰。第二樂段開始回憶,開始回憶到十分憂傷的往事,心情愈加沉重,在稍許好轉之后情緒又再次激烈,然后逐漸平息,回到現實。其中貫穿全曲所使用的一個轉調手法就是在主和弦結束之后低音以七音下行的方式連接至下一小節新調式的屬和弦或導和弦的和弦音,這種轉調手法非常高明,使轉調的過渡十分自然。作品中,作曲家多次使用離調、轉調、模進等手法來表達不同情感,并且將和聲與旋律的疏密、各個聲部之間的搭配處理的十分合理。這些創作手法非常值得學習。
胡一鵬,男,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