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軍
(商洛學院藝術學院,陜西 商洛 726000)
陜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對策
——以漢中市鎮巴縣苗鄉民歌為例
蘇 軍
(商洛學院藝術學院,陜西 商洛 726000)
陜南少數民族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民歌內容豐富多彩,它承載著漢中鎮巴人民一代代的文化記憶,是鎮巴人民生活與智慧的結晶,研究漢中鎮巴苗鄉民歌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以生態旅游文化為橋梁,以旅游文化發展為契機,使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生態旅游緊密結合,對于促進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與旅游產業的共同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陜南苗族民歌;音樂文化;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對策
陜南民歌是流行于陜西南部,亦即介于秦嶺、大巴山兩山之間廣大地域的民間歌曲的統稱。陜南轄3個地區,共3個市25個縣。陜南各地語音紛繁,大體可歸為鄂語、川語、關中語三種方言。陜南民歌內容十分豐富,如一幅幅秦巴山區的風情畫。陜南民歌文化深厚,品種繁多,有各種勞動號子、山歌號子等“山歌”;也有 “絲弦小調”“社火小調”等“小調”歌曲。
鎮巴縣位于陜西省南端,地處漢中市東南隅,南接四川省萬源市、通江縣,被譽為陜西之“南大門”,東與安康市紫陽縣、漢陰縣相連,西北與西鄉縣毗鄰。土地總面積 3437平方公里,轄21鎮225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28萬,主要以漢族人口居多,有苗、回、維、壯等少數民族,是西北地區最大的苗民聚居地,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鎮巴苗鄉民歌。
早在清代,先后有數股苗民遷入陜南。初來時苗俗尚存,而后逐漸與漢俗相融和,但至今一些地方少許苗家習俗依然存在。鎮巴縣毗連蜀地,遠距秦川,先民祖籍多系川、楚之地。其漢文化與巴、楚文化在此交匯,形成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歷史背景,因此這里也是黃河流域北方文化與長江流域南方文化的交匯之地。
位于大巴山腳下的鎮巴縣青水鄉是西北地區最大的苗民聚集地,素有“苗民之鄉”之美譽。史載,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熊、陶、李、吳、楊、馬、王七姓苗民從貴州遵義逃荒到鎮巴縣青水鄉海拔1600米的大楮、仁和村,過著刀耕火種的日子。境內有苗族42戶255人,主要居住在該鄉大楮、仁和等高寒偏僻山區,生存環境極為惡劣。
新中國成立后,漢、苗群眾和睦相處,和諧發展。每逢節日,苗族同胞都會身披盛裝高歌起舞,以竹竿、歌舞、笙笛、鑼鼓歡慶盛典。掌聲、歡笑聲不絕于耳,白墻紅瓦、雕梁畫棟的苗民新居在燈火的映襯下呈現出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漫步在涇洋河畔,山間悠揚的小調伴隨著碧波靜靜流淌;駐足于文化長廊,游人低聲吟誦著文人墨客的佳文名詩;徜徉苗鄉廣場,年輕人時尚的拉丁,中年人舒緩的華爾茲,老年人的紅綢劍舞、太極空竹似在竟相媲美;伴著陣陣樂聲、翩躚舞姿,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散發著一種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芳香。
苗族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尤其在古代傳說中,苗族的先民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活躍在長江中下游的蚩尤部落,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依據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現在苗族的聚居地在我國西南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及周邊的湘、黔、滇、渝、桂、川等省區市,人口約894萬余人。苗族人還擁有自己的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根據苗族的民間傳說《苗族古歌》記載,苗族人也曾經有本民族的文字,為逃避中原朝廷的追殺、保守民族遷徙秘密等原因,在不斷的遷徙中逐漸消失殆盡,特別是那些本來就為數不多的民族知識分子過世之后,其文字也隨之而逝,現在只余下少量在苗族服飾上的民族符號。現今苗族居民普遍同時會苗語、漢語,通用漢文。
苗族擁有大量的節日文化,其中較為隆重的節日有“花山節”“四月八”“龍舟節”等。苗族人民具有勤勞勇敢、心靈手巧的特征,他們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在苗族民間藝術中,音樂和舞蹈歷史尤其悠久,富于表現,音韻舞魂,神氣奪人。技藝高超、豐富多彩的蘆笙舞更是深受群眾喜愛。民族工藝美術如蠟染、銀飾制作、挑花、刺繡、織錦等絢麗多彩,久負盛名。苗族民歌(苗歌)乃是其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
特殊的地理環境使這里蒙上了濃郁神秘的面紗,這里是中國最北、最大的苗民聚居地,苗寨、苗繡、苗酒等苗族風情令人神往;雋永靈秀的鎮巴民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躥花、端公戲、號子成為鎮巴最本真的原生態文化符號。
我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多民族的國家,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各民族文化也日益繁榮。由于各民族所處的社會歷史文化環境和地理環境的不同,造就了各異的文化特征。然而各個民族的文化特征是由自身文化和其它民族文化不斷相互交融中發展形成的,其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民歌作為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形式之一,與每個民族的文化特征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民歌是民族文化的藝術變現形式,這種形式是顯而易見的,是了解一個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的窗口。在中國,少數民族有著悠久的歌唱傳統,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常常被譽為“歌之海”。能歌善舞的各族人民,憑著他們對生活的向往、對幸福的追求和對音樂藝術的天性熱愛,創造出了多姿多彩有獨特魅力的民歌文化。
苗族語言屬于漢藏苗瑤語族苗語支。聲調系統較為復雜,湘西有六個聲調,黔東、滇東北分別有八個聲調。“共分為三大方言區、七個次方言區和十八種土語。”由于遷徙的頻繁、居住的分散,不同地區的苗族民歌自然會在不同地域中產生各自的一些特點,表現出與當地風土人情相結合的民歌文化現象。
依據陜南鎮巴縣苗族民歌的內在形式和外部表現,可將其劃分為敘事歌、情歌、禮俗歌、勞動歌、兒歌五種類型。其中敘事歌寓意深刻,民族文化濃厚,具有較高的音樂特色與文化價值。本文將從苗歌的歌詞與演唱方式加以梳理。
苗歌歌詞自然純樸,表演形式豐富多彩,具有鮮明的少數民族傳統藝術特色。
(一)歌詞
苗歌語言含蓄精練、多姿多彩、富于聯想、感情充沛,其藝術表現手法多用比喻、借代、擬人、夸張、象征、典故等,這種手法使苗歌更富有濃郁的民族特征和苗族人對生活的向往,以及苗族人的浪漫主義色彩。
(二)演唱方式
苗族民歌具有的豐富多樣的演唱形式以及濃郁的民族特色。不但有室內的坐堂唱、堂外山上的放歌唱、趕“邊邊場”的情歌對唱、結親嫁女的行唱等演唱方式,還有把苗歌與其他藝術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如跳香、八人秋、接龍、椎牛、苗鼓、獅舞等。在日常生活和各種大型的民族節日或祭禮、紅白喜事活動時,苗族人民常常三五成群、盛裝結伴趕“苗場”,他們引亢高歌,通過獨唱、男女齊唱、男女分腔唱、二重唱、對唱等演唱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內心世界表達出來,還有對歌、盤歌、斗歌和迷歌等活動。在演唱苗歌的過程中,氣氛熱烈,整個苗鄉一片歡騰景象。
鎮巴縣境內有苗、回、壯、土家、彝、布依、傣、維吾爾等18個少數民族,同胞共1130余人,其中苗族人數最多,有412人,因此被譽為“苗民之鄉”。歷年來,鎮巴縣認真推行民歌民舞進社區、民族餐飲進企業、民族刺繡進鄉村、民族知識進校園“四進”活動,徹底改變了少數民族群眾落后的生產生活條件,各族群眾平等相處,和諧發展。該縣成立了城市社區民族文化工作站,積極扶持懂苗語、苗舞、苗俗風情文化的苗民文世珍、文科九兩姐妹,培育了苗民繡莊、苗鄉茶社、民族園、苗寨土豬臘肉、苗鄉賓館、馬家菜等民族企業,啟動了西北地區唯一的“苗民風情谷”旅游項目,加大了苗鄉境內亞洲最大的原始木、竹林等風景區的開發建設,努力拓寬少數民族增收渠道。
因此,實踐證明將民歌的保護和傳承與旅游產業文化有機的結合起來,是西部地區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推動旅游業發展的一條成功之路。有利于促進民族民間文化與旅游產業的共同發展,為民族地區的創收和發展帶來契機。
陜南地區的經濟發展面臨許多實際問題,由于地處山區帶來的交通不便,使高附加值的產業難以實現,因此不能靠地域優勢來吸引更多的外資投入。但是陜南地區卻占據著擁有無限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的獨特優勢,那么大力發展和開拓文化旅游產業就成為陜南山區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鎮巴苗族民歌是陜南漢中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態文化旅游的重要途徑。發揮優勢,利用當地的農副土特產品進行商業包裝和宣傳,以文化為契機,以“品漢中仙豪,賞鎮巴民歌”為名片,不斷提升鎮巴民歌的文化內涵就成為當地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鎮巴持續開發苗族風情旅游,彰顯鎮巴苗鄉魅力。先后建成集居住、觀光、表演為一體的苗民新村。目前,“中國最北的苗鄉——鎮巴苗族風情谷”項目,已建成苗鄉廣場、苗鄉大道;風雨橋、黑虎樓等系列工程。“苗民繡莊”“苗鄉茶社”“民族園”“苗寨土豬臘肉”等店鋪日漸火爆。因此,結合鎮巴地理與民族文化風情拓展和提升旅游發展空間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打造生態旅游家園
緊緊圍繞“生態、和諧、宜居”三大人文主題,充分挖掘當地獨特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氣候條件,發展生態民俗旅游、休閑避暑旅游。當地政府部門領導和有關專家應實地勘察調研,幫助旅游部門作好生態旅游發展規劃,有序抓好開發利用,在保護中合理開發,在開發中有效保護。同時加快景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生態旅游全面開發進程。
(二)加強生態文化建設
切實抓好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開發和利用,對剪紙、花鼓戲、孝歌、山歌和竹、木、土、石民間工藝品加工等優秀民間藝術、民俗文化、人文古跡等民間文化形式,應制定開發保護措施,增強優秀傳統文化為經濟社會建設的服務作用。
(三)挖掘地域文化,積淀地域特色
鎮巴是中國西北最大的苗族聚居地。陜南秦巴山地少數民族分布僅次于關中地區,漢中、安康、商洛三個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26.55%,而漢中鎮巴是陜南少數民族最集中的地區。因此,立足鎮巴,著眼巴蜀,整合文化資源,創新文化體制,推介文化名人,打造文化精品,加快文學藝術和文化產品的創新、開發、打造、包裝和推介,以文化為載體,潛心運作,文經互動,以文招商,以文興商,培育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經濟,把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著力打造紅軍之鄉、苗民之鄉、民歌之鄉等旅游品牌。加快引資開發白天河風景旅游區、建設黑虎梁森林公園、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鎮巴分館和柳林溝生態植物園、苗族風情寨。在每個旅游景點,應循環播放鎮巴民歌和苗族民間音樂,以美妙的歌聲和民俗向游客展示陜南人民的風土和人情。在游客較多的旅游景點,可以利用固定的場地表演方式來展示陜南各族民歌的藝術魅力,如可以利用少數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服飾來營造藝術氛圍,吸引八方游客。此外,旅游宣傳冊、紀念品和門票上面的內容也是傳承鎮巴苗歌和民間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更是生態旅游文化的完美體現。
(四)提升文化品位,加強旅游環境治理
以創建省級以上園林城市、環保城市、衛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態城市為目標,提升旅游形象。以“秦嶺森林文化”為主線,發掘當地民風民俗、文化遺存、史籍典故,賦予景點、景觀人文特色,精心編排一批豐富多彩的地方戲曲、民間舞蹈、陜南民歌等展演節目,開發文化產品,提升旅游品位。開發富有秦嶺特色的旅游產品,如根雕、盆景、竹、藤、木、草等民間手工藝術品,為地方旅游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化空間。
研究陜南少數民族和民歌的歷史、地域文化和風土人情,梳理其與民族文化和藝術創作的關系,與旅游生態環境發展的關系,有利于分析和了解少數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有利于民族的團結和社會的進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相互傳播,有利于旅游事業和經濟的飛速發展。
隨著我國社會多民族經濟、文化的深入發展和交流融合,基本沒有文字留存的苗族文化,正面臨著被漢化或同質化的困難境地。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同時,如何更好地保護和發展民族特色文化,是每一個關心苗族歷史文化、關心我國民族文化多樣性發展的有識之士所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因此,研究陜南鎮巴苗鄉民歌的發展歷史和藝術特點對于旅游生態環境的發展,提高陜南地區的音樂文化品位,推動旅游產業的發展,拉動當地經濟文化的繁榮,實現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具有現實意義。
[1]黃志權.苗族民歌的審美特征初探[J].大舞臺,2010(10):151-152.
[2]李盼.論苗族民歌的音樂魅力——兼談歌曲《山寨素描》的音樂表現及演唱技巧[J].藝海,2010(11):68-69.
[3]薛熙明,葉文.旅游影響下滇西北民族社區傳統生態文化變遷機制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1(5):108-114.
[4]彭兆榮,黃蔚,邵志忠,毛殊凡,何玲玲.南方少數民族音樂文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
蘇軍(1963—),男,漢族,陜西洛南人,音樂學副教授,藝術碩士(MFA),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表演;音樂教育學;民族音樂學。
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陜南民間文化藝術與經濟產業結構發展對策研究”( 項目編號:16JK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