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麗娜拉科維奇
(1.玉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2.白俄羅斯國立文化藝術大學)
視與聽的交融
——淺談印象主義繪畫藝術中的“音樂感”表現
馬 麗1娜拉科維奇2
(1.玉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2.白俄羅斯國立文化藝術大學)
縱觀西方的繪畫藝術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尋求藝術門類之間的 融合是藝術作品最終達到巔峰的關鍵。在西方的藝術美學中認為音樂藝術是最高級的藝術表現形式,基于這樣的理論依據,我們可知無論是建筑、雕刻還是繪畫都存在音樂化的一面。我們通過音、畫的交融去聆聽印象主義和抽象主義繪畫中的“樂聲”,感受節奏、旋律為畫面帶來的視覺和聽覺系統的共振,尋求藝術門類間更密切的聯系。
繪畫;樂感;印象主義;抽象主義;色彩
通過視覺感官去感應畫布上的物象,從而達到人類審美意識上的快感,這種藝術形式被我們稱為視覺藝術,也可稱之為繪畫。然而,繪畫和音樂存在著一種表像和抽象的關系,繪畫將音樂中賦予動感的節奏用色塊編織在一起,并且配上線條和構圖,將抽象性的音響效果有節律地描繪到紙上。視聽交融、音畫結合這種藝術表現手法將法國的印象主義從萌發之地擴展到了全世界,并成為現代繪畫藝術大軍中的姣姣者。
在19世紀中葉,一群積極為繪畫技法革陳出新的法國青年們,推翻了迂腐的宮廷式繪畫技法,開創了“印象主義繪畫”(Impressional),當時被人們稱為”法國情感的瞬間表現”。印象主義畫派的特點就是在創作中沒有具體的美學準則和法則,藝術家們追求的是生活上的放蕩不羈、凌亂感和無章法性,畫師們在他們的作品中傾注了無限量激進的、暴躁的情感,直到在創作中找到了音樂的表現力后,這種躁動的情緒才得以緩和。所以說“音樂是繪畫表現形式中的最高等級”。印象派繪畫這種對“音樂性”的追求如同:繪畫構圖中的曲式結構、線條中的旋律、色調中的和聲色彩。色與音的交融,構成了印象派繪畫的樂章。
克洛德.莫奈開創了印象主義畫派,在他的作品中存在著很強烈的音樂元素,欣賞他的作品甚至能讓我們聆聽到德彪西音樂中的痕跡。油畫《日出印象》中的海景與德彪西的《大?!吩陬}材上正好吻合,波動的水聲加之色與光的交融,將印象派那種朦朧的畫面和神秘的音響體現得淋漓盡致。正是因為他作品中深藏著特殊的聲音,所以他的畫深受法國婦人的喜好。我們熟知的《圣阿德列斯的陽臺》《睡蓮.晚間效果》《白帆竟渡》這些作品就是用著那種跳動的色塊來表現音符的流動、光和點的結合將波光粼粼的水面賦予了音樂的色彩,將畫家對音樂的一種特殊感受力表露出來。莫奈的作品在音樂表現力上有下述兩個特點:第一,他喜歡用色塊并置在一起造成節奏的效果,作品《睡蓮》印證了藝術家這一審美的傾向性。大篇幅的綠色占據了這個作品,作者用不同層次的綠色色塊表現了柳條、青草、橋和睡蓮,并巧妙地用淡黃色作為點綴,將蓮葉和蓮花區分開。他用簡練和細膩的筆觸,以及各種不一致的綠色勾勒出睡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景色,表現了一種溫柔的、和諧的美,雖然整幅畫都是綠色,但是通過視覺產生的物象是極為豐富的,該畫中的每一種物象都散發出強烈的節奏感和異樣的音響。其次,畫家喜歡運用“系列性的繪畫”方式讓色與光呈現出流動感,使作品從單純的空間藝術置換成時、空并置的混合藝術形式。這種形式的表達在他《干草堆》系列中有著很好的展示。畫家將干草堆在不同季節、在一天中不同時段接受陽光的照射情況,用“畫組”的方式呈現給世人。莫奈筆下的干草堆是變化萬千的,有歡快的、有沉靜的、有悲怨的、有莊重的......他將干草堆不同的光照情況用科學排列方法,將光射向物體后產生的持續性變化用圖組的方式,將一個個靜態的畫面呈現出流動性,成功地做到了時、空的并置,讓畫面出現律動感和音樂的跳躍性,這正是莫奈畫中“音樂感”的完美體現。
所以說,從事藝術創作和欣賞活動的藝術家們要想創造出富有新意的作品,首先要超脫出物質媒介的局限性,放開自己的視野,讓繪畫藝術富于“音樂感”,創作出有音響效果的畫面,這正是莫奈和波洛克成功之處。藝術門類之間的融合為它們各自的發展增添了新的血液和活力。通過對這兩個畫派的研究、對藝術作品的解讀,讓我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在繪畫中的“音樂感”可以激發藝術家對繪畫作品更高的表現能力和審美意識。
[1]康定斯基.論藝術的精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7).
[2]汪洋,徐萱春.論現代繪畫藝術的音樂性 [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05).
[3]蘇文婷.從印象派繪畫看藝術創新精神[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5(11).
馬麗(1984-),女,漢,江蘇丹陽人,玉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比較藝術學、民族器樂理論;娜拉科維奇(1984-),女,白俄羅斯人,白俄羅斯國立文化藝術大學世界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藝術史、工藝美術。
玉林師范學院2016年度校級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6YJKY11),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