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晟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華陰老腔一聲喊
朱 晟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華陰老腔一聲喊》無疑是2016年春晚最受觀眾喜愛的節目,歌手譚維維將黃土高坡上的華音老腔與現代搖滾樂相結合,將傳統與現代的完美演繹展現在舞臺上,一下子吸引了觀眾的眼球,博得滿堂彩。本文從《華陰老腔一聲喊》節目入手,分別講述了老腔的淵源發展,戲劇與流行的創新結合以及音樂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華陰老腔;流行音樂中的戲劇;文化身份認同
回顧2016年的春節聯歡晚會融入了民族性的元素,其中尤以歌手譚維維和華陰老腔藝人的節目《華陰老腔一聲喊》最為引人入勝。
“華陰老腔一聲吼,將令一出動山川”,便是對華陰老腔的生動寫照。在王全安導演的電影《白鹿原》中,出現了多處華陰老腔的聲影,一下子將這種傳統的藝術帶到了人們面前。華陰老腔,是以民間說書藝術為基礎發展形成的板腔體戲曲劇種。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起源于漢代,興盛于明清時期,被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相傳舊時的陜西、甘肅等地,漕運繁忙,纖夫的號子聲此起彼伏,并往往伴以船篙敲擊的聲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地方性劇種。和別的劇種溫韻舒緩、陰柔扭捏不同的是,老腔一出聲便是豪放激昂、鏗鏘有力,有直沖云霄的氣魄,故又稱為“滿臺吼”。老腔的伴奏樂器大多為自制,有月琴、板胡、大羅、梆子等。就地取材,出現在生活中的板凳、驚木等也是老腔的常用樂器。老腔演出形式豪放自由,唱腔多為當地方言。恐怕沒人能聽懂他們究竟在唱些什么,但這種黃土高坡上的久遠回響,往往能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老腔的演出規模一般有五到十人左右,一人領唱,余人眾和。老腔有中國“最古老的搖滾樂”之稱,將說、念、唱融合其中,形成其獨有的聲腔形態。著名搖滾音樂人崔健聽后更是激動的評論道:“你們知道你們看到的是什么嗎?你們看到的是一個教科書級的中國搖滾!”雷雁林也評論道:“老腔吼出的不是戲,而是力量、汗水和性情。”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黃土高原獨特的地形、氣候、文化等因素塑造了他們豪邁奔放的性格。華陰老腔作為一種地域性的音樂文化,他的產生和發展都與其生存環境和文化背景息息相關。任何一種聲腔及其表演形態的產生和發展,都與其產生和發展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有關,都是該獨特自然空間和文化空間的產物。
當傳統的戲劇元素注入到現在的流行歌曲中后,原本干癟的流行歌曲便會顯得別有風味,不僅豐富了歌曲的文化內涵,也使得傳統戲劇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戲劇是我國傳統的藝術形式,流傳已逾千年,是我國最古老、最純正的音樂。流行歌曲是當今社會的主流,倍受年輕人的喜愛和歡迎,但現狀是年輕人普遍的對我國傳統戲劇興致不高。每一種藝術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各種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于是,隨著唱法中民美、民通、美通的結合,戲劇和流行音樂也開始了接通。像戴荃的《悟空》、李谷一的《我的中國心》等便是和《華陰老腔一聲吼》如出一轍。節目中,搖滾音樂與我國傳統的老腔相結合,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再加上歌手譚維維撕裂般的吼聲,更是將二者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這個黃土地般樸實純正的音樂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人們的眼球,繼而成為今年春晚得票率最高的節目。近年來,“鄉音”類的音樂歌曲比比皆是,他不僅體現了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現代價值,還涉及到我國音樂文化的身份認同問題。正如史學家顧繼頡剛在《中國影戲史略及現狀》中提道:“老腔的藝術的特色,真實的反應了陜西關于藝術的歷史流變。我們今天可以通過古代轉存下來的民間藝術老腔,穿過時光隧道,來考察我們祖先的情感指向及其生活方式。”
面對意大利美聲和外國音樂日益充斥的時代,我們是否已經遺忘和丟失了自己原有的某些東西。我們自己傳統的地方戲、傳統的地方音樂已經到了快被遺忘的邊緣,不少的地方性戲劇正在挖掘和搶救之中,歸結起來是外來文化大量彌漫所致。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定要有自己的語言。我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結合的統一體,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有的語言和文化,過度的崇向西方、過度的學習西方,將更快的導致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衰落。正如音樂家田青所說:“中國人要有自己的語言、自己的音樂、自己的戲劇,而這一切都是文化。我們到美國看到美國人鄉村里面到處掛著自己的國旗,他們的那種自豪感,是出于對自己制度和文化的自豪,而我們的傳統文化也能夠起到這個作用。”魯迅先生早在《且介亭雜文集》中就提出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的多元化組成的,而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立性,才能獲得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權利。對自己傳統文化的身份認同,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民族、土地、根……這些是我國自古以來所獨有的氣質,也是中國音樂應該流淌在血液中的東西。趙曉生認為中國的音樂風格存在三種不同的層次范疇。1)有形無神、形存神佚。指作品具有中國特色的標題,運用了一些民歌或戲曲的曲調,但是在總體音樂思維上仍沿用歐洲音樂的思維方式。和聲、節奏和結構都是歐洲的。2)有形有神,形神兼備。指的是樂曲的旋律源自于民族、戲曲,和聲、節奏、結構具備民族音樂的特征,音樂內容也反應了中國民俗和人們的現實生活。3)有神無形、得神忘形。指的是作品不追求那些具體可感的民族特征和表象層次上的中國風格,而是從民族民間音樂中抽象出真正源于中華民族文化的“韻味”和“氣質”。華陰老腔這種發源于大西北黃土高坡上的傳統戲劇,在全球化語境下的今天仍然保持著古老的地方風味。眾多老腔演員已經耆老之齡,每次仍不知疲倦的加以表演,靠的就是對自己文化的身份認同,對中華文化韻味和氣質的求索。
結語
和大多數我國傳統文化的的傳承困境一樣,華陰也面臨著受眾不夠、無法傳承、市場狹小等問題。須知沒有觀眾就沒有市場,在以市場為導向的時代,只有符合大眾審美情趣的作品才能更好的發展傳承下去。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華陰老腔的成功得益于與現代搖滾樂的完美結合,更是源于現代多元化的藝術形態。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類似于華陰老腔的各種地方傳統戲曲“老腔們”,大多都面臨著尷尬的處境,日益成為無人繼承的遺產。華陰老腔這種現代與古老相結合的演出形式,對于保護我國傳統的地方戲劇無疑是一創新舉措,只有如此才能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才會真正的被傳承下去。因此,和華陰老腔一樣,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僅需要“一聲喊”,更需要“眾聲喊”。
[1]石朝陽.老腔——一個瀕危劇種的隱憂[J].金秋文萃,2008.
[2]雷雁林.華陰“老腔影子”今昔[J].金秋,2002.
[3]梁志剛.關中老腔皮影戲漫談[J].新聞愛好者,2007.
[4]顧頡剛.中國影戲史略及現狀[M].北京:中華書局.
[5]田青·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音樂[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7.
[6]趙曉生.有神無形,得神忘形——林品晶《春曉》風格簡析[J].音樂愛好者,1988.
朱晟(1991—),男,漢,江蘇泰興,碩士,南京藝術學院,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