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華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歌劇音樂劇學院,河南 新鄭 451150)
中國音樂劇本土化發展路徑探尋
吳建華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歌劇音樂劇學院,河南 新鄭 451150)
音樂劇是一門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綜合性舞臺藝術,雖然傳入中國的歷史并不長,卻表現出了蓬勃的發展勢頭。在這一良好形勢下,應該重點探索本土化發展的路徑和策略,方能為其長遠發展奠定最為堅實的基礎。鑒于此,本文簡要回顧了中國音樂劇的發展歷程,就中國音樂劇本土化發展路徑進行了分析,以期獲得更加深刻的認識。
中國音樂?。槐就粱话l展歷史;路徑探尋
音樂劇起源于英國,繁榮于美國,是一種集戲劇、音樂和舞蹈于一身的綜合性舞臺藝術。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音樂劇也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縱觀近四十年的發展歷程,可以明顯劃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八十年代的模仿期。該時期以對西方經典曲目的復排為主,如《現在的年輕人》《海峽之花》《臺灣舞女》等,雖然是復排,但是這種模仿卻是十分必要的,使中國音樂劇創作者和表演者對音樂劇的形式和內容等有了更為全面和深刻的認識。其次是九十年代的探索期。通過模仿汲取了寶貴經驗之后,中國音樂劇開始了自主的探索歷程。先后涌現出了《四毛英雄傳》《請與我同行》《山野的游戲》等佳作,這些作品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已經較為完善,為隨后到來的繁榮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再次是新世紀的豐收期。經過了二十年的探索后,音樂劇已經逐漸在中國生根發芽,在文化藝術事業整體大發展的背景下,音樂劇作為一只新生力量,闖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如《如果愛》《雪狼湖》《香格里拉》等作品,都受到了業內外的普遍認可,而且呈現出了鮮明的中國特色。至今天,音樂劇已然成為了中國音樂文化事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員,并繼續保持著蓬勃的發展勢頭。可以預見,當代中國音樂劇一定會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
(一)題材的本土化
題材是作品的基礎,直接決定著表現什么問題。既然是中國音樂劇,必然要表現中國的人物和事件。對此當代創作者是有著明確認識的,既深入歷史,又著眼當下,將眾多地地道道的中國題材寫進了作品中。如《曹雪芹》。曹雪芹和《紅樓夢》不僅在中國廣為人知,而且在世界上也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其人其作甚至成為了中國文學的代表,為世界各國的觀眾認可和喜愛。對此創作者選擇了曹雪芹一生中最為悲情的時刻作為主要表現對象,同時創造性的將其融入到了《紅樓夢》的故事情節中,深刻展現了曹雪芹悲壯的一生,同時也讓《紅樓夢》第一次得到了音樂和舞蹈的表現。又如太原市歌舞雜技團推出的《十年》,則將目光移回到了當代,講述的是一群為夢想而拼搏的“北漂”的故事,他們住在見不到陽光的地下室里,過著螞蟻一般的生活。但是,他們的夢想卻如同春草一般堅韌生長,經歷了無數的苦痛、掙扎和成長,終于見到了生命的彩虹。每一個在大都市漂泊著的年輕人,想必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此外還有展示蒙古族傳奇生活的《草原傳奇》首次將東北大秧歌搬上音樂劇舞臺的《秧歌浪漫曲》等,都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化題材。正所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表現中國的人物和故事,才能得到國內觀眾的認可,引起國外觀眾的興趣,為表演、欣賞、傳播的本土化打下最為堅實的基礎。
(二)技法的本土化
創作技法作為作品主要的表現方式和手法,對作品風格起著決定性影響。西方音樂劇中,自然使用西方音樂創作技法。而中國音樂劇要想彰顯出中國風格,并與本土化的表現題材相契合,就必須追求技法的中國化。事實充分證明,這不僅是必要的,更是可行的。中國傳統音樂歷史悠久、類型豐富,能夠給當代音樂劇創作以極大的啟發和借鑒,很多作品也因此而大獲成功。如2014年出品的《運之河》,以京杭大運河這一人類奇跡為表現對象。在隋煬帝舉辦祭天大典時,使用了傳統的宮廷禮樂作為背景音樂。而當成千上萬的勞工們出場時,則又響起了嘹亮的號子聲。而且貫穿于全劇的主旋律更加廣為人知,正是江蘇地區的代表性民歌《拔根蘆柴花》,這熟悉的旋律一響起,立刻就拉近了觀眾和作品之間的距離。又如《二泉吟》,該劇以江南民間盲人、二胡演奏家阿泉及其收養的女兒阿莉為主線,講述了在舊社會歌舞職場酸甜苦辣的命運遭遇下,人性的美麗、溫潤與善良。作品一經推出后,被稱為是骨子里留著揚州血的音樂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作品的音樂創作是植根于揚州民間音樂的,《茉莉花》《拔根蘆柴花》等具有代表性的揚州民歌,都在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使作品浸潤在濃濃的江南風情中??梢钥闯?,音樂是音樂劇的關鍵要素,對整劇的風格有著決定性影響,如果實現了音樂的本土化,那么全劇的本土化追求也就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三)審美的本土化
西方音樂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特有的審美特征。如音樂美、戲劇美、形象美等,作為中國音樂劇來說,一方面要深刻而全面的表現出這些固有的審美特質;另一方面,則要表現出中國藝術特有的審美追求。這既是對音樂劇審美特征的豐富,也是中國音樂劇在世界舞臺上獨樹一幟的關鍵所在。比如意境美。意境是東方美學特有的范疇,包含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意與境諧、空靈飛動等多種具體表現形式。在近年來的很多作品中,都表現出了鮮明的意境美感。如《二泉吟》中,為了獲得最逼真的舞臺效果,主創人員曾進行了長達半年之久的采風,打造出了“最江南”的舞美。一開場,耳邊先是響起了似曾相識的民間旋律,隨后一葉扁舟從LED大屏幕的河道中緩緩駛來,小橋流水,煙雨江南,可謂是如詩如畫,如夢如幻。又如《大紅燈籠》,這是根據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而來的作品。這個看似氣勢磅礴的大院,其實十分封閉,一度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在辦喜事時,雖然一個個大紅燈籠十分搶眼,但是仆人們的一襲白衣卻與之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就是想要獲得一種虛實相生之感。北京歌劇舞劇院出品的《天橋》中,把天橋昔日的繁華元素抽象出來做裝飾化處理,與多媒體結合,讓整個舞臺呈現出一種琉璃的質感。訴說著歷史上天橋作為北京乃至中國最奢華的娛樂中心之一的特殊身份。通過這些本土化的審美追求,能夠讓作品得到觀眾發自內心的認同,呈現出中國音樂劇特有的審美品質。
(四)表演的本土化
表演是連接創作和欣賞之間的橋梁。作為音樂劇來說,表演主要體現在演唱和舞蹈兩個方面,同樣也應該樹立起民族化的追求。首先是演唱方面。西方音樂劇演唱以美聲和流行唱法為主,對此是需要中國音樂劇充分吸收和繼承的,并在此基礎上,將中國優秀的歌唱方法融入其中。如民族唱法、原生態唱法等,既能夠實現優勢互補,還能體現出本土化風格。如民族唱法中強調的以情帶聲、字正腔圓、聲情并茂,原生態唱法中真摯的情感投入等,都能夠給傳統的音樂劇演唱以多方面的啟示和借鑒。而且伴隨著近年來聲樂藝術的發展,很多演唱者都具有了一定的跨界演唱能力,更為這種借鑒和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其次是舞蹈方面。舞蹈是音樂劇中最靈動的要素。對于中國音樂劇的舞蹈編創和表現來說,仍然是要從古典舞、民族民間舞中汲取營養。比如《金沙》,該劇的舞蹈就很有特點,舞蹈編導在通過對金沙遺址的觀察和研究之后,利用歷史文物的信息,對古代的祭祀和戰爭場景進行了再現,從而呈現出了鮮明的民族風格?!恫菰瓊髌妗分?,舞蹈編導則創造性的融入了蒙古族特有的騎馬舞、射箭舞等,讓觀眾一看就是中國少數民族的舞蹈樣式。所以在表演方面也應該樹立起本土化追求,以帶給觀眾最直觀的本土化藝術審美體驗。
綜上所述,任何一門外來的藝術,想要在一個新的國家和民族生存和發展,都必須要經過一個本土化的歷程。音樂劇自然也不例外,特別是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當代,也只有通過本土元素的注入,才能彰顯出中國音樂劇特有的風格、品質和價值。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音樂劇的發展是任重而道遠的,需要廣大創作者繼續秉承本土化意識,在題材、技法、風格等多個方面大膽創新,創作出既符合音樂劇本質藝術規律,又獨具中國特色的佳作。這是我們樂于看到的,也是努力的方向所在。
[1]余翌子.關于中國音樂劇振興之路的一些思考——中西方音樂劇之比較[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0(03).
[2]閔國鵬.中國音樂劇的現狀與前景[J].理論界,2009(02).
[3]居其宏.亞洲及世界格局中的中國音樂劇[J].藝術百家,2009(03).
[4]田雅麗.中國音樂劇的民族化道路初探[J].人民音樂,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