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美琳
(鞍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0)
音樂心理學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實踐微探
金美琳
(鞍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0)
為了對兒童的心理素質進行強化,提高兒童的音樂欣賞能力以及樂感,現代兒童音樂教育經常會與音樂心理學相結合,進而在對兒童進行音樂能力培養的同時,將心理教學內容加入到了其中。但由于音樂心理學這門學科所涉及到的內容較為廣泛,教師無法在短時間對音樂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點進行完全掌握,自然也無法將其完美的融合到兒童的音樂教育之中,教學效果始終與預期值存在著一定的偏差。通過對音樂心理學的介紹,并分析出在兒童音樂教育中音樂心理學的運用方式,希望能夠對音樂心理學的引用提供一定的啟示。
心理特征;音樂心理學;兒童音樂教育;成熟理論
音樂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傳播形式,只要對其合理地進行運用,就能對人類的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音樂心理學是利用相關知識,來對人的心理現象以及活動規律進行研究的學科。將兩者融合在一起并運用到兒童音樂教育之中,能夠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對兒童的心理狀態進行有效的調整。什么是音樂心理學,如何在兒童音樂教育中有效利用音樂心理學對兒童進行多方面的培養,就是本文將要探討的內容。
所謂音樂心理學,英文為“psychology of music”,就是指利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式方法,對音樂和人之間的心理現象以及心理活動規律進行研究的一門科學。該科學包含的內容極廣,不僅包含心理學方面的內容,而且美學、生理學以及遺傳學等理論也涵蓋在其中。專業學者會借用心理學研究的方式,對人類的音樂行為以及音樂經驗的心理學現象進行解釋與研究。
音樂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也有著一定分類,不僅會對音樂、對人心理產生的變化探究,同時還會對“音樂對疾病的作用”以及“音樂對社會心理的影響”等方向進行研究。隨著音樂心理學這門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其研究水平已經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其探究內容也更加細化,像音樂治療學與音樂教育心理學等等,在人類的“心理健康工程”中,發揮出了極為重要的作用。[1]
(一)兒童心理特征與兒童音樂教育的結合
兒童時期,人類的性格較為活潑,很難長時間保持一種聽課姿勢,根據這些心理特征,老師可以挑選一些可以進行互動的音樂,將課堂教學“活起來”,這就是一種利用音樂心理學對兒童進行引導的音樂教學方式。例如老師在向兒童教授《拍手歌》時,就可以讓兒童與老師一起,跟隨著音樂的節拍動起來,按照歌詞的內容進行拍手以及跺腳等方面的動作。這樣不僅能夠在音樂課堂中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同時也通過動作讓兒童更加主動地參與到音樂學習之中,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這樣的教學方式就是一種符合兒童生理以及心理特征的教學方式,整體教學效果較為理想。[4]
(二)“成熟理論”與兒童音樂教育的結合
當兒童音樂教育進行一段時間之后,兒童的音樂綜合素養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形成了一定的音樂基礎。這時再對兒童進行音樂能力培養以及音樂相關知識點教學,就會收到較為理想的教育效果,而兒童也會因為自身的進步,而在音樂學習中得到極大的滿足感以及自豪感,會更加堅定兒童對于音樂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信心。就“成熟理論”角度而言,人類的心理發展是具有一定的順序與方向的,如果老師能夠在此基礎之上,合理對音樂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難度進行設計,就能保持兒童這種學習的心理,并會更加積極地投入到音樂教學之中。此時,老師也應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加入適當的肢體語言,使兒童通過大量動覺與聽覺的鍛煉,切實優化兒童的音樂學習能力,從而將音樂心理學以及兒童音樂教育有效結合在一起,對兒童的心理以及音樂能力同時進行優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音樂教育中如果要利用成熟理論開展音樂心理學,是有一定時期以及條件要求的,一旦教學條件不足或者錯過這一時期,成熟理論的開展就會存在一定的難度,音樂教育也會隨之受到影響。所以在使用時,必須要對兒童生理成熟程度進行解,這樣才能便于音樂學習能力培養教育的開展,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3]
(三)兒童審美能力培養與兒童音樂教育的結合
音樂不僅能夠給人們的聽覺帶來享受,同時還能向聽眾傳達出音樂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讓聽眾通過音樂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影像,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所以老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音樂心理學將音樂教學環境以及音樂韻律結構結合起來,進而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對兒童的音樂審美能力進行科學的培養。要利用音樂教學,對兒童的音樂音響分辨能力進行強化,為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并要運用兒童豐富的想象能力,逐步對兒童的審美情感進行提升,從而對兒童的審美心理能力進行優化,可謂一舉兩得。[2]
(四)內心音樂聽覺能與兒童音樂教育的結合
所謂“內心音樂聽覺”,指的是即便是在結束以后,人們還是會因為聽覺想象而出現音樂持續發聲的情況,或者是利用音樂知識對樂譜進行識別而在頭腦中形成的音樂。在對兒童進行音樂教育的過程中發現,當音樂播放完畢后,兒童還會對剛才的音樂旋律存在一定的印象,但一段時間之后,這種印象就會弱化,而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內心音樂聽覺造成的。老師在對兒童進行音樂教育時,不僅會要求兒童在課堂中有良好的表現,更加希望兒童在課下也能記住音樂,從音樂中獲得感悟。為了確保音樂聽力的教學質量,老師應按照兒童的心理特征以及內心音樂聽覺特點,在對兒童進行音響培養的基礎上,對兒童的聽力能力進行有效的鍛煉。[1]
對兒童進行音樂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對兒童的音樂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綜合能力進行科學的培養,而將音樂心理學添加到兒童音樂教育之中,可以使兒童音樂的教育方式因為更加緊貼兒童的心理特征,而變得更加科學、有效。因此音樂教育者應對兒童音樂學以及音樂心理學進行深入的研究,并按照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將音樂心理學與兒童音樂教育有效融合起來,進而為兒童創建出更加優質的音樂和心理學習環境。
[1]祁欣.音樂心理學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的研究與應用[J].長春大學學報,2007(11):132-135.
[2]張盼.心理學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的應用[J].青年文學家,2009(23):179.
[3]苗啟田.淺析心理學教育原理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的應用[J].讀天下,2016(09):256.
[4]萬笑.淺析兒童心理學在兒童音樂教育的應用[J].黃河之聲,2015(07):34-35.
金美琳(1980—),女,遼寧省鞍山人,東北師范大學碩士,鞍山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