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園 趙小林
(濟寧學院,山東 濟寧 272000)
濟寧地區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調查研究
張曉園 趙小林
(濟寧學院,山東 濟寧 272000)
濟寧地區農村音樂教育存在師資短缺、教學設施不完善、教學觀念滯后等諸多問題。改變農村音樂教育現狀是推進素質教育非常關鍵的一步,需要加大教學硬件投入,引進專業音樂人才,充分運用現代網絡教學。
農村音樂教育;教育現狀;對策
音樂教育是構成藝術教育的重要拼圖,也是實現學校美育教學的重要途徑。國家的政策方針也在為推進素質教育而不斷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推進的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不均衡性。大中型城市的音樂教育在師資配備、教學硬件設施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極大的改善提高,而在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仍然存在諸多不完備,甚至缺失的現象。因此,如何推動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不斷完善發展,成為普及音樂教育的重中之重。濟寧地區農村音樂教育就如同全國農村音樂教育的影子,也存在嚴重的失衡現象。
濟寧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音樂教育理應得到重視,但是受制于當下經濟發展不均衡性,音樂教育也出現嚴重的不均衡,尤其是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
(一)師資力量嚴重欠缺
筆者有幸參加2016年山東省教育廳組織的高校教師下鄉支教活動,在給音樂教師學員上課的過程當中,能夠深刻體會到農村音樂教育的缺失。城鄉環境的差異以及教師待遇的差異都是造成教師隊伍不健全的重要因素。音樂畢業生的家庭條件相對較好,本身具備一技之長,具有自主創業的條件,這無形之中會影響到學生就業時的心態,他們對工作環境的要求相對較高,對工資待遇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因此,現在很多音樂學畢業學生經常出現眼高手低的情況。筆者曾在任教的濟寧學院針對2015屆畢業生做過一次問卷調查,問題主要涉及學生就業去向:是否自主創業,是否考縣市在編教師,是否考農村在編教師,是否去偏遠山區支教。參與問卷調查的60名畢業生,其中25%選擇創業,65%選擇考城市教師事業編制,只有10%的同學選擇考農村教師編制。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同學是從內心排斥扎根農村教學的,缺乏一種大愛無邊的胸懷。
從當地主管音樂教育的各級領導來看,現在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仍然存在,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只重視語文、數學、外語,因此在師資建設方面往往把音樂教師忽略。校領導不重視音樂教育,就不會主動申請專業老師。為迎合素質教育的大背景,有的學校會讓一些語文、數學、外語老師兼任音樂課教學,他們沒有經過專業訓練,所以就無從談及教學效果。在我們此次支教活動中,約有25%的學員是兼職音樂教師。
(二)教學硬件設施不完備
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各個縣市的農村音樂教育設備建設也是千差萬別。筆者在對濟寧泗水縣的農村音樂教育調查過程中發現,農村音樂教學具有專業教室的占20%,用鋼琴教學的占5%,用電子琴教學的占50%,用錄音機教學的占25%。樂器數量也非常少,一般都是打擊樂和吹管樂。這些樂器也并非經常使用,只是在音樂活動,比如運動會的時候才拿出來排練幾個節目。
由于教學環境不專業、教學設備跟不上,即使有了專業教師,教師也不能完全地展現自己的教學能力。長此以往,專業畢業生就不愿意投身到農村的音樂教學中去。
(三)教學觀念滯后
教學是一項宏偉的育人工程,在這項工程中音樂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現在一些農村中小學的領導觀念始終是應試教育,他們政績的體現就是學生考取了幾個重點中學、重點高中,因此他們只重視學生的文化課學習。筆者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大多數學校的課程設置中是有音樂課 的,但是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音樂課往往就要給所謂的主課讓路。所有的音樂課都成了語數外等主課的自習時間,甚至有的主課老師直接上課。這種形同虛設的課程設置就是直接剝奪了學生接受音樂教育的權利,這怎能談得上是素質教育!
(一)吸納專業教師,完善教師隊伍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教的主體,只有專業的教師才能傳授給學生專業的知識。從相關的教育部門到學校的領導要加強素質教育意識,積極的制定相關政策,吸引優秀音樂專業畢業生加入到學校的教師隊伍中來,要堅決杜絕非專業教師兼職音樂教師的現象。
(二)改善教學環境,完備教學設施
學校要設置專業的音樂教室,只有在良好的藝術氛圍中,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藝術的魅力。教學用具要及時補進,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運用鋼琴教學,條件差的可用一般的電鋼教學,絕不能讓唱歌教學模式占據主導。同時還可以在音樂教室內設置相關的音響設備,讓學生聆聽一些優美的樂曲,以及一些積極向上的紅色歌曲。要在《音樂新課標》指導下,依據教學大綱要求合理開設音樂課程,不能出現“音樂是副科”,少排課、甚至不排課的現象。只有這樣農村的音樂教學才能高度地開展起來。
(三)運用網絡普及音樂教學
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網絡資源不斷豐富,其中不乏一些音樂教學方面的文字、圖片、影像等。因此,農村的音樂教師可以吸納網上的視頻教學,同時結合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逐步形成自身的音樂教學模式,這對提高教師的自身修養和教學能力十分有益。
(四)為廣大實習生提供實習基地,實現共贏
濟寧地區擁有多所高校,并且都有音樂專業畢業生,因此廣大縣市區的農村中小學可以主動與高校聯系畢業生,為畢業生提供實習場所。學校要籌備一定資金購進必要的教學設施,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畢業生的實習期雖短,但是畢業生每年都有,這項工作具備延續性。在實習過程中畢業生可把自己學到的最新的音樂教育理念與方法,以及最前沿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們。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喜歡音樂、接受音樂的能力。同時作為畢業生來講,也能切實體驗到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的重大意義,增強了奉獻精神,扎根農村的意識也會不斷增加。
總之,改變濟寧地區農村音樂教育的現狀不可能一蹴而就,各相關部門要以實現音樂教育的均衡發展為目標,排除一切困難,通力合作,爭取早日實現真正的全民素質教育。
[1]張紅,田莉莉.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問題與對策[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04).
[2]尚艷.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調查[J].長治學院學報,2015(06).
[3]張向俠.農村學校音樂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思考[J].民族音樂,205(01).
張曉園 ,濟寧學院教育系,講師,研究生; 趙小林,濟寧學院音樂系,講師,研究生。
該文章是“2015年度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立項”科研成果(項目編號: 15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