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愫
(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中國民間藝術的現狀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以于都嗩吶為例
文 愫
(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中國民間藝術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豐富多彩,中華文化無法缺少民間藝術這個重要部分。于都嗩吶是古代中原地區早期的嗩吶藝術,它跟隨著大量客家先民的南遷進而一起傳播到贛南地區,然后與贛南當地的民俗文化采茶戲等融合發展,因此形成于都嗩吶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本文希望根據課題研究成果對于都嗩吶的藝術傳承歷史和演變過程進行研究,去發現以于都嗩吶為代表的民間藝術的現狀以及其傳承和演變的規律,以期待有助于解決民間藝術在社會轉型階段所面臨的問題和困境,為中國民間藝術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現實依據,進而保護并弘揚中國民間藝術文化。
于都嗩吶;民間藝術;歷史傳承;可持續發展
從廣義上來說,民間藝術是廣大勞動者為滿足自身的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民間戲曲、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文學和民間美術。從狹義上來說,民間藝術單單指民間造型藝術,這包括了民間美術表現形式和工藝美術表現形式的多種表現形式,民間藝術也是人民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而民間音樂的發展與興盛不僅充分體現了民間藝術的迷人魅力,更為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打開一扇新的大門。而于都嗩吶作為傳統民間音樂中的一朵奇葩,對其進行分析研究,我們希望能對民間藝術的可持續發展有所啟發。
大約公元317年至879年間,客家先民遷入贛南后,于都嗩吶藝術開始萌芽。為大部分人所知的是北方的民間鼓吹樂,以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的民間嗩吶最為出名。而這恰好是古代的中原地區。可以認為贛南客家嗩吶藝術的源頭是古代中原地區嗩吶藝術。
于都嗩吶最繁榮的時候,是在1981年至1991年。那個時侯,每個鄉鎮最少一個多至幾個自發組織的嗩吶班子,以至于出現很多嗩吶名手。在1992年,江西省文化廳將“嗩吶藝術之鄉”這個稱號授予了于都縣。
但是好景不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于都嗩吶開始走下坡路,一是農村紅、白喜事和祭祀活動慢慢減少;二是現代娛樂方式逐漸豐富,對以嗩吶為娛樂的娛樂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三是大家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慢慢發生了變化。許多人放棄了吹嗩吶,選擇外出打工或僅僅在家務農。嗩吶班子里,已經很難看到到年輕人,基本上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年輕人沒有動力,也不愿意學。所以于都嗩吶也就漸漸淡出了現代人的視野。
于都縣大力推進于都嗩吶藝術轉向文化產業,積極扶持民間藝人開拓文化市場,力圖讓于都嗩吶重新活躍在農村傳統文化和特色文化活動。經過于都人民的不懈努力——于都縣新添了吹嗩吶的年輕好手,他們在學習演奏中積累經驗,并且融合其他音樂的優點,接連不斷創作出適應當今時代的嗩吶新曲牌,既擁有濃厚的新時代氣息,又體現出醇香的民間韻味。于都嗩吶隊規模逐漸擴大,發展到五十多隊;不少嗩吶隊并不滿足于以往的單純的“吹打”形式,還增加了表演節目,多家隊伍辦起了藝術團,也會進行唱歌、舞蹈、小品等表演。
當然于都嗩吶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它有著其他音樂藝術無法比擬的藝術特點。主要有:
(一)注重齊奏
演奏樂器以扁鼓和嗩吶為主,配以小鈸、馬鑼;吹奏時有齊奏、對吹、吹打等方式,所以俗稱“吹打”。同時演奏時也有表現鼓技的精彩部分,在縣城西南一帶還會把嗩吶手稱為鼓手,實為“吹鼓手音樂”。
(二)演奏方便
于都嗩吶演奏時分路吹、坐吹兩種形式。嗩吶演奏時間能長能短,演奏時藝人可坐可行,舉動輕便靈活,絲毫不受時間、場地等條件限制。這就更方便大家欣賞到于都嗩吶的演出。
(三)曲調多種
據調查,于都嗩吶的曲調就有二百八十多個,主要分為喜調和悲調兩大類型,喜調風格輕快、歡樂;悲調風格深沉、低鳴。于都嗩吶演奏時講究“鼓板分明,粗細結合,高昂悠揚,音響協調”。
(四)技巧成熟
“時而激昂嘹亮,響遏行云,時而飽滿圓潤,和諧悅耳;時而委婉幽怨,如泣如訴,每每駐足聆聽,欣悅之情頓上心頭,且久久不息。”這種強烈的情感來源于于都嗩吶對樂曲的高超多樣的處理技巧,主要采取變換、減字、加花等調式技巧,以達到齊奏層次的變化。
當今社會正在急速轉型,民間文化也因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民間文化在工業文明的強力沖擊下,于都嗩吶如何走出困境、提升價值、發展傳承,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難題。但于都人民積極行動起來采取了以下措施:組織專業人員,對于都嗩吶進行更深層次的了解研究,深入了解于都嗩吶的歷史文化淵源、歷史發展及傳承現狀等等;由專業人員將收集到的于都嗩吶曲牌、演奏者等重要文化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并專門建立檔案檔,便于保存;多多開辦嗩吶培訓班,旨在將嗩吶藝人集中培訓和培養,不斷突出新人在發展嗩吶中的重要作用,壯大嗩吶隊伍,讓于都嗩吶后繼有人;重點打造于都客家嗩吶文化品牌,進而利用文化品牌,大力發展于都嗩吶文化產業。
但我們更艱巨的任務是如何讓這些民間藝術在現代社會中更好地生存下去,也就是民間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任務的核心在于怎樣讓民間藝術改革創新,讓它們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怎樣讓它們適應新型社會的發展需要。
“任何一種事物如果沒有與時俱進的創新品質最終必將走向滅亡”,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我們認為創新與發展是對民間藝術最大的保護,這樣才能讓民間藝術不斷適應發展中的現代社會需求。只有這樣,我們的民間藝術才能歷久彌新。
[1]陳小平.于都客家嗩吶藝術之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9.
[2]楊魯平,溫桂生.贛南于都客家嗩吶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藝海,2009(03).
[3]何小蘭.淺談于都嗩吶的現狀與發展[J].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與發展初探,2000.
[4]樊坤,方觀音.大眾媒介與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以于都嗩吶為例[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
[5]楊秀蘭.民間藝術現狀分析及傳承探索[J].讀天下,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