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愕芳
(武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簡論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特點
黃愕芳
(武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我國古詩詞歌曲是古代詩詞與現代音樂結合的聲樂載體,是我國民族聲樂的主要組成部分,與我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連,其特殊的藝術形式與演唱特點對我國社會文化生活以及音樂創作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對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特點進行研究可以吸收和繼承民族文化精髓,展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本文基于上述背景,結合具體詩詞實例,對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特點進行了討論,希望能豐富民族音樂的研究內涵。
中國古詩詞;歌曲演唱;特點分析
藝術歌曲這一聲樂題材源自于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是指“詩歌與音樂結合的一種歌曲”[1]。我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則是西方藝術歌曲與中國古代詩詞結合的產物,始于上世紀20年代初,并逐漸呈現多元化發展,這些古詩詞藝術歌曲作品至今仍然具備很高的藝術價值,側重于演唱者與受眾內心世界的情感共鳴,樂曲表現力極強。
(一)題材
古詩詞藝術歌曲大多數是先有詞再譜曲,我國第一首古詩詞藝術歌曲為取材于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大江東去》,在后續發展歷程中,逐漸涌現出《我住長江頭》(取材于李之儀《卜算子》)、《紅豆詞》《楓橋夜泊》等。這類直接取材并譜曲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占絕大多數,也有的歌曲是根據民間樂曲與古詩詞融合,進行二次創作,通過口耳相傳流傳至今,例如《關山越》《陽關三疊》。
(二)旋律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凸顯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又大量吸收了西方作曲技法,例如旋律發展手法和樂曲的結構變牌技巧等,最顯著的是配合鋼琴伴奏,讓歌曲具備垂直美感,例如《長相思》(馬思聰)不僅采用了西方作曲手法,而且還借鑒了宋朝所推崇的詞調音樂曲譜,力求追尋中國古代歌曲的藝術情感[2]。該曲以單三段結構為主(引→A部分+間奏→B部分+C部分→尾聲),三個樂曲段落在節拍速度、調式調性、和聲組織上均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尾聲部分再現了簡短主題,從而讓整首歌曲成為有機整體,呈現出了中國曲式“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藝術方式。此外,古詩詞藝術歌曲旋律還具備抑揚頓挫、柔情婉轉的旋律。漢語博大精深,字正腔圓,語音和語調也十分豐富,因此在歌詞吐字時的“頭、腹、尾”處均可加以夸張修飾,從而讓旋律具備藝術聲腔,讓歌曲產生委婉動聽的效果。
(三)調式
古詩詞藝術歌曲是先有詞,再有曲,一字一音,音調簡潔明朗,調式結構、音律變化、音韻結合方面均有嚴格規范,詩詞與音樂相互交融,渾然一體,多以雅樂七聲調式或傳統五聲調式為主,例如《峨眉山月歌》(李白),以“山”與“月”為象征,體現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樂思波瀾起伏,恰如流之不盡的江水,連綿不斷的訴說,以雅樂七聲調式營造出工整的句式,在典雅樸實、清新自然的旋律中給人以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感覺。傳統五聲調式則為我國特有的民族調式,多為民間音調改編而來,一般以省略三音的空五度和弦使樂曲和聲趨于五聲調式風格,例如改編自白居易的《花非花,霧非霧》,采用五聲D宮調式,節奏統一、旋律平穩,且歌詞樸實易懂,非常適合演唱。
(一)氣息特點
演唱歌曲通常要求穩定而帶有一定力度的氣息支持,演唱的支持部位需符合自然、放松、通暢的原則,中國古詩詞歌曲演唱時要求氣流能順利通過通道,氣息吸入適度,既不能太淺又不能太多,呼出時同樣要求勻速、通暢,從呼吸道輕松柔和的流出氣息,從而發出明亮自然、清晰婉轉的聲音。此外,演唱者還需根據歌曲的內容和風格對氣息的強弱變化進行把握,盡量讓每句歌詞盡顯飽滿,一氣呵成,如此才能體現出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意境和韻味。
(二)吐字特點
漢字講究字正腔圓,因此要唱好古詩詞藝術歌曲,首先要咬字準確,古詩詞是建立在我國語言文化基礎上的,聲、韻、調三要素不可或缺,要求吐字清晰,字音準確無誤。此外,古詩詞藝術歌曲歌詞少而精,意境深奧,因此每個字都顯得格外重要,要根據詩詞的意境和具體內容來對吐字的技巧進行正確選擇,例如在《雨霖鈴》(柳永)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一句的演唱過程中,所要表達的是人物離別前夕的地點、景象,用來襯托惜別之情,因此要盡量以字腹圓潤、聲音舒緩的吐字方式進行演唱;而在《大江東去》《破陣子》(辛棄疾)等氣勢雄渾、旋律豪放的歌曲演唱中,則需咬緊字頭、歸韻清晰。
(三)聲音特點
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唱法融戲曲、民歌、美聲等技巧于一體,聲音以柔美、明亮、含蓄、連貫為主要特點,因此演唱者口腔內部擴張不能過大,聲音感覺點不能過于靠后,而是要將聲音從硬口蓋送出來,口舌清楚自然,凸顯出聲音的內在柔和氣質。演唱高音部分時不能過強,應以高聲帶位置深呼吸,做嘆氣狀進行演唱,凸顯出剛柔并濟的特點;演唱低音時要盡量放松胸部和喉部,讓聲音趨于自然、結實,深沉而富有韻味。中國古詩詞歷來講究“平上去入”的聲調特點,又融合了平平仄仄的格律,因此演唱者需反復念誦,把握語氣、節奏、聲調、氣口等技巧,用心體會歌曲語言美和音律美的和諧統一。
(四)情感特點
古詩詞藝術歌曲既包含了古代詩詞家的思想,又寄托了現代作曲家的感情,因此演唱者需具備豐厚的文學底蘊,通過把握古詩詞的時代背景與意境,理解歌曲情感,體會人物形象,從而融入到歌曲演唱時的情感語境當中,提高其藝術魅力。古詩詞藝術歌曲具備“風、雅、頌”的思想情感特點[3],具體表現趨于含蓄內斂,這就要求演唱者不能“為賦新詞強說愁”,過分夸大情感,而是應該真情實意、順其自然地表現出歌曲的深層情感。例如在運用強弱、顯隱、虛實等技巧演唱時,在情感方面需注意表現出古詩詞傳統文化的寫意和含蓄特征。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根植于傳統文化音樂,民族風味濃厚,學習和演唱古詩詞藝術歌曲對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意義重大,其聲樂特點主要以曲為詞設、詞依譜曲為主,在演唱過程中需注意把握歌曲的意境、情感,通過吐字、氣息、聲音等技巧,做到聲情并茂、氣韻生動,從而提高古詩詞藝術歌曲典雅的藝術魅力。
[1]黃超群.淺談中國詩詞藝術歌曲的歷史發展及藝術特征[J].北方音樂,2016,36(13):154.
[2]卿丹.唐詩藝術歌曲的音樂審美價值[J].音樂創作,2016,(5):87-89.
[3]楊曙光.在創新中保護、傳播和發展——淺談用現代聲樂意識重新演繹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J].中國音樂,2016(4):14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