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山東 青州 262500
地方民俗文化外宣翻譯策略研究*
張 磊*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山東 青州 262500
地方民俗文化以其獨特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點,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外宣翻譯作為民俗文化對外傳播的橋梁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本文主要從地方民俗文化外宣的文化定位,翻譯方法的使用和翻譯人才的培養等方面探討了地方民俗文化外宣的翻譯策略,以便更好地促進地方民俗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民俗文化;外宣翻譯;策略
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創造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促進民俗文化的對外交流會極大地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對外交流與傳播。地方民俗文化具有獨特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點,在中華文化對外交流傳播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位置。地方民俗文化的外宣既是對中華文化的外宣,也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助力。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中,民俗文化外宣翻譯是中華傳統文化外宣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化外宣翻譯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和國家形象的窗口,是民俗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也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民俗文化外宣翻譯對于促進世界了解我國的民族文化,促進中華文化的對外交流與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外宣翻譯作為民俗文化對外傳播的橋梁,必須采用適當的策略,實現有效服務于民俗文化對外傳播和交流的目的。
(一)精確文化定位
民俗文化外宣屬于文化傳播范疇,其行為實踐為文化交流,因此,在民俗文化外宣翻譯的過程中必須找準文化定位,突出本民族的文化特點,才能實現民俗文化外宣的目的。外宣翻譯必須植根于民俗文化,體現民俗文化的核心價值,才能實現語言這一傳播媒介的作用,推動區域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地方經濟和文化軟實力的雙增長。
為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當以尊重民俗文化為前提,以保留民俗文化內涵為條件,運用實用有效的翻譯方法,對地方民俗文化進行準確的語內翻譯和語際翻譯,突出地方民俗文化特色,促進中國特色民俗文化的傳播。
(二)找準翻譯方法
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播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譯文質量的高低。因此,必須要選對翻譯方法,確保譯文質量,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實現傳播的意義。
1.異化為主、歸化為輔
在文化翻譯過程中,歸化和異化是常用的兩種翻譯方法。歸化翻譯是把原語內容翻譯為目標語閱讀對象認同的內容,而異化翻譯則以保持原語文化內容的原汁原味為翻譯標準。民俗文化外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傳播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其外宣翻譯應該盡量保持民俗文化原汁原味的地方性、民族性特點。在翻譯過程中,如果使用歸化法,按照目的語讀者的接受程度去翻譯,雖然有利于目標讀者的理解,可是卻會使其文化特色和內涵大打折扣。而采用異化翻譯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民俗文化的原貌和其獨有的魅力。
所以,對民俗文化進行語際翻譯時要盡量以異化為主、歸化為輔,本著民俗文化外宣的“傳真”原則,展現地方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促進民族文化的對外交流。
2.翻譯方法多元化
民俗文化具有濃郁的地方性特征,在其外宣翻譯過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而導致很多詞匯在目標語中難以找到對應的表達方式,無法實現對等的翻譯,出現了跨文化語際翻譯中的“文化缺項”現象。此時,可以運用多種翻譯方法盡可能保留原文化信息和內涵,譬如,對于民俗文化中的一些特殊表達方式及人名、地名等專有詞匯就可以使用音譯法,就是把一種語言的詞語用另一種語言中跟它發音相同或近似的語音表示出來的翻譯方法。比如,漢語里的“豆腐toufu”、“饅頭mantou”、“功夫kongfu”、“旗袍chipao”等詞匯采用音譯,既能最大程度地保留中國文化的民族特色,同時又為外語文化補充了新的詞匯,實現了語言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傳播了中華文化,促進了文化交流。因此,在民俗文化的外宣過程中,我們可以綜合運用圖像法、模仿法、替代法、闡釋法、淡化或消除法這些多元化的文化信息翻譯方法,不僅可以確保中華民俗文化實現有效的對外傳播,還能豐富跨文化語際翻譯策略。
(三)培養翻譯人才
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就離不開文化翻譯人才。目前,專門從事民俗文化外宣翻譯工作的人才很少,地方民俗文化的翻譯人才更是幾乎沒有,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因此,要搞好民俗文化的外宣工作,關鍵是要做好翻譯人才的培養工作,加強民俗文化翻譯人才隊伍建設。
筆者建議可以在大學民俗學等相關專業增設英語翻譯等課程或者在大學英語翻譯專業適當添加民俗文化的相關課程,培養同時具備民俗專業知識和民俗文化翻譯能力的人才。同時,學術界應給予民俗翻譯工作更多的指導和支持,多方共同努力打造民俗文化翻譯人才,推動我國民俗文化外宣翻譯工作的發展。
做好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譯工作必須要找準文化定位,突出文化內涵,采取恰當的翻譯策略,運用多種翻譯手段,盡量保留民俗文化元素,做好翻譯人才隊伍建設。只有這樣才能保留中華文化的民族特色,促進民俗文化傳播得更加深遠,實現中華文化的真正外宣,同時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助力當地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1]劉宓慶.翻譯教學:實務與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出版翻譯公司,2003:54-59.
[2]王鐘銳.民俗文化外宣策略研究——以河北民俗文化為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2(12).
[3]徐志偉.民俗文化的外宣及其翻譯策略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3).
[4]朱義華.外宣翻譯研究體系建構探索—基于哲學視野的反思[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
*2017年濰坊市社會科學規劃重點研究課題“青州古城民俗文化對外交流研究”(批準號:濰社科學術委發〔2017〕2號)階段性研究成果。
張磊(1979-),女,山東青州人,碩士,濰坊工程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
H
A
1006-0049-(2017)20-0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