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杰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體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非遺語境下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保護機制研究
——以德江縣土家舞龍為例*
柳 杰**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體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文章選取德江炸龍為研究個案,對德江縣具有典型節慶活動特征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炸龍的傳承進行研究,分別從德江炸龍的起源、表現形式、價值進行分析,找出其在傳承過程中面臨的具體問題,并根據現實問題提出有效的建議和對策。
炸龍;民族傳統體育;傳承
炸龍是德江縣土家族元宵節中的傳統舞龍表演。德江縣素有“儺戲之鄉、天麻之鄉、奇石之鄉”之稱,隸屬于貴州省銅仁市,位于貴州省的東北部。德江土家習俗文化種類繁多,且風格獨特,德江土家炸龍即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德江土家炸龍,原先是以龍求雨,祈福神明,舞龍酬神,經過時代的變遷,逐漸演變為酬神娛人。目前,炸龍祭祀色彩逐步淡化,酬神味道降低,繼而轉變為,自發組織,自愿參加,自籌資金,自編自舞,自玩自炸。元宵“炸龍”是德江縣春節文化活動的主看點,為弘揚這一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群眾春節文化生活。炸龍歷史已經將近百年,已變成是土家最為重要的文化節之一,也是我國少數民族比較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5年12月入選貴州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歌頌、傳承土家人民的精神,炸龍會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演出,規模空前,場面壯觀,以此來鼓舞和影響世人,宣傳土家民族文化,使其蓬勃發展。
(一)土家炸龍的一般表現形式
正月十五是土家族的“過大年”,從中午到夜晚就正式開始“炸龍燈”。炸龍的組成成員一般會選擇16-25歲的中青年人,“出燈”前為了給成員們提升膽量,通常會喝白酒,隨著近幾年扎龍燈形式趨向危險性,成員在“出燈”都會帶上頭盔,并用濕毛巾把裸露在外的脖子和頭發遮上,同時戴上手套,最為關鍵的是必須每個成員脫掉上衣露出上身,這樣就做好“出燈”的準備了,可以隨時出場。“過大年”當天,舞龍隊員途經的地方民眾都會用準備好的竹竿綁上土制火藥的爆竹對著龍開始轟炸,其轟炸的重點是龍頭,晚間時候,成員不僅要承受爆竹轟炸龍,還要注意民眾用特制的煙火進行火燒,場面異常壯觀。翌日,舞龍的成員會把龍放到“玉溪河”邊,點上火把龍燒掉,預祝這舊的一年已經過去,新的一年已到來。
(二)土家炸龍的制作工藝形式
“炸龍”原本是德江土家族過年期間的求雨祈福的祭祀活動,隨著時代的變遷,后來逐漸褪去祭祀色彩,變成單純的娛樂活動。“炸龍”的準備工作一般都要提前,通常土家民眾會在農歷正月初一過后就開始準備“龍頭”“龍身”,“龍頭”是以竹條為主要材料,將其編制,其骨架纏繞在一根木棍上,然后用收成上來的自家大米做成漿糊,并將宣紙粘敷在骨架上,再輔以顏料彩繪“龍頭”,使其栩栩如生;“龍身”同樣是以竹條編制成圓柱體,同樣纏繞在一根木棍上,再用宣紙粘敷,其“龍身”數目常在十個以上,另附上一個富有工藝性的“龍尾”。在“出燈”時,用欲先備好的長布把“龍頭”和“龍身”還有“龍尾”拼接起來。
(一)不掘不撓的民族精神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更是土家人民崇拜和祭祀的神明,舞龍就是土家人民龍文化的行為表現,側面也反映出土家民眾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智慧與勇氣。
通常人們會在特殊的或重大的節日中,借用舞龍營造一種龍騰虎躍、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將日常生活中的不開心、挫折、以及希望都寄托于舞龍活動,而德江炸龍作為舞龍活動一種形式,充分體現了德江土家人民團結奮發、氣勢宏偉的不屈精神。土家炸龍擁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身臨其近讓人不由自主的產生一種民族認同感,其獨特形式是培養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人山人海的場面更能反映出土家人民以舞龍為文化紐帶,強化民族凝聚力。
(二)傳播土家民族優秀文化
土家炸龍作為德江土家族民族傳統文化的必不可少部分,其創生與發展離不開土家族的傳統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淵源,是土家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孕育出的璀璨文化。所以,不能僅將土家炸龍活動看做是一種簡單的身體練習或是活動呈現,而是應該將之視為土家民族優秀文化的弘揚,要持有學習和教育的態度。通過土家炸龍活動更容易了解土家文化的本真之處,繼而激發本民族群眾的自豪感。從炸龍開展的形式來看,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博弈,也使得炸龍成為宣傳德江縣、宣傳土家文化的一張名片。
(三)體育健身與娛樂的有機統一
土家炸龍是一種集舞蹈、民間音樂等于一體的傳統體育項目,舞龍者要將龍在手中舞動、翻滾,給人予以視覺沖擊,同時,舞龍過程中身體多部位得到了鍛煉,對于耐力、力量、呼吸系統、血液循環系統都有促進作用。同時,在“過大年”期間,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參與,在激烈的轟炸環節,不僅為節日增添喜慶,也給生活增添歡樂。人們參與或觀賞炸龍活動,都能被現場磅礴的氣勢感染,體會到生命的力量,同時感受到美的享受。
眾所周知,德江土家炸龍歷經百余年傳承至今,根植在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之中。炸龍的組織是由社團、商會或個體自發組織,并于活動開展前就開始籌募資金,規劃方案、開始“造龍”,同時,有規律性的組織群眾進行排練,并邀請當地腰鼓隊、秧歌隊同行。從正月十四開始,所有主要街道已經非常熱鬧,家家戶戶都在做元宵炸龍活動前的準備工作,活動當天德江縣城萬人空巷,人山人海,好不熱鬧。[1]自上世紀90年代起,由于市場經濟的影響,扎龍文化所依托的農耕經濟模式已悄然發生變化,同時伴隨著年青勞動力的向外流動,作為土家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炸龍活動正慢慢滑向衰落,大有頹勢之感,傳承遭遇困境。據調查,由于時代的變遷土家女子炸龍隊伍已消亡在歷史的轍痕中,就連偏遠村寨中參與的人數也是屈指可數,對其搶救與整理、傳承與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近年來,德江縣重視文化旅游業的發展,集中精力抓本土民族民間文化建設,土家炸龍也漸漸受到縣里、市里的重視,引來越來越多的關注者,其傳承困境也在逐步好轉,這對土家民族民間文化的保存與弘揚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于貴和.土家族炸龍體育活動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9(10):140-141.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青年課題,非遺語境下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保護機制研究——以德江縣土家舞龍為例(tryz2014C02)。
**作者簡介:柳杰(1986-),男,漢族,湖北荊州人,碩士,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體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體育人文。
G
A
1006-0049-(2017)24-00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