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現狀分析與培養
劉 燕*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自主學習能力不僅是大學生必備的一種學習能力,也是終身學習理念下必備的條件之一。本文在厘清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內涵和結構的基礎上,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現狀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普遍不高,在性別上差異不顯著,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隨年級的升高而下降的趨勢。分析問題的成因后,提出了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可采取如下策略: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給各年級學生提供交流平臺。
自主學習能力;現狀調查;能力培養
1997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有研究指出:在當今時代,人們在大學期間所學知識大約只有2%的知識一直能夠在其退休前應用[1]。也就意味著,現如今,大學生從事某種工作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絕大部分來自于社會這個大課堂,而不僅僅依靠于大學課堂。因此,“學會自主學習”已然成為一個人發展和成長過程的必修課。
(一)自主學習的含義
仔細閱讀文獻,發現前人對自主學習概念理解,大致可分為三個方向。
第一種觀點認為自主學習是學習的一種形式。如余文森等認為自主學習是與他主學習相對立的一種學習模式,是指學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學習而非被動接受老師傳授的學習[2]。
第二種觀點認為學習者主動并且有結構和條理性的學習即為自主學習。學生自己調整學習目標,根據現實情景的不同而改變自己的認知,從而約束自身行為[3]。
以龐維國學者為代表的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應該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來界定自主學習。從橫向角度上來說,即從學習的各個方面來定義,自主學習包括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方法等;從學習的整個過程來定義(縱向)自主學習的話,從學習目標的制定、學習計劃的規劃到學習的準備工作[4]。
(二)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內涵及結構
國內外學者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內涵及其結構的研究從沒有間斷過。Holec(1981)最早提出自主學習能力這個概念,他認為“自主”即為“負責自身學習的能力”,這種能力具體表現在多方面[5]。
Little(1991)把自主學習界定為三種能力:對學習的反思能力,學習決策能力以及獨立進行學習活動的能力[6]。研究者們對自主學習能力的構成的研究也達成共識,他們認為自主學習能力主要應包括學習者元認知能力、自我監察和自我評價能力[7-8]。
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自主學習能力的結構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習目標的自我制定能力。錯誤的學習目標只會讓學生走更多的彎路,正確的學習目標才能讓學習者收獲成功的果實。
第二,學習過程的自我管理、自我監察、自我評估能力。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是自主學習的特點,學習者制定好學習目標之后,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對學習過程進行有效地管理。
第三,自我控制能力。自主學習的過程需要學習者頑強的意志和毅力。
第四,選擇良好學習策略的能力。選擇良好的學習策略,是為了提升學習效果,從而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
調研采用華南師范大學張衛等編制的《大學生自主學習》[9]量表。該量表由動機分量表和策略分量表兩部分組成,量表的信效度良好,包括12個因子[10]。
此次問卷調查的對象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專業學生,一共發放問卷190份,回收問卷190份,其中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179份,有效率為94.2%。
(一)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總體情況
調研結果顯示(見表1),大學生在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分量表上得分與常模都存在顯著性差異,表明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常模低,這一結果與以往研究結果類似[11]。

表1 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總體狀況
(二)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兩分量表檢驗
該量表有兩個一級分量表,即學習動機分量表和學習策略分量表。將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進行年級和性別的方差分析,得到的結果(見表2)。

表2 主體間效應的檢驗
由表2可知,學習策略在年級上差異顯著(F=504.879,P=0.012<0.05),而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在性別上差異不顯著,學習動機在性別上的差異也沒有顯著性意義,性別與年級也沒有交互作用(P值均大于0.05),這與以往的結果相類似[12]。
由于學習策略在年級上的差異顯著,所以對學習策略在年級上的差異進行事后檢驗,多重比較的結果為:大一和大四的學生在學習策略上差異顯著(p=0.006<0.05);大二和大四的學生在學習策略上差異顯著(p=0.008<0.05);大三和大四的學生在學習策略上差異顯著(p=0.014<0.05)。
(三)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各個分量表的性別差異性檢驗
對大學生自主學習的12個二級維度即12個因變量在性別上的差異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果(見表3)。

表3 各分量表的性別差異性檢驗
由表3的數據可知,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12個分量表均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p值均大于0.05)。這與以往的結果相反[13]。
(四)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各個分量表的年級差異性檢驗
對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12個因變量在年級上的差異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果(見表4)。

表4 各分量表的年級差異性檢驗
表4結果顯示,一般方法(F=3.877,P=0.010<0.05)、學習求助(F=3.264,P=0.023<0.05)、學習總結(F=3.087,P=0.029<0.05)有顯著的年級差異;學習管理在年級上呈邊緣性顯著(F=2.506,P=0.061)[14-15]。
為提升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
基于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總體不高這一研究結果,首先,筆者認為,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是提升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條件[16]。筆者給出下列建議:比如,講究提問的方法,培養學生參與上課的激情。老提問的方式直接影響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對學習的興趣。
(二)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應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本研究表明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各有不同,根據此研究結果,筆者認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教師要摸清學生的情況,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17-18]。
(三)給各年級學生提供交流平臺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顯著的年級差異,根據此研究結果,學校可以根據各個不同年級的學生的需求,提供答疑解惑和討論交流平臺,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19]。因此給各個年級學生提供交流平臺是必要的。
[1]張俐,劉波,包士雷.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評價體系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02:17-19.
[2]蔡和連.教育技術學學習信念與學習行為關系的調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3]范雁冰.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D].遼寧師范大學,2014.
[4]龐維國.自主學習理論的新進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03:68-74.
[5]Alderman,M.Goals and goal setting.In M.K.Alderman(Eds.),Motivation for achievement.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999:88-111.
[6]安吾懷.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D].西南大學,2014.
[7]葉皓昀.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分析與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4.
[8]Little wood,W.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con texts[J].Applied Linguistics,1999:63-65.
[9]孫嘉每.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現狀、問題與改進[D].首都師范大學,2014.
[10]王海瀛.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D].中國計量學院,2015.
[11]皇甫倩,王后雄.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成績相關性分析——基于對化學學科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證研究[J].化學教育,2014,03:64-68.
[12]張俐,張霞,劉云波,王曉霞.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評價指標及測評量表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01:11-12.
[13]杜智萍.“以學生為中心”——牛津大學本科生導師制的一個質量保障因素[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1:24-27.
[14]陳賀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研究綜述[J].教育參考,2015,06:47-52.
[15]周莉.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元認知策略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8:50-51.
[16]楊潔.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學刊,2016,25:194-195.
[17]劉存剛,閆海燕.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策略關系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09:56-57.
[18]胡丹.信息化環境下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的行動研究[D].西南大學,2009.
[19]王靜瓊,張衛,朱祖德.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其培養[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1:196-199.
劉燕,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
G
A
1006-0049-(2017)24-00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