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佩佚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1120
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與工匠精神融合培養的對策研究*
鄒佩佚**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1120
高職院校探索傳統文化與工匠精神融合培養模式,既可以避免兩者單獨培養的弊端,又可以更好的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滿足社會、學校、教師等各方需求。通過加強教師隊伍傳統文化修養,開展凸顯工匠精神內涵的教學改革,營造融合培養的校園氛圍,搭建校企共育的合作平臺,可以使工匠精神與傳統文化相互促進,互融發展,進而為建設工業強國、提振民族文化自信提供教育支撐。
高職院校傳統文化;工匠精神;融合培養
當前的高職教育,既面臨著學生人文素養不足,對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不多,繼承不夠的問題,又面臨著學生職業能力欠佳,鉆研創新精神不足,職業責任感和道德感缺乏的現狀,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空間受到嚴重影響。要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發展的目標,就必須尋根溯源,加強傳統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培養,使之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有機協調,并行不悖。
(一)單獨培養傳統文化或工匠精神存在的弊端
從當前高職教育情況和學科設置來看,單獨培養傳統文化或者工匠精神都存在一些弊端。第一,單獨培養傳統文化,往往不能突出高職院校特色,難以貼合高職學生實際。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等技能型人才為使命,高職學生的人才定位是職業化技術人員,這種人才培養上的職業化、技能型特質,決定了高職院校必須在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素質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特別是工匠精神的培育,以此區別于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避免在辦學形式和學生就業上的同質化競爭,鞏固高職院校辦學成果,開辟高職學生就業的藍海。第二,單獨培養工匠精神,既缺乏課程建設支撐,又缺乏師資力量配備。從學校教育的規律而言,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主要以課程為載體,以師資為核心,工匠精神的培養也不例外,但截至目前,尚無高職院校將工匠精神的培養作為單獨課程予以規劃,也沒有相應的專門師資配置,要實現工匠精神的培育,我們只能另辟蹊徑。
(二)融合培養是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最佳途徑
首先,傳統文化素養和工匠精神是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融合培養的方式,實現兩者互促發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其次,通過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基因,使工匠精神有了形式載體,學生通過特定教學內容的學習,可以在傳統文化中習得工匠精神的實質,增強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效果;再次,將工匠精神的來源和表現形式設定為傳統文化,是以獨特的視角解讀民族文化傳統,創新了傳統文化學習模式,可以開拓學生視野,加深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對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三)融合培養是滿足社會、學校、教師各方需求的有效模式
從社會角度而言,融合培養使從業者同時具備傳統文化素養和工匠精神,提高了從業者綜合素質,滿足了社會經濟發展對高職人才的素質需求;從學校角度而言,融合培養解決了培育工匠精神缺乏師資配備和課程建設支撐的問題,讓工匠精神的培養可以落到實處,同時,也突出了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使人才培養方式更加符合人才定位;從教師角度而言,融合培養促使教師深挖傳統文化內涵,以工匠精神的現代視角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形成以學促教,以教促研的教學研良性發展模式。
(一)加強教師隊伍傳統文化修養
教師是文化的傳承者,也是踐行者,所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要實現傳統文化和工匠精神的融合培養,教師隊伍必須加強傳統文化修養,踐行工匠精神。第一,提高對傳統文化和工匠精神的認識理解,特別是要深入研究傳統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內涵,理解兩者的密切聯系和互促作用,充分挖掘相關教學素材,以學促教,以研促教;第二,要培育“教書匠”之風骨,踐行工匠精神,以精業的教學態度,創新的教學內容,良好的行為規范,無私的高尚師德,為學生以身示范。
(二)開展凸顯工匠精神內涵的教學改革
第一,以大學語文等人文素質課程為核心,改革現有教材內容,單獨增設工匠精神篇章,借助教研團隊,梳理出傳統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因素,加以篩選改編后加入課程教材。主要從創新創造之開拓精神、敬業精業之鉆研精神、遵規守度之法治精神、教化育人之傳承精神等四大方面安排題材,重點弘揚傳統文化中的正能量,傳遞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激勵學生正視中華民族史,繼承以工匠精神為代表的中華民族魂。第二,以創新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自我感悟傳統文化所體現的工匠精神實質。課程教學要突出工匠精神的領會,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避免被動灌輸,以交流感悟、課堂演講等方式開展教學,給予學生充分的領悟時間,激發學生自主探索意識,培育其鉆研精神。
(三)營造融合培養的校園氛圍
第一,通過校園宣傳平臺營造融合培養氛圍。在校園宣傳欄和教學樓走廊等處,張貼精心選取的蘊含工匠精神的傳統文化故事,如庖丁解牛、魯班造鋸、倉頡造字等,以及部分古代工匠大師的名言名句;在校園網上開辟傳統文化與工匠精神專欄,以相關史料、文學作品、影像資料等作為建設內容,全面宣傳展現傳統文化與工匠精神魅力。第二,通過校園活動營造融合培養氛圍。利用學生會、團委、學生社團等組織,開展以傳統文化和工匠精神為主題的學生活動,如舉辦“工匠精神是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主題演講比賽,以交流座談會的方式討論如何在傳統文化學習中培育工匠精神等。
(四)搭建校企共育的合作平臺
加強校企合作,一方面將企業中的工匠大師“請進來”,以座談會、報告會等方式,講述成為大師的心路歷程及其對工匠精神的感悟,探討傳統文化對其職業發展的影響,通過現實人物和事例,增進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激發其在傳統文化中尋找職業價值的意識;另一方面讓學生“走出去”,組織學生參觀優秀企業、參加頂崗實習,讓其感受和領會企業文化中蘊含的工匠精神,思考傳統文化對中國企業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
[1]肖群忠,劉永春.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湖南社會科學,2015(6):6.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6年度校級科研項目“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與工匠精神融合培養研究”(編號:GZY201624-YK)的研究成果,主持人:鄒佩佚。
**作者簡介:鄒佩佚(1987-),女,四川南江人,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高職語文教育。
G
A
1006-0049-(2017)24-00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