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慧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6
歷史人物人格利益的法律保護
付 慧*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6
近年來,侵害歷史人物肖像、名譽的糾紛頻發,如何從法律層面維護歷史人物人格利益,樹立正確的社會歷史觀,成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問題。歷史人物人格利益基本理論,歷史人物人格利益法律保護都尚未明確,在借鑒我國已有的關于保護死者人格利益的司法解釋的基礎上,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法律保護制度在商品經濟下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
商品經濟;人格利益;公益訴訟
(一)歷史人物的界定
對歷史人物的定義學者有不同看法,我所指的歷史人物是有重大影響的人,普通民眾的人格利益保護是不現實的。再者,由于本文旨在通過保護歷史人物人格利益使民族精神更好傳承,所以并不涉及國外歷史人物。
(二)歷史人物人格利益的性質
對于歷史人物人格利益的性質學界還存在爭議:
第一,權利保護說。該觀點主張人身權在自然人死亡以后可以延伸保護,認為死者依然是人格權的主體,還有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形式主體”的概念,認為死者可以作為形式主體而獨立存在,繼續享有權利。①這與我國的民事主體的基本規定顯然不符。
第二,近親屬利益保護說。這種觀點主張自然人死亡后不再享有人身權。保護死者的利益實際上是對死者近親屬的利益進行保護。②然而絕大多數歷史人物的近親屬們也早已逝世,歷史人物的人格利益失去了值得法律保護的基礎。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沒有考慮到歷史人物人格利益轉化為社會利益的問題。
第三,法益保護說。這種觀點主張法律所保護的死者的人格利益是法益,實際上保護的是社會利益而不是私人利益。③筆者認為該觀點的提出有重要意義。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社會這個概念在我國也逐步提出,這樣一來,民法就不單單是保護個人權益的法,還逐漸擔負起來了協調、保護社會利益的責任。在此基礎上楊立新又提出了人身權延伸法律保護理論。因此,歷史人物人格利益便是其人身權利在死后的延伸,并且很大程度上轉化成了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筆者認為人身權延伸法律保護理論為歷史人物人格利益提供了理論依據,闡明歷史人物人格利益法律保護的基本問題。
(三)歷史人物人格利益的價值分析
之所以保護歷史人物人格利益,主要由于歷史人物人格利益具有價值。這種價值首先表現為精神利益的價值。歷史人物的品質、精神早已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當中,所以說歷史人物人格利益既是社會利益,又是國家利益,更是民族利益。這種價值還具有經濟利益的價值。商品經濟中,精神利益會轉化為財產利益。由于歷史人物有極大的影響力,利用到商業領域,就可以轉化成為財產利益。因此對歷史人物人格利益的民法保護,既是對其精神利益的保護,也是對其經濟利益的保護。
對歷史人物人格利益進行法律保護絕非是用法律來限制公眾的言論自由。歷史上確有爭議的人物,只要不是惡意侮辱、詆毀,法律確實不必過多介入。但近來出現的抹黑岳飛、鄭成功等民族英雄,攻擊、詆毀狼牙山五壯士革命先烈的諸多事件,用法律對歷史人物人格利益的保護則是必要的。
(一)明確歷史人物人格利益的保護范圍及期限
首先應當明確保護范圍。依據現有法律應當保護歷史人物的姓名、肖像、名譽、隱私及遺體、遺骨等人格利益。
其次,對歷史人物人格利益的保護不應當限制期限。如果限制期限,期限過后,便不能再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這會導致國家利益與社會利益受損,也傷害人民情感。
(二)解決有關歷史人物人格利益的具體問題
歷史人物人格利益涉及到的問題較為復雜、繁多,想要對歷史人物人格利益進行有效的法律保護,就必須要將問題系統地具體、細化。
第一,歷史人物人格利益是國家的“遺產”,屬于國家和公眾所有。任何人損害、侵犯歷史人物的人格利益,都是對國家和公眾利益的侵害,國家有權指定專門的機關起訴,追究侵權者的侵權責任。
第二,為了國家和公共利益,可以直接使用歷史人物的姓名和肖像等人格利益的客體,這并不侵犯其近親屬及后代的權利。例如使用歷史人物的姓名和肖像等人格利益創辦學校、紀念館、創設慈善組織、拍攝公益廣告或是發行郵票、紀念幣等行為,這都屬于為公共利益而使用。
第三,對歷史人物人格利益客體不宜申請注冊商標,否則會造成排他性的獨占,這既不利于法律保護,也不利于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還有就是也不宜將歷史人物人格利益客體進行娛樂、服務性質的商業開發,這樣會有損歷史人物的公信力。
第四,進行商業開發、利用須經其近親屬允許,其近親屬也可從中獲得財產利益。若沒有近親屬,便可以直接利用。不過,商業使用不得違反善良風俗,不得有損民族情感,不得有損歷史人物的形象。
(三)保障訴訟救濟的途徑
一般其近親屬可以在歷史人物人格利益受到侵害時提起訴訟,追究侵權人的侵權責任。若沒有近親屬時,歷史人物人格因素則成為公共資源。理論上任何人都可對侵權人提起訴訟,但現實中不免造成司法混亂,所以法律可以規定由歷史人物的后代作為公眾代表提起訴訟,只是侵權人的損害賠償是對全體公眾的賠償,應當上繳國庫或用作公益事業。
與此同時法律還應當增加公益訴訟的救濟途徑,指定檢察院作為專門機關在歷史人物人格利益受到侵害時起訴,追究侵權者的侵權責任。
[注釋]
①佟柔.中國民法學·民法總則[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98.
②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54.
③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445.
[1]楊立新.人身權法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2]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王利明,楊立新.人格權與新聞侵權[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0.
[4]楊仁壽.法學方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5]楊立新,林旭霞.論人格標識商品化全及其民法保護[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6(1).
[6]齊曉丹.論公眾人物的人格權商品化[J].法律適用,2015(4).
付慧(1993-),女,漢族,山西榆次人,山西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
G
A
1006-0049-(2017)24-01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