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瑤
成都石室中學北湖校區,四川 成都 611130
互聯網分享經濟下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探析
陳丹瑤
成都石室中學北湖校區,四川 成都 611130
互聯網分享經濟下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在現階段只是理論上的預期和對未來的展望。瘋狂融資和對市場份額的搶占還是當下共享單車發展的主要內容。企業需要保持對不同盈利模式優勢和不足的關注,努力找尋最為科學合理的創新方法以實現未來共享單車的生存及可持續發展。
互聯網;分享經濟;共享單車;盈利模式
信息時代大背景下,時下社會經濟熱點當屬分享經濟,若說當前互聯網分享經濟下的翹楚,則非共享單車莫屬。但喧囂過后終將歸于沉寂,無論搶占市場的早期行為如何眩目,盈利始終是維持共享單車生存發展的核心。因此互聯網分享經濟下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正在成為業界內外關注的焦點,需要格外用心地加以分析解讀。
燒錢大戰搶地盤、瘋狂補貼不盈利幾乎可以被看作是當前共享單車各企業生存狀態的縮寫。無論是最先進入共享單車市場的摩拜還是ofo,亦或是緊隨其后的行者或黑鳥,持續融資擴大市場占有份額是當下幾乎惟一的生存與發展方法。
即便在2016年底前的統計數據顯示國內僅有六家App擁有堪稱規模化的活躍用戶,但正如“小豬短租”CEO陳馳所說:“沒有一家企業會傻到為了盈利而放棄市場擴展……在這個發展階段,考慮盈利還太早”。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各家共享單車企業不斷推出諸如“周末免費騎”、“整周免費騎”、“紅包車”、“騎行得紅包”等花樣百出的補貼優惠政策,甚至僅僅是居于龍頭地位的摩拜和ofo兩家,平均一周投入的補貼額度便高達千萬。而摩拜CEO王曉峰的表述更加直白:“如果我有30%的利潤率,為什么要找投資者……之所以不停地找投資者,就是因為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一)租金盈利
從目前運營態勢看,共享單車盈利模式中相對清晰的當屬使用者交納的租金。雖然各家租金單位數量并不高,比如每小時一元或五角,但若用戶數量能夠穩定至一定程度則依然十分可觀。比如根據國內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城鎮人口在兩億兩千萬左右,其中自有單車居民比例約在六成左右。如果無自有單車的居民中有半數養成了使用共享單車的習慣,按平均一天兩次的使用頻率粗略估計,每日則會有超過七千萬使用者的數量,若按一小時一元計租金,則年度預期租金盈利可達兩百億以上。
(二)押金盈利
這是一個比較隱晦的模式,也是頗具爭議的潛在盈利方法。以摩拜為例,當前摩拜注冊用戶在一億以上,每人注冊時交納押金金額為299元,則押金總額已近三百億。若這些押金存入銀行進行相對保守的理財操作,年度收益也可在數億的層級。
(三)廣告盈利
這就是一般所稱的“流量”盈利模式。包括有車身廣告、App廣告和基于LBS信息的精準推送式廣告。但當前各大車企出于品牌影響力形成和形象展示的考慮,暫時沒有采取車身廣告的投入方式。而App則是理論上更為適宜的廣告投入方式。其不僅可以采取大面積廣泛投放的方法,也可以結合大數據開展用戶情況分析后采取定點或精確投放方式。
(四)大數據服務盈利
一旦共享單車用戶形成了足夠規模,則根據用戶出行特征、習慣而采集、整理形成的用戶信息就可形成十分重要的交通出行大數據庫。一方面,共享單車運營企業可以利用這個大數據庫幫助管理層規劃或優化城市交通布局、創新公共服務或基礎設計建設等環節,通過為政府提供大數據獲取收益。另一方面,車企可以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為用戶畫像,了解甚至掌握共享單車用戶較為集中使用的時段或路徑,從而基于LBS聯合廣告商、商家等為用戶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優惠服務,也可以根據推算出的用戶消費特點或潛在需求等推送個性化的商品廣告等。
(五)增值業務盈利
這是屬于暢想階段的創新盈利模式。比如摩拜設想的免費提前預約服務。也就是用戶可以提前一定時間將特定單車鎖定后限制使用人使用。或是在一定時期內包車租用,甚至可能針對特定需求人群如孕婦、老人、嬰幼兒專用車等的定制服務。而在未來更加成熟理性的市場模式下,從共享單車發展到銷售單車也是可能的盈利模式之一。
美國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分享經濟專家阿魯·薩丹拉徹曾就共享經濟風靡世界進行過如下評論:“美國的分享經濟也有一些行不通的商業模式,只是因為處在風口而受到資本青睞。”這說明分享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種種缺陷或問題,包括共享單車盈利模式在內,都需要業內外引起足夠的重視。
比如押金盈利模式就是比較突出的風險發生點。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專門就此提出了警示:“押金可以形成巨大的資金池……一旦形成規模,可能因不當使用引發風險。”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鄧建鵬也持相同意見:“押金不能挪用、投資或借貸,必須專款專用。”
處于擴張拓展階段的共享單車因為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現實問題而受到人們的青睞,說明這一產業順應了時代和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但一切新生事物的快速發展難免潛藏危機與問題,需要相關參與方、業內外保持清醒的頭腦時刻關注,并不斷優化以確保共享單車的健康有序發展。
準確地說,目前互聯網分享經濟下共享單車依然處于燒錢大戰搶地盤的狀態,其盈利模式只能是理論分析下的預期和展望。對比國外共享經濟模式下不同產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國內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雖然紛繁,卻依然模糊,需要在不斷的實踐檢驗中逐漸清晰、確立。同時,無論采取何種盈利模式,共享單車企業幾乎都會遭遇與之對應的缺陷或問題。故而在熱鬧的融資和搶地盤大戰背后,企業需要加緊對既有盈利模式預期的驗證并不斷嘗試找尋更加穩妥、科學、合理的新方法、新手段。
[1]劉亞楠.共享單車發展研究分析[J].時代金融,2017(03):41.
[2]郭建明.共享單車的經濟學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7(07):25.
[3]董成惠.共享經濟:理論與現實[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6(05):17.
F
A
1006-0049-(2017)24-01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