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璇 王紫蔚
1.西安培華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2. 陜西工程科技高級技校,陜西 西安 710024
?
高校生態道德教育現狀分析與思考
王雅璇1*王紫蔚2*
1.西安培華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2. 陜西工程科技高級技校,陜西 西安 710024
我國高校生態道德教育在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都作了有益探索,但在很大程度上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我國高校生態道德教育的現狀,成因進行了淺顯分析,并進一步提出了實施高校生態道德教育的途徑,最后指出了高校生態道德教育的重大意義。
生態道德教育;現狀成因;途徑意義
現階段高校的生態教育一般比較滯后,形勢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學校方面來看,高校課程安排存在漏洞。二是從學生方面來看,生態道德意識薄弱,缺乏責任感。三是從教師方面來看,教學思路缺乏設計和創新,教師生態道德素質普遍不高。四是從價值觀角度來看,在社會發展中,人們大多重視經濟效益,忽視了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一)教育制度本身的原因
1.教育指導思想缺乏全局性。我國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特偏向于專業課教育,長期以來往往重技術輕人文,重功利價值輕倫理價值,重視眼前利益輕長遠利益。這種教育指導思想是與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分不開的,二者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很多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往往根據政府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比較重視經濟效益,德育課程的地位往往不及專業課,在課程建設和經費投入方面不足,師資隊伍建設不健全,教育目標功利化比較嚴重,因此,教育指導思想的偏離,導致從學校到教師再到學生都普遍呈現出不重視生態德育課,教育效果令人擔憂。
2.教育模式的缺陷。我國的教育模式正處在由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中,但仍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包括生態道德教育在內的素質教育還沒有真正的落實起來。我國目前搞的是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類的利益日益多元化,各行各業的競爭日益加劇,人才的競爭主要體現在知識、技能的競爭,用人單位很看重人才的“硬件”(主要是知識、技能水平),而非素質的競爭,人才的“軟件”(道德水平)。在這種情況下,素質教育的開展就步履維艱。與此同時,教育內容的設計也沒有跟上社會的發展,教學的模式缺乏創新,教學實踐更是無從談起。
(二)大學生在生態問題上,價值取向發生偏離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各種制度有待完善和健全,大學生在許多問題上還沒形成比較理性的認識。特別是在長期的教育中,很多學生只重視專業課成績,不注重公共基礎課。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上,往往比較重視人的自我感受,以追求自身的利益為出發點,有的甚至凌駕于自然之上,而忽略了自然環境,比如學生亂丟垃圾,隨意毀壞樹木,踐踏草坪,旅游時隨意亂刻亂畫,這些都能表明部分學生對待生態問題不夠重視,只知道滿足自我,享樂主義人生觀凸顯,沒有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既不利于自身的全面發展,也不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學校、社會和家庭給學生價值觀的形成,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學校重視有廣泛前景和經濟效益比較好的專業發展,學生自然也喜歡選擇這類學校和專業,社會上凸顯了金錢至上的價值理念,以及家長也重視利益的作風無疑也影響到學生價值觀的形成。
(一)進行課程改革,主要是對現有教育制度的改革
我國高校要開設生態道德方面的公共基礎課程以及相關的選修課程。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生態道德教育必須普及化,強化其地位,從全國到高校都應該注重生態道德教育,其地位不應次于《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等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現階段,國家依然抓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次之,而在高校開展生態道德教育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體現,因為生態道德教育是德育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高校生態道德教育要取得顯著的教育成果,就必須改革現有的教育制度,把素質教育提到教育應有的高度。高校生態道德教育不應該只是一門普通的課程,更重要的是要發揮課程作用培養當代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生態觀,使學生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激發學生的生態和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態行為習慣,為今后應用型院校的建設奠定基礎。
(二)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重建
道德對象從人與人擴展到人與自然,傳統德育教育價值觀的內涵被大大擴展,增添了新的內容。從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角度來看,當代人要自覺維護后代人的發展權利,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在高校德育教育環節中,要使我們的學生形成既要對他人和社會承擔責任,也要對后代、其他生命形式及至整個自然界承擔責任的道德觀。教育大學生拋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樹立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的思想,培養大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使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真正建立起一個相互依賴、和諧相處的融洽關系,人與自然真正的達到和諧統一。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全新思維,采用靈活多樣科學的教學方法
從現有的教師隊伍來看,教師普遍缺乏生態道德素質生態道德人格。人類文明從農業文明發展到工業文明再到今天的生態文明,對我們現有的教師隊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不再是培養“單向度”的人,即僅僅為生產服務、經濟服務的觀念,而是要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生態人”。因此,新型的老師必須具備生態道德素質和生態道德高尚人格。生態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生態世界觀,培養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以此來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生態倫理道德。
[1]劉麗,胡云.芻議高校生態德育[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0(03).
[2]余達忠.生態文化的形成、價值觀及其體系架構[J].三明學院學報,2010(01).
[3]劉春元.生態文明視閾下高校生態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6).
[4]賀軼玲,李培超.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教育在文化素質教育過程中的滲透[J].學園,2009(06).
王雅璇(1990-),陜西安康人,中共黨員,西北大學,研究生在讀,西安培華學院,團總支書記,公開發表論文三篇,多次參與省級、校級重點課題組,主要研究方向:學生管理、思政教育;王紫蔚(1980-),陜西安康人,陜西工程科技高級技校,助理講師,陜西省繼續教育培訓陜工科基地負責人,曾在局級校級刊物發表論文二篇,主要研究方向:技術院校學生的創新能力開發與管理。
G
A
1006-0049-(2017)07-00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