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良
河南信息統計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8
?
基于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建設探析
張 良
河南信息統計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8
隨著我國智能化產業的發展,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已經成為一項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綜合性學科。但是目前該專業的建設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基于此,我將在本文對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建設進行研究。
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建設
近年來,我國智能建筑已經呈現如火如荼的發展趨勢,智能建筑是指依靠系統的集成功能,將與建筑過程有關的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等與建筑藝術系統地結合起來[1],通過自動化的控制設備,有效地實現信息管理,從而優化建筑過程與工程質量。智能建筑牽涉到的范圍比較廣泛,對人才的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要求較高。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作為一種新興行業,人才難尋。加強該專業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建筑行業的信息化建設,我國多數城市的建筑智能化進程逐漸加快,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智能化工作環境將會更加科學、系統。智能化的建筑工程涉及到的各種行業與技術都在永不停歇地發展,不論是網絡技術、通信技術,還是建筑科學與建筑藝術,都在推動著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的進步。早在本世紀初,國家有關教育部門以及建筑行業專家已經將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確定為需要抓緊時間培養專業人才的重點專業之一。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限制,現階段相關人才儲備量非常緊缺,現實的無奈導致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只能由電子信息技術或者計算機控制人員等來兼任。由此可見,開設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并加強專業建設,對于輸送專業化人才十分必要。
該專業培養人才的目標不僅要求具有極強的專業實踐操作能力和高尚的職業道德,還需要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這些人才畢業后主要的服務對象為物業管理公司、建筑設計企業、職業培訓機構等,不僅能夠在后臺進行指導工作,還能在生產的第一線進行樓宇智能化系統的設計、運行、后期維護、工程改造等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并能夠在該行業長期發展的實用性高科技人才。學生經過在校期間的學習與實踐訓練,應具備的技能要求為:具備開拓市場的能力。能夠熟練利用互聯網及行業資料進行閱讀、查找,并且能夠撰寫有關工程質量管理、技術資料等;具有現場設計、解決復雜專業問題的能力;具有電工、計算機、自動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掌握建筑環保節能及相關法律法規等知識。
(一)基于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課程設置
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系統、專業的課程體系來支持才能完成。當前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的基本方案為人才培養計劃與智能樓宇管理師認證相結合的方式。在人才培養中將職業資格證書所要求掌握的內容與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的課程進行結合,或者將課程與證書結合,這種措施能夠將畢業證書、從業資格證書與就業所需的技能門檻銜接起來,逐漸擺脫傳統的體系限制。基于這種思想,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所需要的各種證書能夠涵蓋整個專業學習過程。從業資格證書與相關課程的對應,如表1所示:
(二)加強智能樓宇綜合訓練室的建設
專業教育不僅包括理論研究知識,更重要的是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中的實踐技能,否則理論知識就只能是空中樓閣。目前與專業相關的實訓室主要有PLC實訓室[2]、電子電工與單片機應用實訓室等。在實訓環節,教師應進行“項目驅動法”教學方式的探究,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進行學生的訓練與培養。將教材中的某個項目作為教學重點,先傳授學生有關的理論原理及知識,再進行對應的實訓,理論與實踐結合,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提高技能。例如,在講解有關建筑電氣CAD軟件等課程時應用上述方式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組織學生參加年度的行業節能大賽,在促使學生學習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表1
有關部門研究表明,許多相對落后的城市建筑行業中具備專業的知識與達到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準入門檻要求的專業人員的比例只占整個行業人數的很小一部分。由于人才的匱乏,許多公司缺少專業的樓宇智能化管理與施工隊伍,在實際建筑中也是盲人摸象,僅憑經驗進行工程管理與工程施工,由于技術不達標不得不放棄一些工程項目,嚴重損害了經濟效益。根據各省人才交流中心的統計,該專業的就業率高達90%以上,目前供不應求。
加強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的建設還應建設跨學科的綜合性師資隊伍,采用創新的教學模式。將生產實踐、應用服務、教學課程進行有機結合,以人才培養為重心,向社會輸送具有從業資格與達到專業技術要求的高素質綜合人才,促進我國建筑行業健康發展。
[1]齊斌.基于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的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4(16):144-145.
[2]張明.項目化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探討——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5,36(14):166-167.
[3]宋小東,付德永,李杰,胡德雙.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綜合實訓課程建設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20):132-132.
TU
A
1006-0049-(2017)07-0193-01